导言 1
1 金融风险理论与中国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6
1.1 金融风险概念及相关理论 6
1.1.1 金融风险界定 6
1.1.2 金融风险具有普遍性特征 9
1.1.3 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 10
1.1.4 金融风险的种类及特征 15
1.1.5 金融风险的层次划分 19
1.2 金融危机概念及相关理论 23
1.2.1 金融危机的概念界定 23
1.2.2 金融危机相关理论 24
1.2.3 金融危机的一般表现形式 26
1.3 中国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27
1.3.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风险特征 28
1.3.2 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特征 31
1.3.3 转轨时期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 36
2 中国金融风险生成机理之一——体制性金融风险 40
2.1 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 40
2.1.1 资金供给方式的变迁与金融风险 40
2.1.2 政策性贷款与金融风险 45
2.1.3 政府金融控制的地位变迁与金融风险 48
2.1.4 国有企业的体制性亏损与金融风险 53
2.2 产权安排与金融风险 55
2.2.1 产权安排与企业行为 56
2.2.2 产权安排与银行行为 60
2.2.3 产权的同质性与金融风险 62
2.3 体制性委托代理关系与金融风险 67
2.3.1 政府与中央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 67
2.3.2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 69
2.3.3 商业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70
3 中国金融风险生成机理之二——金融体制转换内含的金融风险 72
3.1 金融体制转换风险的一般性分析 73
3.1.1 金融体制转换是分散风险的过程 73
3.1.2 金融体制转换风险的特点 74
3.1.3 中国金融体制转换风险生成机理的一般性讨论 75
3.2 银行体制转换内含的风险 78
3.2.1 中央银行体制转换内含的风险 78
3.2.2 国有独资银行组织结构改革内含的风险 82
3.2.3 政策性银行改革内含的风险 87
3.3 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内含的风险 90
3.3.1 信托投资公司 91
3.3.2 证券公司 94
3.3.3 保险公司 96
3.3.4 中国合作金融改革内含的风险 99
3.4 金融市场发展内含的风险 103
3.4.1 资本市场 104
3.4.2 货币市场 109
3.5 外汇管理体制内含的风险 110
3.6 金融监管体制内含的风险 114
3.6.1 法律法规滞后,执行法规困难 116
3.6.2 金融监管模式滞后,监管手段单一 116
3.6.3 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 117
3.6.4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 117
4 中国金融风险生成机理之三——市场内生性金融风险 119
4.1 信用基础脆弱性风险 119
4.1.1 中国信用基础脆弱的历史渊源 120
4.1.2 计划经济时期信用基础脆弱性分析 122
4.1.3 信用基础脆弱性的现实性分析 123
4.1.4 信用基础脆弱性带来的金融风险 127
4.2 实物经济与符号经济的背离——经济泡沫化风险 130
4.2.1 金融资产运动具有相对独立性 132
4.2.2 金融资产价格具有急剧的波动性 133
4.3 投机资本——游资冲击带来的风险 135
4.3.1 对中国社会游资数量的估计 137
4.3.2 中国社会游资形成的基本原因分析 139
4.3.3 游资冲击产生的金融风险 141
4.4 中国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支付风险 144
4.4.1 中国金融机构是社会储蓄的主渠道 145
4.4.2 中国金融机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渠道 147
4.4.3 “硬负债软资产”下的支付风险 149
5 中国金融风险生成机理之四——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 152
5.1 背景:金融全球化与资本管制 153
5.1.1 金融全球化概述 153
5.1.2 中国目前资本项目下的管制 156
5.2 汇率波动与金融风险 158
5.2.1 汇率的波动性与人民币汇率 158
5.2.2 人民币不贬值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162
5.3 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 164
5.3.1 一般分析 164
5.3.2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 167
5.4 信心危机与金融风险 171
5.4.1 一般理论分析 172
5.4.2 国际信心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74
6 中国金融风险防范的一般原理和思路 177
6.1 金融风险防范的程序 177
6.1.1 风险识别 177
6.1.2 风险控制 184
6.2 金融风险防范的组织形式 188
6.2.1 国内组织形式考察 188
6.2.2 国际组织形式考察 190
6.2.3 金融风险防范中的中央银行 190
6.3 防范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02
6.3.1 对银行体系内生风险的防范 202
6.3.2 防范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的思路与措施 208
6.3.3 《证券法》与证券市场风险防范 211
6.4 夯实信用基础,注重信用制度的建设 220
6.4.1 构建“信用档案”机制 220
6.4.2 构建企业破产的市场淘汰机制 221
6.4.3 构建执法的强制约束机制 222
7 构建中国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 223
7.1 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内涵 224
7.1.1 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机构成 224
7.1.2 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程序 225
7.2 研究概况及意义分析 226
7.2.1 研究概况 226
7.2.2 构建监测与预警体系的意义 229
7.3 构建中国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原则与思路 230
7.3.1 构建原则 230
7.3.2 构建思路 232
7.4 构建中国金融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具体构想 236
7.4.1 预警指标体系构想 236
7.4.2 动态监测体系设置 243
7.4.3 组织管理体系 245
7.5 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思考金融安全问题 246
7.5.1 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246
7.5.2 金融安全与世界金融安全的关系 248
8 化解中国金融风险的对策思考 250
8.1 化解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分析 251
8.1.1 不良金融资产的消化 252
8.1.2 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 254
8.1.3 处理成本最小化 258
8.2 国外化解金融风险的经验 259
8.2.1 关于流动性援助 260
8.2.2 关于存款保护制度 262
8.2.3 关于特别处理机构 265
8.2.4 关于市场退出 267
8.3 化解中国金融风险的对策分析 269
8.3.1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化解经营风险 270
8.3.2 改革财会制度,增强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271
8.3.3 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272
8.3.4 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275
8.3.5 健全中国金融机构的破产机制 278
8.3.6 实行金融机构间的重组 280
8.3.7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281
8.3.8 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 282
9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安全的警示 284
9.1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安全 285
9.1.1 简要回顾 285
9.1.2 东南亚经济增长模式内含的缺陷 286
9.1.3 东南亚国家金融系统内含的脆弱性 287
9.1.4 汇率理论运用上的缺陷 289
9.1.5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290
9.2 韩国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安全 297
9.2.1 原因分析 297
9.2.2 韩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安全的警示 300
9.3 日本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安全 303
9.3.1 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并非“平地惊雷” 303
9.3.2 日本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安全的警示 305
9.4 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306
9.4.1 东亚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 306
9.4.2 金融深化与金融监管 311
9.4.3 融资方式与融资风险 313
9.4.4 国际金融安全与中国金融安全 316
10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安全 318
10.1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 318
10.1.1 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问题 318
10.1.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 323
10.1.3 中国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发展 326
10.2 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金融安全 330
10.2.1 银行业信贷规模的扩张问题 331
10.2.2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332
10.2.3 国际资本的流入与我国的泡沫经济 332
10.3 外资银行与中国金融安全 334
10.3.1 外资银行引入所带来的机遇 335
10.3.2 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的挑战——二者的竞争实力比较 338
10.3.3 外资银行的引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 341
10.4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中国的金融安全 345
10.4.1 金融服务贸易及有关协议的影响 346
10.4.2 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与中国金融安全 349
参考书目 355
后记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