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骚心论 讽谏抒情与神话仪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鲁瑞菁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45813500
  • 页数:325 页
图书介绍:

绪言 1

壹 陈辞篇——讽谏与抒情 3

第一章 由《离骚》论屈原的陈辞 3

一 前言 3

二 西汉《楚辞》名义的成立及辞的发展 4

三 政治的陈辞——向国君陈辞 8

四 宗教的陈辞——向祖神陈辞 12

五 司法、盟誓的陈辞 22

六 以骚言志、抒情——诗歌主体性形式的建立 30

七 结语 31

贰 仪式篇——祭仪与抒情 35

第二章 由古《九歌》到屈原《九歌》——屈原《九歌》祭仪与抒情性质析论 35

一 前言 35

二 古《九歌》三貌 36

三 楚地民间的巫音与南音 42

四 屈原《九歌》的国家郊祀歌与民间俗祀歌性质 45

五 屈原《九歌》共有九组、九篇 49

六 抒情与讽谏——“人/神”、“男/女”、“君/臣”符码的转喻 57

七 结语 59

第三章 《九章》各篇内容性质析论及写作时、地考察——兼论《九章》中的羁游与升游 61

一 前言 61

二 《九章》各篇内容性质析论及写作时、地考察 63

三 《九章》游的二重性——写实的羁游与虚构的升游 71

四 结语 78

叁 美人篇——求女与情欲 83

第四章 《离骚》“飞天”与“求女”仪式析探 83

一 前言 83

二 “飞天”的仪式性意义 85

三 《离骚》“求女”的结构性安排 90

四 求女喻义求君(大母神原型)——以解决楚国困境 95

五 求女喻义求洁(美女原型)——以解决个人困境 103

六 结语 105

第五章 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与《高唐、神女赋》中的情欲问题 106

一 前言 106

二 《登徒子好色赋》中三种情欲表现形态 108

三 《高唐、神女赋》由“情欲”的挑逗、转移,到“情欲”经验的分享 113

四 讽淫论述与情欲论述 116

五 结语 120

肆 香草篇——香草与巫术 125

第六章 《离骚》衣饰论——比兴与仪式 125

一 前言 125

二 纯洁无瑕的初服——天真清洁的少年主人翁 127

三 寄寓宗族情感的奇服——与楚族同宗的青年主人翁 130

四 道德自持的修能之饰——九死不悔的光辉人格 131

五 盛装出场的繁饰——上下求索的飞天英雄 133

六 则法前修的信姱之饰——无懼誓死的悲剧英雄 135

七 结语 138

第七章 《九歌》香草论——作用与源流 141

一 前言 141

二 《九歌》中香草出现的场合及作用 142

三 巫祭仪式与文学比兴 146

四 楚地香草风俗源流 149

五 香草爱情巫术——以兰、芷为对象的考察 153

六 结语 158

伍 时空篇——心灵图像与宇宙图式 163

第八章 论《离骚》飞天远游的时间问题 163

一 前言 163

二 四日三夜游?三日二夜游? 165

三 二日一夜游 167

四 内在体验的时间意识 175

五 结语 179

第九章 论《远游》的宇宙空间图像 180

一 前言 180

二 屈赋中的四种地理空间图像 182

三 “宇宙乐园”式空间图像的两种类型 184

四 亚型的四方定向点——四方帝、神的符号与标志 187

五 《远游》的空间审美模型 193

六 《远游》的心灵空间图像——“曼荼罗”(mandala) 197

七 结语 200

陆 时命篇——天命观念与不遇情结 207

第十章 论《九歌》的二司命 207

一 前言 207

二 前人说法汇整 208

三 以典籍出现的司命、司中与《包山楚简》的司命、司?作为参照系 210

四 理解《二司命》文本内容的态度 216

五 提出对《二司命》的一种解读 217

六 如何看待《二司命》中的寄托问题 220

七 结语 223

第十一章 屈原的天人时命观——以《天问》天命观为开展的讨论 224

一 前言——《天问》的结构特色 224

二 历史政治层次——对天命观的肯定与深化 230

三 生命体会层次——(甲)孔、孟儒者的知命、立命、正命、俟命 236

四 生命体会层次——(乙)屈原的神赋美善命观 240

五 由“时”之二义论屈原的悲剧命限 243

六 怨愤之情与怨刺之情 246

七 结语——抒发怨情典范的形成 249

第十二章 论宋玉、贾谊、东方朔、王褒、刘向的骚体作品与不遇情结 252

一 前言 252

二 宋玉、贾谊、东方朔、王褒、刘向的骚体作品 258

三 宋玉、贾谊、东方朔、王褒、刘向的不遇情结 271

四 结语 286

附录 端午龙舟竞渡底蕴考 289

一 前言 289

二 竞渡习俗的底蕴之一——由水葬到送瘟 292

三 竞渡习俗的底蕴之二——由求雨到卜岁 298

四 端午名义 300

五 端午龙舟竞渡与屈原 304

六 龙舟竞渡的“竞”、“斗”意蕴 307

七 结语 310

引用书目 312

后记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