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非洲移民的社会、经济、贸易、网络 1
1全球化、跨国商贸主义与中国的非裔社会空间生产 2
1.1 引言 2
1.2 “跨国商贸主义”下的城市新社会空间生产 3
1.3 研究设计 4
1.4 研究发现 6
1.5 结论 12
2龙潭虎穴之境:广州非洲商人的江湖 14
2.1 引言 14
2.2 对非洲移民进行界定 15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7
2.4 研究发现 20
2.5 结论 26
3中国广州非洲商人的路径、收益及原因 32
3.1 引言 32
3.2 理论解析:自下而上的全球化 33
3.3 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 35
3.4 市场 37
3.5 中国的非洲企业家精神 39
3.6 结论 42
中篇 中国珠三角的地方响应与移民管治 45
4广州的非洲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地缘政治分析 46
4.1 引言 46
4.2 “中国在非洲”文献中的非洲移民 47
4.3 理论批判 48
4.4 文献评述 49
4.5 研究方法 50
4.6 “巧克力城” 52
4.7 机遇、心理与道德 57
4.8 结论 62
5“巧克力城”的地理意象与日常生活 70
5.1 引言 70
5.2 内生的种族思想 70
5.3 种族还是阶级? 73
5.4 种族主义与物质生活 74
5.5 性别、意识形态与宗教 76
5.6 在混乱之地淘金 78
5.7 黑人、“三非”和违法 79
6广州非洲城的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 85
6.1 引言 85
6.2 研究背景 86
6.3 草根多语主义与同时性 88
6.4 民族志研究和主观性 89
6.5 非洲城里的草根多语主义 90
6.6 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和全球化 97
7尼日利亚人在中国:第二次固定 103
7.1 引言 104
7.2 流动性和固定性 104
7.3 研究方法 106
7.4 尼日利亚人在广州 107
7.5 尼日利亚的固定性与入境中国 109
7.6 第二次固定 111
7.7 逃离第二次固定性状态 113
7.8 结论 114
8全球化、国家、城市与国际移民:广佛地区的非洲移民 119
8.1 引言 119
8.2 1949年以来中国出入境管制体系的演变 120
8.3 中国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121
8.4 广州和佛山的非洲移民 123
8.5 定居佛山的非洲移民 124
8.6 全球变化背景下非洲移民和国家发展 129
8.7 结论 130
9广州非洲人消费文化的“污名化” 135
9.1 引言 135
9.2 非洲籍人士在穗“被污名化”的符号维度 138
9.3 对于消费问题污名符号的回应 139
9.4 基于材料的分析与思考 148
9.5 结论 153
10困境之民:中国“新移民法”影响下的广州非洲人 156
10.1 引言 156
10.2 国家、法律和流动性 157
10.3 研究方法 158
10.4 “新移民法”对非洲人的影响 160
10.5 非洲人成为困境之民的深层原因 162
10.6 结论 164
下篇 中非之间的社区、互动、关系 168
11基于流动性视角的中国非洲“族裔郊区”社会空间——以广佛地区为例 169
11.1 引言 169
11.2 案例、概念与研究方法 170
11.3 研究方法 172
11.4 佛山族裔郊区的特征 172
11.5 结论 181
12“低端全球化”: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非洲人 184
12.1 引言 184
12.2 经由香港往来中国内地和非洲的客商 185
12.3 重庆大厦的文化全景 188
12.4 前往中国内地的客商 191
12.5 结论 194
13香港、广州加纳社区的兴起 198
13.1 引言 198
13.2 香港的加纳人社区 199
13.3 广州的加纳人社区 204
13.4 理解在中国的非洲人:对加纳人社区的见解 209
13.5 结论 210
14广州中非跨国婚恋中的社会认同研究 213
14.1 引言 213
14.2 跨国婚恋与社会认同 214
14.3 研究设计 217
14.4 广州中非婚姻中的社会认同 219
14.5 结论 229
15非洲商人迁移广州的行为特征分析 235
15.1 引言 235
15.2 迁移前期特征 236
15.3 迁移的过程特征 239
15.4 迁移后的社会适应特征 241
15.5 结论 245
图片来源 248
表格来源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