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空间演化及度量的理论与实证 1
第一节 长时段经济史的新视角:空间的力量 1
一、第三只“眼睛”的出现 1
二、空间与经济的合流:历程与观点 3
三、将空间经济分析置于发展地理学的视野之中 8
第二节 选题的缘起、意义、方法 12
一、缘起与价值:长时段空间研究的缺失 12
二、为何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 14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9
第三节 相关研究起点概述 22
一、文献与近代长三角地区经济地理研究 22
二、空间视角下的现代长三角地区经济空间研究 23
三、长三角空间经济的演化与绩效 26
四、基本内容、主旨、框架 27
第一章 晚清时期经济空间的重构与绩效(1842—1914) 30
第一节 经济空间变革的背景 30
一、口岸开放与经济变革 31
二、交通运输改进 33
三、商业、手工业与近代工业 34
第二节 近代早期空间演化的逻辑 36
一、区位与循环因素 36
二、要素流动与路径 41
三、从贸易到地方性生产 47
四、简评:近代早期空间经济的演化 52
第三节 经济地理的重塑与绩效 55
一、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分割 55
二、经济密度的空间变化 63
三、经济距离的空间演变 68
四、简评: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 72
第二章 民国时期经济空间重构与绩效(1915—1949) 75
第一节 经济空间变革的背景 75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75
二、近代工业的发展 76
第二节 近代晚期空间演化的逻辑 79
一、区位选择与循环因果 79
二、交通运输与要素流动 81
三、经济聚集与扩散 84
四、政策与市场的互动 87
五、简评:近代空间经济的演化 90
第三节 经济地理的变迁与绩效 93
一、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分割 93
二、经济密度的空间变化 101
三、经济距离的空间演变 111
四、简评: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 115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经济空间的重构与绩效(1953—1978) 117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变的背景 117
一、整体向上的经济调整 117
二、计划下的产业经济 119
三、基础交通的发展 122
第二节 空间演化的方式 125
一、区位消逝与计划形成 126
二、计划下的城市与乡村 127
三、城乡分割下的经济效率 130
四、空间分散与聚集 131
五、简评:改革前的空间演化 133
第三节 经济地理的重塑与度量 134
一、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分割 134
二、经济密度的空间变化 138
三、经济距离的空间演变 147
四、简评:空间结构的演变 150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经济空间的重构与绩效(1979—2012) 151
第一节 经济空间变革的背景 151
一、发展战略的改变 151
二、交通状况的变化 153
三、外资的引进 157
四、经济一体化趋向 158
第二节 空间演化的过程与机制 159
一、开放与基础建设 160
二、要素流动与集散 161
三、政策因素 163
四、简评:改革开放以来的演化机制 164
第三节 经济空间效应及其度量 165
一、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分割 166
二、经济密度的空间变化 173
三、经济距离的空间演变 180
四、简评:空间经济的演变 183
第五章 区域经济活力的源泉:开放与创新(1842—2012) 186
第一节 经济增长活力之源:理论基础 186
第二节 近代被动开放下的市场化创新 189
一、被动开放下的市场化 190
二、以企业及企业家为主体的制度创新 194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增长 19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度约束下的创新 204
一、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204
二、计划经济下的开放 207
三、计划经济下的创新 210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与创新 212
一、新格局下的主动开放 213
二、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 216
三、开放与创新的联动 219
第五节 简评:区域经济活力的源泉 239
第六章 重构与绩效: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演进(1842—2012) 241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演进 242
一、密度、距离、联系(分割) 242
二、空间演进的路径 246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演进的启示 249
一、空间演进的经验与逻辑 250
二、基于发展地理学的观察 259
第三节 简评:长三角经济区演进与绩效 267
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