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医学基本理论 3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3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4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7
第一节 阴阳学说 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9
第三章 脏象 13
第一节 五脏 13
第二节 六腑 18
第三节 奇恒之府 19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0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25
第一节 精 25
第二节 气 26
第三节 血 29
第四节 津液 30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31
第五章 经络 34
第一节 概述 34
第二节 十二经脉 3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44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50
第六章 病因 52
第一节 外感病因 52
第二节 内伤病因 54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56
第七章 病机 58
第一节 发病机理 58
第二节 基本病机 59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62
第八章 防治原则 65
第一节 预防 65
第二节 治则 66
第三节 治法 68
第二篇 四诊与辨证 73
第九章 四诊 73
第一节 问诊 73
第二节 望诊 78
第三节 闻诊 84
第四节 切诊 87
第十章 辨证 94
第一节 八纲辨证 94
第二节 气血辨证 97
第三节 脏腑辨证 99
第三篇 中药与方剂 121
第十一章 概述 121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21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24
第十二章 解表药与方剂 127
第一节 解表药 127
第二节 解表方 131
第十三章 清热药与方剂 133
第一节 清热药 133
第二节 清热方 141
第十四章 温里药与方剂 145
第一节 温里药 145
第二节 温里方 146
第十五章 泻下药与方剂 148
第一节 泻下药 148
第二节 泻下方 149
第十六章 补益药与方剂 152
第一节 补益药 152
第二节 补益方 158
第十七章 活血化瘀药与方剂 162
第一节 活血化瘀药 162
第二节 活血化瘀方 165
第十八章 止血药与止血方剂 167
第一节 止血药 167
第二节 止血方 169
第十九章 祛风湿药与方剂 170
第一节 祛风湿药 170
第二节 祛风胜湿剂 172
第二十章 理气药与方剂 173
第一节 理气药 173
第二节 理气方 175
第二十一章 消食药与方剂 177
第一节 消食药 177
第二节 消食剂 178
第二十二章 祛痰止咳平喘药与方剂 179
第一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179
第二节 祛痰剂 184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与方剂 186
第一节 开窍药 186
第二节 开窍方 187
第二十四章 安神药与方剂 188
第一节 安神药 188
第二节 安神方 190
第二十五章 平肝熄风药与治风方剂 191
第一节 平肝熄风药 191
第二节 治风方 194
第二十六章 固涩药与固涩方剂 197
第一节 固涩药 197
第二节 固涩方 200
第二十七章 驱虫药与驱虫方剂 203
第一节 驱虫药 203
第二节 驱虫方 204
第四篇 常见病辨证论治 207
第二十八章 内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207
第一节 感冒 207
第二节 咳嗽 208
第三节 肺热病 210
第四节 肺痈 211
第五节 肺痨 212
第六节 肺胀 213
第七节 咳血 215
第八节 悬饮 216
第九节 喘病 217
第十节 哮病 219
第十一节 肺癌 220
第十二节 胃痛 221
第十三节 腹痛 223
第十四节 噎膈 224
第十五节 呕吐 225
第十六节 呃逆 227
第十七节 吐血 228
第十八节 便血 229
第十九节 便秘 230
第二十节 泄泻 232
第二十一节 痢疾 234
第二十二节 胁痛 235
第二十三节 黄疸 237
第二十四节 水臌 238
第二十五节 紫癜 239
第二十六节 湿温 241
第二十七节 胸痹 242
第二十八节 心悸 244
第二十九节 失眠 246
第三十节 自汗、盗汗 247
第三十一节 郁病 248
第三十二节 癫病 250
第三十三节 狂病 251
第三十四节 痫病 252
第三十五节 头痛 254
第三十六节 眩晕 255
第三十七节 中风 256
第三十八节 水肿 258
第三十九节 消渴 260
第四十节 热淋 262
第四十一节 石淋 263
第四十二节 膏淋 264
第四十三节 癃闭 265
第四十四节 阳痿 266
第四十五节 遗精 268
第四十六节 痹病 269
第四十七节 痿病 270
第四十八节 腰痛 271
第四十九节 内伤发热 273
第二十九章 外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275
第一节 疖 275
第二节 痈 277
第三节 有头疽 278
第四节 颜面疔疮 280
第五节 手部疔疮 282
第六节 红丝疔 283
第七节 丹毒 284
第八节 瘿痈 286
第九节 肉瘿 287
第十节 瘰疬 288
第十一节 乳痈 290
第十二节 乳癖 291
第十三节 乳核 293
第十四节 肠痈 294
第十五节 水疝 295
第十六节 子痈 297
第十七节 精癃 298
第十八节 精浊 300
第十九节 臁疮 302
第二十节 褥疮 304
第二十一节 附骨疽 305
第二十二节 脱疽 307
第二十三节 黄水疮 309
第二十四节 脚湿气 310
第二十五节 湿疮 311
第二十六节 瘾疹 313
第三十章 妇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315
第一节 月经先期 315
第二节 月经后期 316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317
第四节 月经过多 318
第五节 月经过少 319
第六节 经期延长 320
第七节 崩漏 321
第八节 闭经 322
第九节 痛经 323
第十节 经行乳房胀痛 324
第十一节 经行发热 325
第十二节 经行泄泻 326
第十三节 经行吐衄 327
第十四节 绝经前后诸症 328
第十五节 带下病 329
第十六节 妊娠恶阻 331
第十七节 胎漏、胎动不安 332
第十八节 堕胎、小产 333
第十九节 滑胎 334
第二十节 产后恶露 335
第二十一节 产后大便难 337
第二十二节 产后发热 337
第二十三节 产后缺乳 339
第二十四节 产后身痛 340
第二十五节 不孕 341
第三十一章 儿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343
第一节 感冒 343
第二节 咳嗽 345
第三节 哮喘 347
第四节 肺炎喘嗽 349
第五节 鹅口疮 351
第六节 泄泻 352
第七节 厌食 354
第八节 疳证 356
第九节 水肿 357
第十节 麻疹 360
第十一节 风痧 362
第十二节 水痘 363
第十三节 痄腮 364
第十四节 遗尿 366
第十五节 积滞 367
第十六节 佝偻病 368
第十七节 营养性贫血 369
第五篇 针灸疗法 375
第三十二章 刺法 375
第一节 针具 375
第二节 针刺练习 376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377
第四节 毫针刺法 379
第五节 行针与得气 382
第六节 针刺补泻 385
第七节 留针与出针 387
第三十三章 灸法 388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 388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389
第三节 施灸的注意事项 393
第三十四章 常见病针灸疗法 394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症 394
第二节 内科病证 397
第三节 妇科病证 404
第四节 儿科病证 407
第五节 外科病证 408
第六篇 推拿疗法 413
第三十五章 推拿手法 413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413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415
第三节 振颤类手法 419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420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423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424
第三十六章 常见病推拿疗法 429
第一节 骨伤科病症 429
第二节 内科病证 433
第三节 妇科病症 443
第四节 儿科病症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