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传栋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71387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本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较系统地论述了促进社会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经济和条件问题。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科地位 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 1

一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1

二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3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6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经济人”假定理论的挑战 6

二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帕累托最优”理论的挑战 8

三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发展观的挑战和革命 11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一 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指导 13

二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5

三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8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19

一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科 19

二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渊源关系 20

三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同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 23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客体——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25

第一节 从生态经济系统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25

一 生态经济学对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 25

二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概念 27

三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基本特征 28

第二节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 34

一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诸组合要素 34

二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诸要素的组合方式 34

三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诸要素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 39

第三节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功能 42

一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功能 42

二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基本功能的“五流”动态表现 46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论 54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理论概论 54

一 资源配置的一般理论 54

二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概念的内涵 55

三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生态经济社会目标 5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目标评价理论——“五流”的可持续运行论 60

一 “五流”中的每一种“流”的可持续运行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目标评价 61

二 “五流”相互匹配的可持续运行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目标评价 69

第三节 促使“五流”可持续运行的资源配置方式 73

一 市场机制在促进“五流”可持续进行的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73

二 政府宏观调控在促进“五流”可持续运行的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77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论 83

第一节 人类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活动的综合效益概论 83

一 人类资源配置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概念和内涵 83

二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 85

三 生态经济学的生态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相互关系 89

第二节 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平衡与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同步提高 90

一 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90

二 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平衡对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提高的促进作用 93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的评价 98

一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评价中单项效益指标的设置 98

二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02

第五章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阶段划分理论 111

第一节 关于发展的阶段划分理论依据及其各阶段的主要不可持续问题 111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分析 112

二 各类经济学科对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不可持续问题及解决途径的论述 115

第二节 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四阶段划分理论 122

一 关于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四阶段理论构想 122

二 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四阶段的主要区别 124

第三节 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四阶段的主要阶段特点 126

一 不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127

二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起飞阶段的基本特点 129

三 具有初步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的基本特点 134

四 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的基本特点 139

第六章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各主要阶段的资源配置条件 143

第一节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各阶段资源配置条件概论 143

一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各阶段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源配置条件作保障 143

二 在各阶段优化资源配置中以尽量小的成本实现“五流”的可持续运行 145

第二节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起飞阶段的资源配置条件 149

一 运用高质量信息流资源选准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起飞切入点和战略重点 149

二 配置高效率的价值流资源促成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起飞战略重点的实现 154

第三节 向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过渡的资源配置条件 163

一 向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过渡的资源配置条件的主要特点 163

二 以最低成本实现向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过渡的资源配置条件 166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财富论 169

第一节 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财富观概论 169

一 世界银行关于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问题的探讨 170

二 世界银行关于有利于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真实储蓄”指标的探索 177

第二节 建设以生态国内生产净值(E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82

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及其缺陷 182

二 国民经济核算中生态国内生产净值(EDP)的构思 184

三 生态国内生产净值(EDP)的测算 187

第三节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两大趋势结合条件下的“五流”运行的财富论 194

一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两大趋势的结合需要建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运行财富理论 194

二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理论概论 198

三 “五流”运行的财富论同世界银行所提出的新财富论的区别与联系 205

第四节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率和形成总量理论 208

一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现实的“五流”运行的财富形成率理论 208

二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率理论 211

三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总量理论 214

第五节 遵循生态经济社会阈值原则与提高“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率 216

一 生态经济社会阈值的概念和内涵 217

二 遵循生态经济社会阈值原则对提高“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率的作用 220

第八章 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概论 230

第一节 经济结构的可持续性调整 230

一 从产业不断升级角度理解的产业结构的可持续性调整 230

二 从集约利用资源角度所理解的产业结构的可持续性调整 233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6

一 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36

二 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40

第三节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6

一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与传统发展的城市经济 246

二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 251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金融可持续发展 254

一 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54

二 发展中国家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258

第九章 促进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及条件概论 264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的经济手段 264

一 人口再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过渡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264

二 促进人口再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需要相应的资源配置条件 270

第二节 建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 273

一 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73

二 建立健全有利于贫困社区及群体积极参与的农村反贫困制度 275

三 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并在承受能力上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279

第三节 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产业结构调整 282

一 从全面改善人从幼儿到老年的社会服务质量角度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283

二 从不断增加人力资本的角度来全面调整产业结构 285

第十章 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及条件概论 290

第一节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价值实现及其补偿机制 290

一 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质看其价值的表现方式 290

二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价值实现和补偿的主要方式 294

第二节 政府生态投资战略的选择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支持手段 299

一 政府的生态安全投资战略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支持手段 301

二 政府的生态与环境经济投资的乘数效应战略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支持手段 309

三 生态安全投资战略和生态与环境经济投资的乘数效应战略的结合方式及其规律 315

第三节 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本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320

一 建立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及银行贷款资本最佳利用的市场运作机制 320

二 建立吸收企业及社会资本运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运作机制 325

三 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本市场化运作的税(费)收制度 328

第四节 建立健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 330

一 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330

二 建立健全吸收农村剩余劳力投身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激励机制 333

第五节 建立促进生态圈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生态经济政治合作机制 338

一 21世纪全球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经济学根源 339

二 从围绕《京都议定书》前途问题所展开的各国家集团的经济利益博弈看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环保机制建立的艰难性 341

三 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生态圈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生态经济政治合作机制 345

主要参考文献 348

后记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