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3
第一组 3
表达上的价值与改编的遗憾——《窃读记》解读/陈金铭 3
“访谈体”要教什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解读/陈金铭 7
怎样抓出课文的亮点——《走遍天下书为侣》解读/陈金铭 9
从课文里学读学写——《我的“长生果”》解读/徐爱枝 11
第二组 15
与故乡渐行渐远——《泊船瓜洲》解读/干国祥 15
形式对内容的超越——《秋思》解读/钱锋 18
诗歌的诵读与意会——《长相思》解读/王崧舟 20
借物抒情的课文从哪里下手——《梅花魂》解读/陈金铭 23
美丽的邂逅 淡雅如“君”——《桂花雨》解读/施敏 26
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人家》解读/亓明国 28
第三组 31
“知道”没有用,要“会”才行——《鲸》解读/陈金铭 31
优美的语言 可爱的松鼠——《松鼠》解读/李竹平 32
新型玻璃 新奇感受——《新型玻璃》解读/刘漫凝 35
巧说新知 阐释哲理——《假如没有灰尘》解读/吴洁 37
第四组 40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钓鱼的启示》解读/闫梅 40
路在延伸——《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解读/徐爱枝 42
花生与做人——《落花生》解读/刘正生 44
诗音画的和谐交响——《珍珠鸟》解读/郑群辉 49
第五组 53
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解读/沈大安 53
第六组 61
永远和你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解读/王崧舟 61
大爱无言慈母情——《慈母情深》解读/徐丹凤 63
未被揭示的秘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解读/陈金铭 68
狠心?尽责!——《学会看病》解读/沈建东 72
第七组 75
让阅读遇上写作——《圆明园的毁灭》解读/鲍爱霞 75
追求不颠覆的思辨——《狼牙山五壮士》解读/刘敏威 77
品表达之妙——《难忘的一课》解读/徐爱枝 82
突出特点和重点——《最后一分钟》解读/林枫 86
第八组 91
激扬文字的领袖诗人——《七律·长征》解读/蔡春锦 91
“大”处建构——《开国大典》解读/纪继兰 徐爱枝 99
平凡的,更是伟大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解读/江剑锋 102
平凡见证伟大——《毛主席在花山》解读/纪继兰 105
下册 111
第一组 111
“看”似平常实丰厚——《草原》解读/方德佺 111
一篇道法自然的散文——《丝绸之路》解读/李竹平 114
品结构之美,悟主旨之趣——《白杨》解读/李竹平 116
一腔豪情一首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解读/李竹平 118
第二组 121
童趣 情趣 诗趣——《古诗词三首》解读/李竹平 121
静听,文本花开的声音——《冬阳·童年·骆驼队》解读/肖绍国 126
一首诗 一幅画 一支歌——《祖父的园子》解读/武凤霞 133
探寻“发现”过程的价值——《童年的发现》解读/王铁青 138
童心的歌唱 精神的畅游——《我想》解读/刘卫峰 140
充满欢乐的纯真年代——《童年的水墨画》解读/刘卫锋 142
第三组 146
追寻三个“一点”——《杨氏之子》解读/王玲湘 146
思想与精神的生长——《晏子使楚》解读/窦桂梅 149
乱世“佳人”——《半截蜡烛》解读/吴诗清 153
一朵带刺的玫瑰——《打电话》解读/蒯威 156
第四组 160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工具性——《再见了,亲人》解读/廖柏灵 160
“六衬托”凸显革命情怀——《金色的鱼钩》解读/王业蓉 162
小小说的宏大叙事——《桥》解读/李竹平 165
“不同的”和“不变的”——《梦想的力量》解读/王崧舟 169
第五组 171
于细微处见精神——《将相和》解读/楼翀 171
“悬念”与“酒”——《草船借箭》解读/高海迪 174
让人物活起来——《景阳冈》解读/郭宏会 176
经典作品的语言文字功夫——《猴王出世》解读/张程玉 178
(第六组为综合性学习课程) 180
第七组 181
品味语言 感受形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解读/罗小燕 181
心有所念 手有所指——《临死前的严监生》解读/王艳霞 184
好一个凤辣子——《“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解读/刘悦 188
是小说,亦是散文——《刷子李》解读/李竹平 193
聚焦人物形象——《金钱的魔力》解读/李竹平 195
第八组 199
在文字中徜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读/钱正权 199
从教课文到学语文——《威尼斯的小艇》解读/陈淑之 202
天地间的美妙奇观——《与象共舞》解读/任朝红 205
在画面中感悟语言的质感——《彩色的非洲》解读/姬红艳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