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研究 上 第4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利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300233345
  • 页数:753 页
图书介绍:

上卷 3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 3

第一章 物权概述 3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3

一、物权的概念 4

二、物权的特征 8

第二节 物权和债权的关系 17

一、概述 17

二、物权和债权的区别 18

三、物权和债权的关系的发展趋势 27

第三节 物权与财产权的关系 31

一、大陆法中的财产权概念 31

二、英美法中的财产权概念 33

三、我国《物权法》采纳物权概念的必要性 36

第四节 物权的效力 39

一、物权的效力概述 39

二、排他效力 41

三、优先效力 44

四、追及效力 50

五、物权请求权 52

第五节 物权的分类 53

一、所有权和他物权 54

二、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56

三、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以权利为客体的物权 56

四、主物权和从物权 57

五、强制登记的物权和自愿登记的物权 57

第六节 物权的客体 58

一、物权客体的概念和特征 58

二、物权客体的分类 63

三、特殊的物权的客体 76

第七节 物权的取得和行使 82

一、对物权取得的限制 82

二、对物权行使的限制 83

第二章 物权法概述 88

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88

一、物权法的概念 88

二、物权法的调整对象 92

第二节 我国《物权法》制定的过程和意义 96

一、物权法的制定过程 96

二、制定物权法的意义 97

第三节 物权法的性质 102

一、物权法是私法而非公法 102

二、物权法主要是强行法 103

三、物权法是普通法 105

四、物权法具有固有法的特点 105

五、物权法既是行为规范也是裁判规则 107

六、物权法是实体法兼具程序规范 108

第四节 物权法的体系 109

一、我国《物权法》的体系建构 109

二、物权法体系的新发展 113

第五节 物权法的适用 116

一、基本法律优先于一般法律 117

二、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原则 117

三、新法优先于旧法原则 118

四、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原则 119

五、法律文本优先于法律解释规则 119

第六节 物权法的功能 120

一、确认产权 121

二、物尽其用 122

三、保护物权 125

第七节 物权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126

一、物权法与合同法 126

二、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 130

三、物权法与房地产法 131

第三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134

第一节 平等保护原则 134

一、平等保护原则的概念 134

二、平等保护原则的价值 137

三、平等保护原则的适用 142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 143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概念 143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意义 147

三、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 150

四、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 153

第三节 公示公信原则 155

一、公示原则 155

二、公信原则 160

第四章 物权的保护 166

第一节 物权保护概述 166

一、物权保护的方法 166

二、物权请求权与其他责任的竞合 168

第二节 物权确认请求权 170

一、确认物权的请求权的概念 170

二、确认物权请求权的特点 171

三、关于确权的主体 173

四、确权之诉与权利的推定规则 176

五、确认物权的请求权与诉讼时效 179

六、取得时效问题的探讨 181

第三节 物权请求权 183

一、物权请求权概述 183

二、返还原物请求权 194

三、排除妨害请求权 204

四、消除危险请求权 210

五、恢复原状请求权 212

六、物权请求权的适用 217

七、物权请求权可否适用诉讼时效 218

第二编 物权的变动 223

第五章 物权变动的一般原理 223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含义 223

一、物权的设立 223

二、物权的变更 224

三、物权的转让 225

四、物权的消灭 226

第二节 物权变动模式探讨 226

一、物权变动模式 226

二、物权行为理论评述 228

第三节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245

一、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概述 245

二、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 248

第四节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256

一、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概念 256

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几种情况 258

三、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效果 271

第六章 不动产登记 273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概述 273

一、不动产登记的概念与特征 273

二、登记簿与权属证书 279

三、登记申请 283

第二节 登记的效力 285

一、不动产登记的效力 285

二、区分登记的效力与合同的效力 288

第三节 登记机构 292

一、登记机构的性质 292

二、建立统一的登记制度 295

三、关于登记费用的收取 297

第四节 登记请求权 298

第五节 登记机构的审查义务 302

第六节 登记的查询 307

第七节 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 312

一、更正登记 312

二、异议登记 317

第八节 预告登记 327

一、预告登记的概念 327

二、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 331

三、预购商品房的预告登记 331

四、预告登记的性质 334

五、预告登记的效力 335

六、预告登记的失效 339

第九节 登记机构的责任 341

一、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的责任 341

二、登记机构的责任 342

第七章 动产交付 350

第一节 动产交付概述 350

一、动产交付的概念 350

二、交付方式的分类 353

第二节 有关交付的特殊规则 355

一、简易交付 355

二、指示交付 356

三、占有改定 359

第三节 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动产物权的变动 363

一、特殊动产物权变动适用登记对抗主义 363

二、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 366

三、特殊动产的交付不能产生对抗登记的效力 369

第三编 所有权 375

第八章 所有权的一般原理 375

第一节 所有权概述 375

一、所有权的概念 375

二、一物一权 379

第二节 财产所有权的本质 382

第三节 所有权的内容 384

一、占有权能 385

二、使用权能 386

三、收益权能 387

四、处分权能 389

第四节 所有权权能的分离 390

一、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财产之上依法设定他物权 390

二、他物权的设定并不导致所有权的消灭 391

三、他物权的行使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利益 392

第五节 所有权的限制 392

一、对所有权进行限制是当代所有权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392

二、对所有权进行限制的原因 396

三、征用制度 397

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方式 401

第一节 征收 402

一、征收的概念 402

二、征收与征用的区别 405

三、征收的条件 406

第二节 善意取得 415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 415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功能 417

三、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 419

四、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420

五、善意取得的排除 434

六、善意取得的效力 435

七、赃物与善意取得 439

第三节 遗失物的拾得和埋藏物、隐藏物的发现 443

一、遗失物的拾得 443

二、漂流物的拾得、埋藏物和隐藏物的发现 457

第四节 孳息的取得 461

第五节 抛弃和先占 463

一、抛弃所有权 463

二、先占 464

第六节 添附 468

一、添附的概念和特点 468

二、添附与相关制度 470

三、添附的三种形态 473

四、确定添附物归属的原则 479

第七节 货币所有权的取得 481

第十章 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 484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 484

一、国家所有权的概念 484

二、物权法规定国家所有权制度的意义 486

三、国家所有权的主体 488

四、国家所有权的客体 492

五、物权法关于国有财产范围的规定 494

六、国家所有权的保护 506

第二节 集体所有权 509

一、集体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509

二、农村集体所有权 511

三、城镇集体所有权 521

四、集体组织所有权的保护 523

第三节 私人所有权 524

一、私人所有权的概念 524

二、私人所有权的范围 527

三、私人所有权的行使 529

四、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 530

第四节 社会团体所有权 533

一、社会团体所有权的概念 533

二、几类典型的社会团体财产 535

第十一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538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538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 538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征 541

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一种特殊的物权 544

四、业主身份的认定 547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的历史发展 549

一、国外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的历史发展 549

二、我国建筑区分所有制度的发展 555

第三节 专有权 558

一、专有权的概念 558

二、专有部分所有权的行使 561

三、专有部分的范围 563

四、专有部分范围的具体认定 565

五、住改商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 569

第四节 共有权 571

一、共有权的概念和特点 571

二、共有权的性质 575

三、持有份 577

四、共有权的行使 580

第五节 共有部分的范围 582

一、共有部分的确定标准 582

二、共有部分范围的类型 582

第六节 车位、车库的归属和使用 592

一、车位、车库的归属 592

二、占用业主共有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增设的车位 595

三、车位、车库首先应当满足业主的需要 596

第七节 共同管理权 598

一、共同管理权的概念 598

二、共同管理权的行使方式 602

第八节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604

一、业主大会 604

二、业主委员会 616

第九节 管理规约 623

一、管理规约的概念和特征 623

二、管理规约的效力 626

三、管理规约的修改 628

第十节 物业服务 629

一、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 629

二、物业服务企业 632

三、物业服务合同 633

第十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中的相邻关系 635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中的相邻关系具有特殊性 635

二、侵害相邻关系的责任 638

第十二章 相邻关系 641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念和性质 641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 641

二、相邻关系的性质 645

三、相邻关系的立法模式 647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 649

一、因用水、排水产生的相邻关系 649

二、因通行所产生的相邻关系 651

三、因建造、修缮建筑物以及铺设管线所形成的相邻关系 654

四、因通风、采光而产生的相邻关系 655

五、保护环境所产生的相邻关系 660

六、因挖掘土地、建造建筑物等发生的相邻关系 663

第三节 相邻关系中约定的效力 664

第四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667

一、依据法律、法规和习惯处理相邻关系 667

二、团结互助、兼顾各方的利益 668

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669

四、公平合理 670

五、依法给予补偿 670

第五节 侵害相邻权的救济 672

第十三章 共有 676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及形态 676

第二节 共有的分类 679

一、历史上的共有形态 679

二、我国《物权法》规定的两种共有 680

第三节 按份共有 682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 682

二、应有部分的效力 684

三、按份共有人的权利和义务 690

四、分管协议 698

五、约定不明视为按份共有 704

第四节 共同共有 706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706

二、共同共有人的权利和义务 708

三、共同共有的形式 710

第五节 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共同债务 714

第六节 准共有 718

第七节 共有财产的分割 719

一、共有财产分割的概念 719

二、分割共有财产的原则 720

三、分割请求权 724

四、分割的方式 728

五、协议分割和裁判分割 730

六、分割的效力 733

第八节 共有关系中的优先购买权 736

一、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概念和功能 736

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的性质 738

三、共有人优先购买权行使的条件 742

四、优先购买权的不当行使 749

五、优先购买权的竞存 752

六、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保护 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