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巧玲,杨云松,丁斌主编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49005352
  • 页数:197 页
图书介绍:该书通过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管理现状的综合分析,提出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的对象、范围、目标及其实施重点区域;并提出包含目标型、动态型和考核型等指标在内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现对流域用水定量化的宏观管理,完善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为科学实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理论篇 1

第一章 绪论 3

1.1 水资源特性分析 3

1.1.1 水资源的概念 3

1.1.2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 3

1.1.3 水资源的社会属性 4

1.1.4 水资源与生态系统 5

1.1.5 流域水资源基本特性 6

1.2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7

1.2.1 我国水资源特征 7

1.2.2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 7

1.3 我国水资源管理历史革沿 9

1.4 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的提出 10

1.4.1 传统措施解决水危机的能力越来越有限 10

1.4.2 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的提出 11

1.5 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研究现状 11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1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第二章 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17

2.1 水资源管理概念 17

2.1.1 水资源管理概念 17

2.1.2 流域水资源管理概念 17

2.2 节水型社会建设 17

2.2.1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提出 17

2.2.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容 18

2.2.3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义 19

2.3 水权与水市场 20

2.3.1 水权水市场的提出 20

2.3.2 水权水市场建设的内容 20

2.3.3 水权水市场建设的意义 22

2.4 取水许可管理 22

2.4.1 取水许可管理的提出 22

2.4.2 取水许可管理的内容 23

2.4.3 取水许可制度建设的意义 24

2.5 用水定额管理 25

2.5.1 用水定额管理的提出 25

2.5.2 用水定额管理内容 25

2.5.3 用水定额管理的意义 26

2.6 用水总量控制与以上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系 26

2.6.1 用水总量控制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26

2.6.2 用水总量控制与水权水市场的关系 26

2.6.3 用水总量控制与取水许可的关系 27

2.6.4 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的关系 28

第三章 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29

3.1 流域水循环系统二元结构 29

3.1.1 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系统 29

3.1.2 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29

3.2 总量的基本概念 29

3.2.1 总量控制中涉及的总量概念 30

3.2.2 总量概念辨析 31

3.2.3 总量控制的科学内涵 32

3.3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选取与水资源禀赋的关系 33

3.3.1 现状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分析 33

3.3.2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选取与水资源禀赋的关系 35

3.4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构建 35

3.4.1 用水总量控制的总量制定原则 35

3.4.2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36

第四章 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涉及的关键问题——取耗水关系 40

4.1 耗水量分析 40

4.1.1 河段水量差法 40

4.1.2 区域引排差法 40

4.1.3 耗水系数法 40

4.1.4 水循环模拟核算法 40

第五章 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量化 44

5.1 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量化方法分类 44

5.2 生态用水分配方法 44

5.2.1 河道内生态用水核算方法 45

5.2.2 河道外生态用水核算 48

5.3 地表水分配方法 55

5.3.1 地表水向各行政区域分配的方法 55

5.3.2 各行政区地表水向不同行业分配的方法 64

5.4 地下水总量的界定 66

5.4.1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66

5.4.2 地下水总补给量 66

5.4.3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68

第六章 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支撑体系 69

6.1 管理体制建设 69

6.1.1 管理机构设置及权限划分 69

6.1.2 管理运行 70

6.1.3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管理体制 70

6.2 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70

6.2.1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建设 70

6.2.2 建立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制度 70

6.2.3 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71

6.2.4 建立水权交易和有偿转让制度 71

6.2.5 建立用水定额管理制度 71

6.2.6 统一征收水资源费 71

6.2.7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71

6.3 法制体系建设 72

6.3.1 法规体系 72

6.3.2 制度体系 72

6.4 工程体系建设 74

6.4.1 完善流域水利工程 74

6.4.2 加强各行业节水技术改造 74

6.4.3 建立计量、监测设施 74

6.5 经济结构体系建设 75

6.5.1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75

6.5.2 工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75

6.5.3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75

6.6 社会文化体系建设 75

6.6.1 构建宣传和教育体系 75

6.6.2 推进公众参与机制 76

6.7 监测体系 76

6.7.1 水雨情信息监测 76

6.7.2 引水口的引水信息监测 76

6.7.3 用水需水信息监测 76

6.7.4 生态信息监测 77

第七章 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信息化建设 78

7.1 系统结构 78

7.1.1 数据库结构 79

7.1.2 中间层设计 80

7.1.3 应用层设计 81

7.2 信息采集传输系统 84

7.3 计算机网络系统 84

7.3.1 总中心网络建设 84

7.3.2 分中心网络建设 85

7.4 系统中心环境建设 85

7.4.1 总中心环境建设 85

7.4.2 分中心环境建设 86

7.5 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86

实践篇 89

第一章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 91

1.1 流域概况 91

1.2 水资源状况 92

1.2.1 地表水资源 92

1.2.2 地下水资源 92

1.3 社会经济状况 94

1.3.1 人口及其分布 94

1.3.2 土地利用 94

1.3.3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94

1.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94

1.4.1 供水现状 94

1.4.2 用水现状 95

1.5 生态环境状况 97

第二章 流域水量分配和水量调度 99

2.1 黑河水量分配方案 99

2.1.1 流域水量分配历史 99

2.1.2 “九二”分水方案 100

2.1.3 “九七”分水方案 100

2.1.4 “九七分水方案”产生的意义 102

2.2 黑河水量调度 103

2.2.1 基本原则 103

2.2.2 调度措施 103

2.2.3 水量调度实施 105

2.2.4 水量调度效果 106

2.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08

2.3 黑河干流取水许可管理情况 109

2.3.1 取水许可管理权限的划分 109

2.3.2 流域层次取水许可管理开展情况 110

2.3.3 各省(区)取水许可管理开展情况 111

2.3.4 黑河干流取水许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

第三章 上游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113

3.1 上游概况 113

3.2 社会经济概况 113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 113

3.3.1 供水现状 113

3.3.2 用水现状 113

3.4 上游总量控制指标 114

第四章 中游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115

4.1 中游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 115

4.1.1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类型 115

4.1.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116

4.1.3 断面平衡法定量分析两水转换 116

4.2 中游取耗水关系 119

4.2.1 引水量调查 119

4.2.2 水循环模拟核算耗水量 119

4.2.3 现状取耗水关系 125

4.3 中游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量化 126

4.3.1 地表水在各县(区)之间的分配 126

4.3.2 各县(区)水量向灌区分配 136

4.3.3 各灌区水量向引水口门的分配 138

4.3.4 地下水控制指标 142

第五章 下游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量化 145

5.1 鼎新灌区总量控制指标研究 145

5.1.1 灌区概况 145

5.1.2 灌区水文地质 145

5.1.3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46

5.1.4 灌区总量控制指标 146

5.2 狼心山断面控制指标研究 148

5.2.1 狼心山断面来水情况分析 148

5.2.2 正义峡至狼心山区间耗水量分析 149

5.3 东、西河控制指标研究 151

5.3.1 水系分布 151

5.3.2 绿洲分布 156

5.3.3 主要植被分布特征 157

5.3.4 不同植被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157

5.3.5 植被生态需水估算方法 161

5.3.6 植被生态需水估算 162

5.4 东居延海控制指标研究 166

第六章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管理 171

6.1 中游总量控制指标管理 171

6.1.1 各年度控制指标的确定 171

6.1.2 控制指标管理权限的划分 171

6.1.3 总量控制的管理 171

6.2 下游总量控制指标管理 171

6.2.1 鼎新灌区总量控制管理 171

6.2.2 狼心山断面及其以下地区的总量控制管理 172

第七章 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支撑体系建设 173

7.1 管理体制建设 173

7.1.1 管理机构设置及权限划分 173

7.1.2 管理运行 173

7.1.3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管理体制 174

7.2 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174

7.2.1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建设 174

7.2.2 建立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制度 174

7.2.3 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174

7.2.4 建立水权交易和有偿转让制度 174

7.2.5 建立用水定额管理制度 175

7.2.6 统一征收水资源费 175

7.2.7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175

7.3 法制体系建设 175

7.3.1 法规体系 175

7.3.2 制度体系 176

7.4 工程体系建设 177

7.4.1 河道径流调蓄工程建设 177

7.4.2 中游节水工程建设 178

7.4.3 完善中游引水口门计量设施建设和管理 178

7.5 经济结构体系建设 178

7.5.1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78

7.5.2 工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178

7.5.3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79

7.6 社会文化体系建设 179

7.6.1 构建宣传和教育体系 179

7.6.2 推进公众参与机制 179

7.7 监测体系 180

7.7.1 水雨情信息监测 180

7.7.2 引水口的引水信息监测 180

7.7.3 用水需水信息监测 180

7.7.4 生态信息监测 180

第八章 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系统建设 181

8.1 水量调度系统组成 181

8.1.1 信息采集传输系统 181

8.1.2 计算机网络系统 182

8.1.3 水量调度中心环境建设 182

8.1.4 决策支持系统 183

8.2 水量调度系统功能 184

8.2.1 水调监视预警 184

8.2.2 水调方案辅助编制 185

8.2.3 水调日常业务处理 186

8.2.4 水调综合信息服务 187

8.2.5 电子政务 187

8.2.6 水调三维可视化 188

8.3 水量调度信息需求 188

8.4 水量调度数据库 188

8.4.1 实时数据库 188

8.4.2 基础数据库 189

8.4.3 水调专用数据库 189

8.5 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系统建设 190

8.5.1 现有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90

8.5.2 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系统功能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