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篇 2
第一章 全球制造业发展概况 2
第一节 发展现状 2
一、制造业再次成为竞争焦点,各国加快抢占产业制高点 2
二、全球制造业活动持续低迷,复苏动能仍然不足 4
三、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回升,贸易保持低位增长 6
四、制造成本竞争力格局调整,影响全球产业转移 8
五、制造业技术创新更加活跃,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9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1
一、全球制造业需求持续疲弱 11
二、全球制造业贸易环境日趋复杂 11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差距大 12
四、资源和环境约束更趋强化 12
第三节 发展趋势 13
一、创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13
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继续变动 13
三、技术呈现跨领域多模式融合发展 14
四、制造业生产方式继续深刻变革 14
五、制造业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15
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16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16
一、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16
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8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20
四、节能降耗减排扎实推进 21
五、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22
六、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3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24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4
二、质量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26
三、资源能源利用率偏低 27
四、两化融合程度不深 28
第三节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8
一、整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28
二、多领域交叉融合催生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29
三、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步伐加快 30
四、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多 31
第四节 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3
一、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33
二、制造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35
三、产业组织形态趋向网络化、小型化和专业化 36
四、产业分化和空间分异趋势将更加明显 37
第三章 制造强国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40
第一节 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导向 40
第二节 制造强国建设的政策思路 42
一、实施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 43
二、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与服务体系 45
三、依托“母工厂”建设促进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扩散 47
四、加强“工匠精神”的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 49
第三节 制造强国建设的环境营造 50
一、为制造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 50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 51
三、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52
领域篇 56
第四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56
第一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56
一、产业增速整体进入稳定区间 56
二、传统领域增长乏力 57
三、行业投资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 57
四、产品进出口增速低位徘徊 58
五、通信网络设备取得突破 58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热点 60
第二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势 66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加注重融合发展 66
二、国家战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66
三、智能终端产业进入转折发展期 67
四、全球存储系统产业呈现存储介质和系统架构革新 68
五、智能硬件生态体系加速丰富和完善 70
六、云计算颠覆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发展模式 70
七、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将进一步加速 71
八、竞争格局剧烈变动带来产业赶超发展新契机 72
第三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72
一、核心基础领域仍然是阻碍产业升级的薄弱环节 72
二、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和应用市场未能形成重要支撑 72
三、宽带基础设施发展不均,4G和5G发展面临挑战 74
四、部分领域不良竞争不利于构建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 75
五、人工成本上升和人才供给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75
六、“互联网+”亟待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 75
第四节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76
一、贯彻落实国家级战略部署 76
二、推动智能硬件创新发展 76
三、加大财税政策改革支持力度 77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77
五、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 77
六、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77
第五章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78
第一节 高档数控机床 78
一、发展形势 78
二、存在问题 81
三、行业展望 82
四、发展建议 83
第二节 机器人 84
一、发展形势 84
二、存在问题 86
三、行业展望 88
四、发展建议 90
第六章 航空航天装备 92
第一节 发展形势 92
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92
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94
三、主要企业快速发展 95
四、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 96
第二节 存在问题 97
一、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97
二、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98
三、配套体系还不健全 98
第三节 行业展望 99
一、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99
二、通用航空和商业航天将进一步发展 100
三、制造思维和发展理念将实现突破 102
四、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103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04
一、建立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104
二、重视和加强航空航天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条件建设 104
三、加强技术转移推广体系建设 105
四、创新支持政策,引导与地方经济相结合 105
第七章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106
一、发展形势 106
二、存在问题 109
三、行业展望 110
四、发展建议 113
第八章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115
一、发展形势 115
二、存在问题 117
三、行业展望 120
四、发展建议 122
第九章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125
第一节 节能汽车 125
一、发展形势 125
二、存在问题 128
三、行业展望 130
四、发展建议 130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 132
一、发展形势 132
二、存在问题 139
三、行业展望 140
四、发展建议 141
第三节 智能网联汽车 142
一、发展形势 142
二、存在问题 144
三、行业展望 145
四、发展建议 147
第十章 电力装备 149
第一节 发展现状 149
一、中国电力装备产业稳步增长 149
二、政策倾斜助推产业提质升级 150
三、重大工程推进核心技术突破 151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52
一、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亟须转型 152
二、国内电力装备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153
三、关键配套技术不足仍需重点攻关 154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55
一、加速推进电力装备智能化升级 155
二、加快电力装备绿色化转变步伐 156
三、大力实施电力装备“走出去”战略 157
四、投资力度拉升激活良好发展前景 158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58
一、优化清洁能源发电发展环境 158
二、加快结构转型推进行业整合 159
三、多方联合攻关打破技术瓶颈 160
第十一章 农机装备 162
第一节 发展形势 162
一、我国农机装备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 162
二、新常态下农机装备产业规模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162
三、我国各区域农机装备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163
四、农机装备实现产品数量与技术创新两大跨越 164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64
一、技术能力:装备实时采集、自动监控水平不高 164
二、产品种类: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尚未形成 165
三、产品质量:关键零部件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标准 165
四、竞争环境:同质化竞争成为产业发展重大挑战 166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66
一、着重产品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166
二、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及非粮食作物用设备倾斜 167
三、农机装备竞争格局呈现集中化、专业化特点 167
四、农机装备产业规模将继续保持中速增长水平 168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69
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升技术水平 169
二、加强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完善全产品线布局 169
三、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规范市场竞争环境 170
四、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高数据服务能力 170
第十二章 新材料 172
第一节 发展形势 172
一、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72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74
三、新材料产业重要进展 176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177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79
一、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新材料产业制高点 179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181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83
一、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形成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合力 183
二、加强战略研究与创新研发,突破重点领域急需的新材料 183
三、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184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 184
五、坚持创新驱动,高度重视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的培育 184
六、系统推进行业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健全新材料产业体系 185
七、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享创新成果 185
第十三章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186
第一节 发展情况 186
一、生产情况 186
二、效益情况 189
三、创新情况 194
四、重点领域情况 197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98
一、医改仍亟待深化推进 198
二、药品供给侧结构不合理 198
三、市场准入政策亟待改进 199
四、质量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增强 199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99
一、机遇 199
二、挑战 201
三、展望 202
第四节 发展建议 202
一、增加研发投入 202
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202
三、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203
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203
五、增进国际合作 203
专题篇 206
第十四章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206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06
一、加强产业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207
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市场化推广应用 207
三、加快培育制造业创新领军技术人才 208
四、制定和完善创新中心相关标准与程序 208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09
一、发布实施指南 209
二、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修订完善 209
三、多地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工程开始起步 209
第三节 面临形势 211
一、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重构,新型创新载体引领制造业变革 211
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共性技术供给不足 212
三、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待完善 213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14
一、整合现有资源,组织试点示范 214
二、构建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 215
三、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216
第十五章 工业强基 218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18
一、中长期目标 218
二、年度目标 219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19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219
二、加强组织实施,出台年度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221
三、坚持目录引导,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示范项 222
四、推动部省合作,形成中央地方齐抓共管格局 224
第三节 面临问题 225
一、“重整机轻配套”的发展理念没有根本改变 225
二、“重攻关轻应用”的创新路径没有根本改变 226
三、“重引进轻消化”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 227
四、“重政府轻市场”的制度安排没有根本改变 228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29
一、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229
二、发挥政府资金和政策导向作用 229
三、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 230
四、推动产用结合,加快推广应用 230
五、加强工业基础人才队伍建设 230
六、扎实做好强基工程的组织实施 231
第十六章 绿色制造 232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32
一、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232
二、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234
三、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236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37
一、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 237
二、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产业发展 241
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244
第三节 面临形势 245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 245
二、绿色发展产业和标准需要提升 248
三、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249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50
一、实施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 250
二、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 251
三、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 252
四、绿色制造体系构建试点 253
第十七章 智能制造 256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57
一、总体目标 257
二、基本要求 257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58
一、顶层设计工作进展 258
二、专项行动工作进展 261
三、管理保障工作进展 269
第三节 面临问题 271
一、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271
二、工业软件对外依存问题突出 271
三、重硬件轻软件问题突出 271
四、产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 272
五、试点示范范围、推广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政策扶持需要进一步加强 272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的思路和重点 272
一、调动各方力量支撑智能制造推进工作 272
二、扎实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工作 273
三、全局把握智能制造实施成效 273
四、加强政策支持智能制造发展力度 273
五、加大宣传促进典型经验推广应用 274
第十八章 服务型制造 275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75
一、对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认识 275
二、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总体目标 276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77
一、各地开展的主要工作 277
二、取得的成效 279
第三节 面临问题 281
一、存在的问题 281
二、应避免的误区 282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的思路和重点 283
一、健全产业政策体系 283
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83
三、强化公共服务支撑 284
四、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284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284
六、分业施策精准发力 284
第十九章 质量品牌提升 285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85
一、中长期目标 285
二、年度目标 286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86
一、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进一步推广普及 287
二、产品实物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288
三、品牌培育继续深化 288
四、质量监督监管力度日益加大 289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89
第三节 面临形势 290
一、质量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290
二、制造业企业质量观念较为落后 290
三、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291
四、部分领域产品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291
五、出口产品面临国外技术壁垒冲击 292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93
一、不断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293
二、发挥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 294
三、加快培育工业品牌 294
四、促进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提升 295
五、完善质量品牌的公共服务体系 295
六、优化质量和品牌提升的环境 296
第二十章 制造业人才 297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97
一、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297
二、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297
三、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人才素质 298
四、培育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加快重点领域人才培养 298
五、深化制造业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298
第二节 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进展 299
一、制造业人才规模总体不断扩大,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299
二、高技术产业人才初具规模,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300
三、制造业人才工资水平较快增长,但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302
四、人才投入产出效率稳步提升,人才效能显著 303
第三节 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主要问题 304
一、人才发展与产业人才需求仍存在供求矛盾 304
二、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整体素质仍偏低 304
三、不同类型人才分布不合理,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305
四、制造业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和领军型人才缺乏 305
五、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人才生态有待优化 305
六、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306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306
一、打造“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工程 307
二、健全制造业人才评价、评估和激励机制 308
三、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障工作 308
区域篇 310
第二十一章 东部地区 31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10
一、制造业规模优势明显 310
二、制造业产业结构处于高端 312
三、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315
四、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特色突出 318
第二节 存在问题 325
一、部分优势增长动力有所减弱 325
二、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327
三、产业升级制约因素仍待突破 329
四、地区间协同尚须加强 330
第三节 主要举措 332
一、东部省市纷纷出台文件,“点对点”对接《中国制造2025》 332
二、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明确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和方向 336
三、加强组织、政策、项目配套,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 337
第四节 发展建议 339
一、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深化产业开放合作 339
二、重构沿海增长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340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产业优化调整 341
第二十二章 中部地区 343
第一节 发展现状 344
一、工业发展稳中趋缓,固定投资稳步扩张 346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 348
三、区域创新能力增强,绿色发展取得进展 352
四、两化融合稳步推进,产业集聚不断壮大 354
第二节 存在问题 359
一、工业发展水平偏弱 359
二、地区走势分化明显 361
三、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62
第三节 主要举措 364
一、河南省 364
二、湖北省 368
三、湖南省 371
四、安徽省 374
五、江西省 377
六、山西省 380
第四节 发展建议 385
一、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386
二、加快地区创新步伐 386
三、提高产业集群水平 387
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387
五、提升人力集聚竞争力 388
第二十三章 西部地区 389
第一节 制造业发展现状 389
一、制造业整体情况 389
二、产业结构情况 394
三、优势产业情况 396
四、两化融合情况 400
五、技术创新情况 402
六、产业集聚情况 403
第二节 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04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404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406
三、两化融合相对滞后 407
四、专业性人才缺失 408
五、配套政策不完善 409
第三节 推进制造业发展主要举措 410
一、强化顶层设计 410
二、加强组织保障 411
三、确定发展重点 413
四、出台配套措施 415
第四节 发展建议 417
一、优化产业结构 417
二、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 418
三、积极对接国家政策 418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419
第二十四章 东北地区 421
第一节 制造业发展现状 421
一、制造业整体情况 421
二、产业结构情况 422
三、重点行业情况 423
四、两化融合情况 425
五、军民融合情况 425
六、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426
第二节 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6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难 426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427
三、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428
四、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428
第三节 推进制造业发展主要举措 428
一、加强顶层设计 428
二、推进智能制造和创新中心建设 429
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430
第四节 发展建议 431
一、突破一个束缚: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狠抓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 431
二、激发“双创”活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431
三、抓住三个重点:抓住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432
四、培育两种精神:培育企业家和工匠精神,健全多层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 432
五、发挥两个作用:发挥政策规划引导和重大项目扶持作用,努力将东北三省打造成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先行区 432
国际篇 436
第二十五章 美国 43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36
一、美国制造业产值呈现回升趋势 437
二、美国出口总量提升 438
三、制造业企业部分回归 440
四、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显著 441
五、美国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保持上升 442
六、美国制造业产业布局出现转移 443
七、美国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快速 443
第二节 发展特点 445
一、美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加大 445
二、美国先进制造业回归速度加快 445
三、美国实体和虚拟经济平衡状况改善 445
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446
第三节 政策措施 446
一、进行政策引导,营造制造业发展环境 446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先进技术研发及应用 447
三、选取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448
四、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振制造业提供人才保障 449
第四节 经验启示 449
一、完善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法律体系 449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449
三、加强对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 450
四、用好国内外优秀人才 450
第二十六章 日本 45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51
一、汽车 451
二、机床 452
三、机器人 453
四、电子电器 455
第二节 发展特点 456
第三节 政策措施 457
第四节 经验教训 460
第二十七章 欧盟 46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62
第二节 发展特点 462
第三节 政策措施 464
一、欧盟 464
二、德国 465
三、英国 467
四、法国 468
第四节 经验启示 469
第二十八章 韩国 47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73
一、工业化初期:贸易立国加速资本积累 473
二、工业化中期:重化工立国打造汉江奇迹 474
三、工业化后期:“技术立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474
四、后工业化时期:制造业创新应对新挑战 475
第二节 发展特点 476
一、政府大力扶持是制造业崛起的基础 476
二、从价值链底端向上游切入 476
三、设计、研发、制造并举 477
四、推行大企业集团化战略 477
第三节 政策措施 478
一、产业振兴政策 478
二、信息化政策 478
三、新增长动力政策 479
四、制造业创新3.0 479
第四节 经验启示 483
一、增强外来技术转化能力 483
二、政府要有效参与产业发展 483
三、要正视大企业的畸形发展对结构转型的阻碍作用 484
四、大胆破局保增长与调结构之惑 484
第二十九章 新兴国家 48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85
一、印度 485
二、巴西 486
三、南非 487
第二节 发展特点 488
一、制造业发展步伐普遍放缓 489
二、国家层面推进制造业发展 489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489
第三节 政策措施 490
一、印度 490
二、巴西 491
三、南非 492
第四节 经验启示 493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简介 497
后记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