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科学讲义 1
一、针术之由来 1
二、针术之定义 2
三、针之构造 2
四、针之种类 3
五、针之制法 4
六、针之长短大小与应用 5
七、针尖之形状 5
八、针之选择修理与保存 6
九、刺针之练习 6
十、刺针之方式 7
十一、刺针之方向 8
十二、针刺之目的 9
十三、直接的刺激、与间接的刺激 10
十四、针刺之感通作用 10
十五、刺针时之准备 11
十六、刺针时之注意要项 11
十七、刺针时医与病者之体位 13
十八、进针时之程序 14
十九、进针后之手技 15
二十、晕针之处置 29
二十一、出针困难之处置 30
二十二、折针之处置 31
二十三、出针后之遗感觉之处置 34
二十四、出针后皮肤变色及高肿之处置法 34
二十五、针尖刺达骨节时之处置 34
二十六、针治之禁忌 34
结论 35
灸科学讲义 38
一、灸法之起源 38
二、灸术之定义 39
三、施灸之原料 39
四、艾之制法 40
五、艾绒之保存法 40
六、艾灸之特殊作用 40
七、艾炷之大小 41
八、艾炷之壮数 42
九、灸刺激之强弱与温度 42
十、灸法之种类 43
十一、灸术之现象 44
十二、灸术之应用 44
十三、灸术之医治工作 45
十四、灸术之健体作用 46
十五、施灸之目的 48
十六、各种灸法 48
十七、施灸之方法 51
十八、施灸之前后 51
十九、施灸上之注意 51
二十、灸痕化脓之理由 52
二十一、灸后处置法 52
二十二、灸痕化脓之防止法 53
二十三、灸疮之洗涤法 53
二十四、于灸痕上续行施灸之方法 54
二十五、灸与摄生 54
二十六、施灸之禁忌 55
二十七、灸之科学的研究 56
二十八、樫田、原田两博士之灸之研究 57
二十九、逸智博士之灸之研究 59
三十、五博士之灸之研究总括 62
结论 66
经穴学 68
第一节 总论 68
一、何谓经穴 68
二、经络之分类 69
三、正经奇经之定义 70
四、周身名位解 71
五、骨度 78
六、全身 79
七、头部 79
八、胸腹部 79
九、背部 80
十、侧部 80
十一、四肢部 81
十二、十二经气血多少 82
十三、经脉之长度 82
十四、十二经流注之时刻 83
十五、经穴学上之术语 84
经穴学 125
第二章 经穴篇 125
一、手太阴肺经穴 125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132
三、足阳明胃经穴 143
四、足太阴脾经 161
五、手少阴心穴经 170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 175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 183
八、足少阴肾经穴 209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穴 221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 226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235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251
十三、任脉穴 258
十四、督脉穴 267
针灸治疗讲义 286
一、分门取穴 286
二、气病分门取穴 296
三、伤寒门 298
四、温热门 306
五、暑病门 314
六、霍乱门 316
七、中风门 320
八、惊风门 324
九、痉厥门 326
十、癫狂门 330
十一、疟疾门 333
十二、泻痢门 337
十三、咳嗽门 341
十四、痰饮门 345
十五、哮喘门 350
十六、虚劳门 353
十七、吐衄门 355
十八、呕吐门 357
十九、噎膈门 359
二十、臌胀门 362
二十一、癥瘕门 364
二十二、五积门 365
二十三、三消门 368
二十四、黄痘门 369
二十五、汗病门 372
二十六、寤寐门 373
二十七、疝气门 374
二十八、遗精门 377
二十九、淋浊门 378
三十、癃闭门 381
三十一、便血门 382
三十二、痿痹门 384
三十三、妇人门 经病 385
三十四、带下门 390
三十五、头部门 392
三十六、目疾门 395
三十七、耳疾门 397
三十八、鼻疾门 398
三十九、牙齿门 399
四十、口舌门 399
四十一、咽喉门 400
四十二、小儿疳症 401
四十三、胸腹门 403
四十四、腰背门 405
四十五、手足病门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