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无基准差比式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瑾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48611080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提出并考察了现代汉语无基准差比式这一高频非典型差比类别,即以“最”、“比较”、“更”、“Adj.+比较差值”、“Adj.+一点儿(表要求)”、“越来越”、“越……越……”为比较标志的无基准差比式,如“他最高。”“这本书更贵。”之类语句中出现的句式。这批句式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但作为比较范畴非典型成员的身份却有待确立。它们都没有比较后项,也就是看不到显性的比较基准。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过人类认知选择的具有特定语用价值的结果。本书对上述七个小类差比句式的句法分布、构式语义、认知机制、语用优势做了统计和分析,并就相关的焦点问题、否定问题、主观性问题以及与“了”共现所产生的变异情况做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拓展了现代汉语差比范畴,为丰富二语教学的内容及模式提供了本体研究基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对象 2

1.3 研究目的 4

1.4 研究意义 5

1.5 语料来源 6

第2章 相关研究述评和理论基础 8

2.1 相关研究述评 8

2.1.1 差比范畴研究 8

2.1.2 差比结构研究 10

2.1.3 副词研究 13

2.1.4 标记研究 16

2.2 理论基础 18

2.2.1 范畴论和去范畴化理论 18

2.2.2 认知语法 20

2.2.3 构式语法 23

2.2.4 会话含义理论及相关语用原则 25

2.2.5 关联理论 27

第3章 无基准差比式构式义解析 30

3.1 引言 30

3.2 研究范式 30

3.3 无基准差比式的构式义 31

3.4 无基准差比式的理据性 36

3.5 无基准差比式的语义类别 38

3.5.1 实际定点 39

3.5.2 象似定点 44

3.5.3 实际位移 50

3.5.4 象似位移 53

第4章 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 58

4.1 引言 58

4.2 “最”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 58

4.2.1 “最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58

4.2.2 “最R”准入语类限制 62

4.3 “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 65

4.3.1 “比较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65

4.3.2 “比较R”准入语类限制 68

4.4 “更”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 74

4.4.1 “更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74

4.4.2 “更R”准入语类限制 81

4.5 “越”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 84

4.5.1 “越来越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84

4.5.2 “越来越R”准入语类限制 87

4.5.3 “越……越……”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93

4.5.4 “越……越……”准入语类限制 95

4.6 “Adj.+比较差值”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 99

4.6.1 “Adj.+比较差值”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99

4.6.2 “Adj.+比较差值”准入Adj.类别限制 102

4.6.3 “Adj.+一点儿(表示要求)”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104

4.6.4 “Adj.+一点儿(表示要求)”准入Adj.类别限制 105

4.7 余论 106

第5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产生机制和使用动因 107

5.1 引言 107

5.2 完形认知的力量 108

5.2.1 相似——无基准差比式可以被理解的认知奥秘 109

5.2.2 邻接——无基准差比式需要被使用的认知奥秘 110

5.2.3 凸显——无基准差比式能够被青睐的认知奥秘 112

5.3 构式的力量 115

5.4 无基准差比式比较框架视窗启闭状态 117

5.5 无基准差比式的语用优势 123

5.5.1 关联基础 124

5.5.2 符合信息原则(Information principal) 127

5.5.3 符合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al) 128

5.5.4 符合语篇连贯要求 131

5.5.5 实现语篇修辞意图 132

第6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焦点 135

6.1 引言 135

6.2 无基准差比式焦点类型及论证 137

6.2.1 无基准差比式的焦点类型 137

6.2.2 无基准差比式对比焦点类型论证 146

6.3 焦点敏感算子和辖域问题 149

6.3.1 词语类焦点敏感算子的辖域 149

6.3.2 结构类焦点敏感算子的辖域 151

6.3.3 话语标记的辖域 152

6.4 无基准差比式的预设情况 153

6.5 无基准差比式的聚焦特性 157

第7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否定 163

7.1 引言 163

7.2 问题提出 163

7.3 无基准差比式与“不”和“没”的共现分布 165

7.4 无基准差比式否定表达特点解析 177

7.5 无基准差比式否定表达语类准入限制 187

7.5.1 “更没/没有(副词)”、“更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 188

7.5.2 “最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 193

7.5.3 “越来越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 198

7.5.4 “越……越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 201

7.5.5 “比较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及可接受条件 205

第8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212

8.1 引言 212

8.2 语言的主观性 212

8.3 无基准差比式的主观性和量的表达 214

8.3.1 “更”类无基准差比式量的表达 215

8.3.2 “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量的表达 217

8.3.3 “Adj.+具体量”类无基准差比式量的表达 218

8.4 无基准差比式的视角表达 219

8.5 无基准差比式的情感表达 224

8.6 无基准差比式的认识表达 235

8.7 “最”类和“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产生的主观化过程 241

第9章 无基准差比式与“了”的共现 247

9.1 引言 247

9.2 句尾“了”与“更”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 249

9.3 句尾“了”与“越”两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 251

9.4 句尾“了”与“最”类和“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 254

9.5 “了”与“Adj.+比较结果(非要求)”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 256

9.6 历时化和有界化的过程 258

9.7 余论 260

第10章 结语 262

10.1 意义、功能、认知机制的研究结果 262

10.1.1 无基准差比式的构式义 262

10.1.2 无基准差比式的功能和准入语类 263

10.1.3 无基准差比式的认知机制和语用动因 267

10.2 相关语言学问题的解答 269

10.2.1 无基准差比式的焦点问题 269

10.2.2 无基准差比式的否定问题 270

10.2.3 谈无基准差比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问题 270

10.2.4 无基准差比式与“了”的共现情况 271

参考文献 273

后记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