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2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测算的理论基础 12
2.1 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相关概念 12
2.1.1 城市非农用地的内涵 12
2.1.2 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内涵 12
2.2 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生态学理论 13
2.2.1 城市非农用地的生态类型 13
2.2.2 城市非农用地的生态评价 14
2.2.3 城市非农用地的生态规划 15
2.2.4 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整治、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 15
2.2.5 城市非农用地的生态伦理 16
2.3 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理论 17
2.3.1 生态平衡论及控制论 17
2.3.2 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 18
2.3.3 等级理论 20
2.3.4 城市非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2
2.3.5 生态系统原理 24
2.4 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理论选择 26
2.4.1 城市非农用地相关的技术效率优化 26
2.4.2 城市非农用地利用中的技术进步 27
2.4.3 城市非农用地的配置效率优化 28
2.5 影响生态效率的区域政府的竞合行为 30
2.5.1 区域政府间竞争与合谋的决定 30
2.5.2 区域政府间的竞争 32
2.5.3 区域政府间的合谋 36
3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测算模型 42
3.1 CCR模型 43
3.2 BCC模型 50
3.3 方向性距离函数 53
3.4 Malmquist指数法 55
3.5 非期望产出DEA模型 57
3.5.1 方向性距离函数法 58
3.5.2 数据转换函数法 58
3.5.3 双曲线测度法 59
3.5.4 等价半投入法 60
3.5.5 小结 62
4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变化 63
4.1 前沿理论 63
4.2 理论模型 67
4.2.1 基本模型 67
4.2.2 生态效率静态评价模型 69
4.2.3 Malmquist碳排放生态效率动态指数 72
4.3 实证研究 74
4.3.1 数据来源与选择 74
4.3.2 静态生态效率的实证结果和分析 76
4.3.3 动态生态效率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83
5城市非农用地空间配置的生态效率分析 88
5.1 土地空间配置效率理论 88
5.1.1 城市非农用地配置相对效率理论 88
5.1.2 城市非农用地实际配置效率——以中国一线城市为例 89
5.2 研究方法 91
5.2.1 城市非农用地相对配置效率研究方法 91
5.2.2 城市非农用地实际配置效率方程 93
5.3 城市非农用地配置效率的测算 96
5.3.1 相对效率测算 96
5.3.2 实际效率测算 101
5.3.3 基于实际效率的样本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估算 103
6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驱动因素 107
6.1 结构驱动因素理论模型的建立 107
6.1.1 生产分解方法(PDA) 108
6.1.2 建立基础模型 108
6.2 结构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114
6.2.1 数据准备 114
6.2.2 驱动因素分解 115
6.3 宏观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122
6.3.1 经济理论分析 122
6.3.2 实证分析 123
7影响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的地方政府行为 128
7.1 地方政府合谋的理论分析 128
7.1.1 上下级地方政府间的委托-代理理论 128
7.1.2 同级地方政府合谋相关理论分析 131
7.2 城市非农用地配置中上下级地方政府合谋模型 138
7.2.1 上下级政府耕地使用合谋模型证明 138
7.2.2 厂商行为对上下级政府合谋的影响 140
7.3 城市非农用地配置中同级政府之间合谋模型证明 144
7.3.1 同级政府合谋行为分析 144
7.3.2 同级政府合谋原因分析 147
7.3.3 小结 151
8城市非农用地配置的相关政策 152
8.1 主要研究工作 152
8.2 政策含义 155
8.2.1 确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模式 155
8.2.2 建立科学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配置政策 156
参考文献 158
附录 相关统计数据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