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概述 1
1.1 创新与创新能力 2
1.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内涵 8
1.3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18
1.4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 20
1.5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26
第2章 综合评价的模型方法 41
2.1 线性加权和函数法 42
2.2 主成分分析法 43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7
2.4 灰色关联分析法 50
第3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5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56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57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57
3.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61
第4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69
4.1 单个指标的评价 70
4.2 设计指标权重 77
4.3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90
第5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98
5.1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99
5.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100
5.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101
5.4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103
第6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内涵分析 112
6.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 113
6.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利益相关者间的主要利益关系 116
6.3 评价中利益相关者的角色重叠与角色转化 119
6.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机制 121
第7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优化 126
7.1 国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常用方法 127
7.2 360度评价概述 128
7.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360度评价的优势 129
7.4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优化 130
7.5 结语 133
第8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程序的优化 135
8.1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程序存在的不足 136
8.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程序优化的价值标准 138
8.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程序优化的基本要求 139
8.4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程序优化的要素设计 140
8.5 结语 145
第9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监督的优化 146
9.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监督的存在问题 147
9.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监督的基本原则 149
9.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监督体系的理想框架 151
9.4 优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监督的基本思路 152
9.5 优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监督的主要措施 153
9.6 结语 157
第10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机制的保障体系 158
10.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机制保障体系的价值 159
10.2 评价机制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160
10.3 评价机制保障体系的具体构建策略 160
10.4 结语 165
参考文献 166
附录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