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如何进行备课的基础分析? 5
1-1 与《课程标准》“对表” 5
1-2 研究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7
1-3 对照标准分析教材特点 9
1-4 分析教材单元的教育价值 11
1-5 分析单元内容的知识结构 13
1-6 明确核心概念或重点知识 15
1-7 针对学生的教材难点分析 17
1-8 对学生的整体分析与把握 19
1-9 学生群体内差异度与影响因素 21
1-10 掌握少数“学困生”情况 23
1-11 分析学生学习能力的群体特点 25
1-12 确定可以采取的教学模式 27
第二部分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33
2-1 制定学科教学计划 33
2-2 明确学科与单元教学目标 35
2-3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方法 37
2-4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方法 39
2-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方法 41
2-6 用好教材的基本思路 43
2-7 如何根据学情调整教材 45
2-8 补充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 47
2-9 如何把教材转化为课堂学习内容 49
2-10 教学流程设计的基本方法环节 51
2-11 教与学的方法及其选择 53
2-12 教学情境创设的若干思路 55
2-13 教学导入设计的方法与原则 57
2-14 课堂提问的层次设计方略 59
2-15 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要求 61
2-16 学生各类作业的规范设计 63
2-17 教学板书的设计方略 65
2-18 “低结构”教学设计的尝试 67
第三部分 如何配合教学进行相关资源开发? 73
3-1 变教案为育人的学习资源 73
3-2 “导学案”的内涵与外延 75
3-3 “导学案”的基本设计要求 77
3-4 “学习准备期”的教学计划设计 79
3-5 “学习准备期”的单元教学设计 81
3-6 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课件的总体设计 83
3-7 教学课件中的文字录入技术与要求 85
3-8 教学课件中的图像插入技术与要求 86
3-9 教学课件中的音频插入技术与要求 88
3-10 教学课件中的视频插入技术与要求 90
3-11 教具的设计思路与技术 93
3-12 学具的设计指导与要求 95
3-13 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97
第四部分 如何整体完善备课的成果? 105
4-1 教学反思与“课后备课”行为 105
4-2 备课质量评价指标 107
4-3 如何评价备课质量 111
4-4 备课质量评价结果 117
4-5 教学反思的基本类型 119
4-6 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21
4-7 教学反思的途径策略 124
4-8 教学反思的价值考察 126
4-9 完善教案的“后备课”行为要求 128
4-10 完善备课的“场备课”行为要求 131
4-11 完善备课的“数字化备课”行为要求 133
4-12 课例积累与教师的自我发展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