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一、全球城市成为引导环境治理方向的主要力量 2
二、进一步提升上海市在全球城市体系的地位 2
第二节 国内外全球城市环境战略转型研究的进展 3
一、全球城市研究综述 3
二、环境战略研究综述 8
第三节 全球城市环境战略转型的内涵界定 9
一、首位级全球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示范和标杆 9
二、上海与首位级全球城市的环境发展历程具有相似性 10
三、全球城市环境战略及其判定 11
第二章 东京都环境战略转型及其经验 14
第一节 东京都城市概况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发展 14
第二节 东京都环境战略转型及其经济社会背景 18
一、战后复兴与公害规制时期:公害防治起始阶段 19
二、公害管理体制整备扩充期:公害防治走向成熟 29
三、环境保护应对时期:由末端治理向重在预防转变 35
四、向综合的环境管理迈进:由被动治污向主动治污转变 38
五、低碳城市建设时期:推动环境革命 42
六、实施新的可持续的城市战略 47
第三节 对上海环境战略转型的启示 50
一、东京在环境战略转型的教训 50
二、上海与东京环境发展对比 50
三、东京环境战略转型对上海的启示 52
第三章 伦敦市环境战略转型及其经验 57
第一节 环境公害治理阶段 58
一、环境战略制定的经济社会背景 61
二、烟雾事件是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62
三、环境战略目标 64
四、环境战略目标实现路径 64
第二节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阶段 68
一、环境战略制定的经济社会背景 68
二、工业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源 70
三、环境战略目标 71
四、环境战略目标实现路径 72
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体系完善阶段 76
一、环境战略制定的经济社会背景 76
二、汽车污染成为城市主要污染源 78
三、环境战略目标 78
四、环境战略目标实现路径 79
第四节 低碳及适应气候变化阶段 81
一、环境战略制定的经济社会背景 81
二、气候变化是本阶段的突出环境风险 83
三、环境战略目标 85
四、环境战略目标实现路径 86
第五节 面向未来的伦敦环境战略(2050):智慧化环境管理、绿色发展 94
一、环境战略制定的情景预判 94
二、环境战略目标的具体内容 95
三、环境战略目标实现路径 96
第六节 伦敦环境战略转型的启示 97
一、环境战略演进脉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97
二、加强各时期环境战略实施的法律保障 99
三、环境战略的实施注重分区管理 101
四、不断加强城市功能的均等化疏解 102
五、制定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策略 103
六、智慧化是未来城市环境战略的发展方向 104
第四章 纽约市环境战略转型及其经验 106
第一节 纽约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战略阶段性特征 113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 113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70年代 116
三、1970年代到20世纪末 121
四、21世纪以来 129
第二节 纽约市环境战略转型对上海的启示 135
一、纽约市环境战略转型的经验 135
二、纽约市城市发展的教训及解决之道 140
第五章 巴黎环境战略转型及其经验 142
第一节 巴黎地区的地理区划 142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巴黎市区消除环境污染物的城市更新战略 146
一、社会经济特征 147
二、环境特征 150
三、环境战略 150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大区环境战略转型 152
一、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的环境战略转型:1950年代—1980年代末(1954—1989年) 152
二、环境优先的城市管理战略:1990年代—21世纪初(1990—2000年) 166
三、适应气候变化的绿色城市战略:21世纪初至今(2001—2014年) 175
第四节 未来2020年、2030年、2050年环境战略愿景 189
一、未来30年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趋势 189
二、未来30年环境战略与具体措施 189
第五节 巴黎地区环境战略转型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启示 191
一、巴黎经验 192
二、巴黎教训 193
三、对上海的启示 195
第六章 全球城市环境战略转型对上海的启示 199
第一节 全球城市环境战略转型的异同点 199
一、全球城市环境战略转型的共同之处 199
二、全球城市环境战略转型的区别 203
第二节 上海城市战略定位发展演变 205
一、国内重要工业基地(1949—1977年) 205
二、开放型、多功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1978—1990年) 206
三、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1991—2000年) 207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01—2020年) 208
五、全球城市:面向2040年 210
第三节 全球城市环境战略转型对上海的启示 210
一、转型目标:由环境公害治理向绿色宜居及可持续发展转型 211
二、转型动因:由城市内部要素驱动向全球环境变化驱动转型 213
三、时机选择:环境战略与城市经济社会同步转型 214
四、空间联动:由城市内部环境战略向都市圈环境战略联动转型 216
五、政策保障:由注重法治约束向注重规划导向转型 217
六、治理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转型 219
七、产业转型:由传统制造业主导向创新型产业主导转型 220
八、技术创新:由末端治理技术向预防技术、智能技术转型 221
参考文献 223
附录 227
后记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