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美华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64826468
  • 页数:300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共包括十二个专题,既包括导论性质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基础,又包括心理过程为主体的感知觉和意识、学习与认知、智力与创造力等章节,以及行为和心理动力、人格与人格评估等阐述个性心理的内容,并有意识地把成长与个体心理发展、压力管理与健康心理学、人际关系与社会心理学归入课程体系的范畴,意在加强心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心理学与个人健康成长及自我调节、社会和谐发展的紧密联系。

第一章 走进心理科学 1

第一节 初识心理学 1

一、什么是心理学 1

二、心理学不是什么 2

三、心理学能做什么 2

第二节 心理学从何而来 3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

二、心理学新取向 5

第三节 心理学家在研究什么 6

一、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6

二、心理学的相关职业 8

第四节 心理学如何进行研究 10

一、心理学的科学思维方式 10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2

第五节 为什么学习心理学 13

一、帮助人们形成批判性思维 13

二、影响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 14

三、帮助人们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14

第六节 生活中的心理学实验 15

一、抗拒诱惑实验 15

二、良好图形实验 16

第二章 脑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18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18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类型 18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19

三、神经元的联系 19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1

一、周围神经系统 21

二、中枢神经系统 22

第三节 脑的机能系统 26

一、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26

二、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28

三、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分工和协作 29

四、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 29

第四节 条件反射 31

一、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 31

二、暂时联系和巩固 32

三、条件反射的抑制 33

四、人类的条件反射 34

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遗传与行为 35

一、内分泌系统与行为 35

二、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36

第六节 脑和行为的心理学实验 38

一、反射弧的分析 38

二、大脑模型的观察 39

第三章 成长与个体发展心理学 42

第一节 胎儿心理发展 42

一、生命的开始 42

二、胎儿的心理特点 43

第二节 婴幼儿心理发展 44

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 44

二、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45

三、婴幼儿的人格和心理社会性发展 48

第三节 童年和青少年心理发展 49

一、童年期 49

二、童年中期 52

三、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社会性发展 53

第四节 成年期心理发展 55

一、成年早期 55

二、成年中期 58

三、成年晚期 60

第五节 死亡与濒临死亡 62

一、生命的终结 62

二、面对死亡 62

第六节 发展心理学实验 64

一、皮亚杰的守恒实验 64

二、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65

第四章 人类的感觉和知觉 69

第一节 感觉 69

一、什么是感觉 69

二、感觉的种类 70

三、感受性及其测定 70

四、基本感觉现象 73

第二节 视觉 77

一、视觉的物理刺激 77

二、可见光谱 77

三、视觉的生理机制 78

四、视觉系统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79

五、视觉后像 80

第三节 听觉 80

一、听觉的生理机制 80

二、听觉信息的编码 82

三、听觉感受性 83

第四节 其他感觉 83

一、嗅觉和味觉 84

二、皮肤感觉 84

三、动觉和平衡觉 85

四、内脏感觉 86

第五节 知觉 86

一、什么是知觉 86

二、知觉的种类 87

三、知觉的一般特性 87

四、空间知觉 90

第六节 感觉和知觉实验 92

一、立体镜 92

二、颜色视觉 93

第五章 意识体验和心理状态 94

第一节 意识体验 94

一、什么是意识 94

二、意识的状态 95

三、白日梦与幻想 95

第二节 睡眠 97

一、睡眠需要 97

二、睡眠节律 98

三、睡眠阶段 98

四、睡眠障碍 100

第三节 梦 101

一、梦境的内容 102

二、梦的分析 103

三、梦与创造性 104

第四节 注意 106

一、什么是注意 106

二、注意的种类 107

三、注意的品质 107

第五节 催眠 110

一、催眠的应用 110

二、催眠的状态 111

三、催眠感受性 112

第六节 意识实验 113

一、梦的剥夺实验 113

二、催眠实验 113

第六章 学习与认知过程 116

第一节 什么是学习 116

一、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117

二、相对持久的变化 117

三、由于经验产生的变化 117

第二节 联结学习 118

一、经典条件作用 118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120

三、观察学习 126

第三节 认知学习 127

一、聪明的猩猩 127

二、会认地图的老鼠 128

第四节 记忆与遗忘 130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30

二、记忆的过程 131

三、记忆的种类 132

四、遗忘 135

第五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 136

一、概念形成 137

二、推理 137

三、问题解决 138

四、问题解决的方法 139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40

第六节 认知实验 142

一、人工概念的形成 142

二、逆向工作法解决问题 143

第七章 行为与心理动力 145

第一节 需要 145

一、什么是需要 145

二、需要的种类 146

第二节 动机 149

一、什么是动机 150

二、几种重要的动机类型 151

三、动机理论 154

第三节 意志行动 156

一、意志与意志行动 156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157

三、意志品质的培养 157

第四节 情绪调控 159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159

二、情绪的种类 161

三、健康情绪的培养 162

四、不良情绪的调控 163

第五节 动机实验与情绪实验 164

一、动机实验 164

二、情绪实验 165

第八章 智商与智力发展 171

第一节 智力的结构 171

一、什么是智力 171

二、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173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76

四、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因素理论 177

第二节 智力测验与智商 179

一、智力测验的起源 179

二、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与比率智商 180

三、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与离差智商 182

四、团体智力测验 185

第三节 智力的发展 187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87

二、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87

三、遗传和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188

第四节 创造力 192

一、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192

二、创造力测验 192

第五节 智力实验 193

一、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193

二、瑞文智力测验 194

第九章 人格与人格评估 197

第一节 人格的类型与特质 197

一、什么是人格 197

二、人格的类型 198

三、人格的特质 199

第二节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01

一、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201

二、人格发展理论 203

第三节 人格的评估 211

一、人格测评概述 211

二、自陈问卷与人格测评 211

三、投射测验与人格测评 214

第四节 人格实验 216

一、A型性格测验 216

二、内-外心理控制点测验 216

第十章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 223

第一节 压力的来源 223

一、什么是压力 223

二、压力来源于哪里 223

三、压力源的种类 224

四、大学生压力来源 225

第二节 压力与身心健康 225

一、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225

二、压力的影响因素 226

三、由心理压力所导致的心理与生理症状 228

四、适当压力有利于心身健康 232

第三节 压力管理 234

一、什么是压力管理 234

二、压力的体验 235

三、降低心理压力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236

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 237

五、大学生提高抗压能力的途径 239

第四节 压力实验 241

一、群体压力实验 241

二、“意念自杀” 243

第十一章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246

第一节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246

一、什么是心理异常 247

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248

第二节 心理异常的类型 249

一、三种分类系统 250

二、心理异常的主要类型 253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方法 259

一、精神动力学治疗 259

二、行为治疗 261

三、认知治疗 263

四、存在人本主义治疗 264

五、生物医学治疗 265

第四节 异常心理实验 267

一、大学生焦虑与应对方式 267

二、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心理弹性 268

第十二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心理 270

第一节 人际交往 271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271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271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 272

四、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274

第二节 社会认知 275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275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 276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276

第三节 社会影响 280

一、从众 280

二、服从 283

第四节 社会行为 286

一、侵犯行为 286

二、利他行为 289

第五节 人际交往实验 291

一、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291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与其依恋类型的关系 292

参考文献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