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问题提出 7
1.2 研究意义 11
1.2.1 理论意义 11
1.2.2 现实意义 15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6
1.3.1 研究目标 16
1.3.2 研究方法 16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
1.4.1 研究内容 17
1.4.2 技术路线 19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19
2文献综述 23
2.1 R&D基础上的内生增长理论 24
2.1.1 第一代内生增长理论 25
2.1.2 半内生增长理论 26
2.1.3 熊彼特增长理论 27
2.2 从不同成因看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29
2.2.1 外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30
2.2.2 半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33
2.2.3 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34
2.3 从不同研究方法看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42
2.3.1 计量经济学方法 42
2.3.2 指数分解法 45
2.3.3 数据包络分析法 47
2.3.4 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 49
2.3.5 整合评价模型法 51
2.4 本书的研究视角 52
3基于异质R&D投入的工业部门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分析框架 56
3.1 基本概念及特征 57
3.1.1 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 57
3.1.2 R&D投入的异质性分析 70
3.2 异质R&D投入对工业部门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 71
3.2.1 异质R&D投入的要素替代效应 74
3.2.2 异质R&D投入的能源有效投入增加效应 75
3.2.3 R&D投入要素的跨部门配置 76
3.3 分析框架比较 77
3.3.1 与DHSS分析框架相比较 78
3.3.2 与内生体现式技术进步分析框架相比较 78
3.3.3 与气候变化经济学中的R&D引致型技术进步分析框架相比较 79
3.3.4 与哈斯勒等(2012)的分析框架相比较 80
3.4 本章小结 81
4基于异质R&D投入的工业部门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数理模型分析 82
4.1 理论准备 82
4.1.1 新古典偏好和新古典生产函数 82
4.1.2 中性技术进步 84
4.1.3 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85
4.2 竞争均衡分析 89
4.2.1 经济环境刻画 89
4.2.2 竞争均衡下的平衡增长路径 92
4.2.3 比较静态分析 97
4.2.4 数值模拟分析 102
4.3 中央计划均衡分析 105
4.3.1 经济环境刻画 105
4.3.2 中央计划均衡下的平衡增长路径 105
4.3.3 比较静态分析 107
4.3.4 数值模拟分析 110
4.4 替代弹性不等于1时的模型分析 113
4.4.1 经济环境刻画 113
4.4.2 替代弹性对均衡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率的影响 115
4.4.3 替代弹性对均衡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119
4.4.4 数值模拟分析 123
4.5 模型结果比较及讨论 129
4.6 本章小结 132
5中国工业分行业的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率估算:1980~2010年 133
5.1 估计方法及模型选择 134
5.1.1 不同估计方法比较 134
5.1.2 估计模型设定 135
5.2 变量的选择、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39
5.2.1 变量的选择 139
5.2.2 数据来源 139
5.2.3 中国工业分行业投入—产出的量、价数据库构建:1980~2010年 142
5.3 估计结果分析 151
5.3.1 替代弹性的估计结果 151
5.3.2 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率的估计结果 154
5.3.3 中国工业分行业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率的估算结果 156
5.3.4 估计结果比较 160
5.4 稳健性检验 162
5.5 本章小结 166
6基于异质R&D投入的中国工业部门内生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实证分析 168
6.1 假说归纳 168
6.2 变量选择 175
6.2.1 被解释变量 175
6.2.2 解释变量 175
6.2.3 控制变量 177
6.3 数据来源,数据预处理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78
6.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78
6.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81
6.4 计量模型设定及实证分析结果 187
6.4.1 计量模型设定 187
6.4.2 实证分析结果 188
6.4.3 实证结果讨论 201
6.5 本章小结 209
7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211
7.1 主要结论 211
7.2 政策建议 215
7.3 研究展望 216
附录 219
附录1 P阶一般化均值及第4章中命题的证明 219
附录2 第5章中附录 230
附录3 第6章中的附录 253
参考文献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