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贪污罪 1
第三百八十二条 3
【相关法条】 3
第一节 立法沿革 15
第二节 贪污罪的主体 16
一、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16
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 18
(一)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18
(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19
1.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工作人员的形式和效力 19
2.党组织推荐是否属于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 21
3.“二次委派”是否属于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 22
4.被国有单位委派到没有国有资产成分的非国有单位是否属于受委派从事公务 24
(三)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25
(四)关于“从事公务”的理解 26
三、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28
(一)因承包而管理、经营国有财产 28
(二)因租赁而管理、经营国有财产 29
(三)因聘用等而管理、经营国有财产 30
(四)关于受委托是否包括间接委托、转委托或者委托给单位的问题 32
(五)关于委托与委派的区别问题 33
第三节 贪污罪的主观方面 34
一、以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为目的 34
二、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 35
第四节 贪污罪的客体 36
一、贪污罪的客体 36
二、贪污罪的对象 36
(一)国有财物 37
(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物 37
(三)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物 37
(四)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物 38
(五)在国内公务活动或对外交往中接受的礼物 39
(六)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 40
三、认定贪污罪对象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一)单位尚未取得的财物能否成为贪污罪的对象 41
(二)单位非合法取得的财物能否成为贪污罪的对象 41
(三)单位抛弃的财物能否成为贪污罪的对象 42
(四)禁止流通物品能否成为贪污罪的对象 42
(五)无形财产能否成为贪污罪的对象 44
(六)财产损失风险能否成为贪污罪的对象 45
(七)本单位购车指标能否成为贪污罪的对象 46
(八)贪污过程中缴纳的税费是否计入贪污数额 47
第五节 贪污罪的客观方面 47
一、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 47
(一)主管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件 48
(二)管理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件 48
(三)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件 48
二、关于“侵吞、窃取、骗取等其他手段”的理解 49
(一)侵吞手段的认定 49
(二)窃取手段的认定 49
(三)骗取手段的认定 50
(四)其他手段的认定 51
三、关于认定贪污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需要注意的问题 52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因身份而享有某种权利的区别 52
(二)假借执行职务是否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52
1.主张以个人行为认定的案例及理由 52
2.主张以职务行为认定的案例及理由 55
3.关于假借执行职务不构成利用职务便利的意见和理由 56
(三)离职后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能否构成贪污罪 57
第六节 贪污罪共犯的认定 58
一、贪污罪共犯的客观方面 58
(一)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贪污 58
(二)同一单位中不同身份人员共同侵占本单位财物 59
1.分别定罪说 59
2.主犯决定说 59
二、贪污罪共犯的主观方面 59
三、贪污罪共犯的数额认定 60
第七节 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61
一、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 61
(一)失控说 61
(二)控制说 61
(三)失控、控制综合说 61
二、准确把握未遂的认定 62
第八节 准确认定贪污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63
一、关于贪污罪与侵占罪的区别 63
二、关于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 65
三、关于贪污罪与受贿罪的区别 66
(一)贪污行为与经济往来中受贿行为的区别 67
(二)根据行为对象性质区分贪污罪与受贿罪 68
(三)收受下属所送公共财物应如何认定 69
(四)受贿后将请托人支付贿赂的成本转嫁给国有单位应如何认定 69
四、关于贪污罪与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的区别 70
(一)高价购买或低价销售 71
(二)增设交易中间环节 72
五、关于贪污罪与滥用职权罪的区别 73
六、关于将贪污赃款用于公务应如何认定的问题 75
七、关于承包经营中的贪污及其数额的认定问题 78
(一)劳务型承包及相关问题的认定 78
(二)经营型承包及相关问题的认定 79
1.挂靠型承包 79
2.承包并分配利润型 81
3.出资并分配利润型 82
八、关于企业改制中的贪污及其数额的认定问题 82
(一)关于企业改制中贪污行为及数额的认定 82
(二)关于国有企业的债权能否作为贪污罪对象的问题 84
(三)关于改制前后公私资金混合应如何认定的问题 85
(四)关于隐匿改制企业财产行为既遂、未遂的认定问题 85
九、关于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问题 86
(一)依法从事公务 87
1.关于村委会及其工作人员从事公务的认定问题 87
2.关于村党支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公务的认定问题 88
3.关于乡镇派出机构人员主体身份的认定问题 89
(二)从事村内自治事务 89
1.关于从事村内自治事务常见违法犯罪行为应如何认定处理的问题 90
2.关于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与从事村内自治事务的区分问题 91
(三)从事村集体企业经营活动 93
(四)关于村基层组织人员能否构成渎职罪主体的问题 94
1.理论上存在的主要争议 94
2.现有规定中的分歧意见 95
3.关于此问题的分析意见 96
【相关案例】 96
1.马向东、宁先杰、李经芳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 96
2.黄松有受贿、贪污案 105
3.孙瑜贪污、受贿案 107
4.李培英贪污、受贿案 110
5.李真受贿、贪污案 113
6.许迈永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 119
7.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 123
第二章 挪用公款罪 135
第三百八十四条 137
【相关法条】 137
第一节 立法沿革 146
第二节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 146
一、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能否构成挪用公款罪的主体 147
二、国有公司长期聘用人员是否属于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147
三、非国有公司、企业中的人员能否构成挪用公款罪 148
四、单位能否构成挪用公款罪 148
第三节 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方面 149
一、关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问题 149
二、关于行为人是否明知公款使用人为个人的问题 150
三、关于行为人所知公款用途与使用人实际使用公款用途不一致的问题 151
(一)关于挪用人和使用人共谋将公款用于个人用途,使用人私自将公款用于经营活动或非法活动的问题 151
(二)关于挪用人和使用人共谋将公款用于个人用途,使用人私自将公款用于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挪用人事后知情的问题 152
(三)关于挪用人和使用人共谋将公款用于经营活动或非法活动,使用人私自将公款用于个人用途的问题 152
第四节 挪用公款罪的客体 153
一、挪用公款罪的客体 153
(一)一权能说 153
(二)二权能说 153
(三)三权能说 153
(四)四权能说 153
二、挪用公款罪的对象 154
(一)关于公款和特定公物的范围问题 154
(二)关于混合所有制财产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对象的问题 155
(三)关于债权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对象的问题 155
(四)关于非特定公物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对象的问题 155
(五)关于土地使用权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对象的问题 157
(六)关于“小金库”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对象的问题 158
第五节 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 159
一、关于挪用公款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 159
(一)利用具有隶属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是否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问题 160
(二)利用上级机关临时授权,是否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问题 161
二、关于挪用公款罪“归个人使用”的认定 161
(一)对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含义的理解 161
1.“归个人使用”的限定范围 161
2.“归个人使用”的具体含义 162
(二)关于挪用公款用途的认定问题 167
1.进行非法活动 167
2.进行营利活动 168
3.用于其他个人用途 168
4.尚未投入实际使用 169
5.挪用公款存入银行生息与贪污的区别 169
6.占有部分营利活动利润与贪污的区别 170
7.党政干部挪用公款经商,属营利活动还是非法活动 171
第六节 挪用公款罪共犯的认定 172
第七节 挪用公款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174
一、挪用公款罪的既遂与未遂 174
二、“尚未挪出”与“挪而未用”的区别 174
第八节 准确认定挪用公款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175
一、关于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 175
二、关于挪用公款转化为贪污的认定问题 175
(一)关于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应如何认定的问题 175
1.关于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具体认定问题 175
2.挪用后大肆挥霍不能退还的认定问题 175
(二)关于挪用公款行为转化为贪污行为的若干情形 176
1.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 176
2.采取虚假发票平账、销毁有关账目 178
3.截取单位收入不入账,非法占有 178
4.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拒不归还 178
三、关于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区别问题 178
四、关于挪用公款罪与借用公款行为的区别问题 178
(一)挪用公款罪与借用公款行为的主要区别 178
1.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179
2.是否代表单位意志 179
3.行为表现形式不同 180
4.利益归属不同 181
(二)借用公款行为的民法性质是否影响挪用公款罪认定的问题 181
1.民间借贷 181
2.企业间拆借 181
(三)应认定为挪用公款的若干常见情况 182
(四)应认定为借用公款的若干常见情况 183
(五)对《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的“借贷给他人”的理解 186
五、关于用公款为他人担保是否属于挪用公款的问题 187
(一)关于为他人提供保证担保的认定问题 187
1.用公款为他人提供保证担保,能否认定挪用公款罪 187
2.用公款为他人提供保证担保,造成国有单位损失应如何认定 188
3.认定保证担保造成国有单位损失应注意的问题 188
(二)关于为他人提供质押的认定问题 189
1.权利质押中挪用问题的认定 189
2.动产质押中挪用问题的认定 190
(三)关于为他人提供抵押的认定问题 191
1.非特定公物抵押中挪用问题的认定 191
2.特定公物抵押中挪用问题的认定 191
(四)以其他特殊形式为他人提供担保的认定问题 195
六、关于挪用公款罪牵连犯的认定问题 195
七、关于多次挪用公款数额的计算 196
(一)关于挪用公款用于不同用途的立案标准差异及其影响 197
(二)关于多次挪用公款均未归还的数额计算问题 197
1.关于多次挪用公款用于同种用途未归还的计算 198
2.关于多次挪用公款用于异种用途未归还的计算 198
(三)关于以后次挪用公款归还前次挪用公款的数额计算问题 201
1.多次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并以后次挪用公款归还前次挪用公款的 202
2.多次挪用公款归个人作一般性使用,并以后次挪用公款归还前次挪用公款的 203
3.多次挪用公款,后次挪用公款先行使用,再用于归还前次挪用公款的 205
(四)相关立法建议 206
【相关案例】 206
1.丁鑫发受贿、挪用公款案 206
2.歹进学挪用公款案 207
3.陈新贪污、挪用公款案 211
第三章 受贿罪 215
第三百八十五条 217
【相关法条】 217
第一节 立法沿革 230
第二节 受贿罪的主体 231
一、利用骗取的职务收受贿赂能否构成受贿罪 231
二、非常设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是否属国家工作人员 232
三、国有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是否属国家工作人员 232
第三节 受贿罪的主观方面 233
一、受贿罪主观方面的基本内容 233
二、受贿罪主观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233
三、事后受贿情况下主观故意的认定 233
四、概括性主观故意的认定 234
(一)家属收受财物数额较小,未告知具体数额的 235
(二)家属收受财物数额巨大,未告知具体数额的 235
(三)家属收受财物数额巨大,且告知大体数额的 236
(四)家属收受财物数额巨大,仅告知较小数额的 236
(五)家属收受他人财物,未告知国家工作人员的 237
(六)特定关系人收受他人财物,国家工作人员推测其获取好处的 237
(七)特定关系人收受他人财物,告知时被国家工作人员制止的 237
五、受贿罪与诈骗罪主观上的区别 238
(一)分歧意见 238
(二)分析意见 239
第四节 受贿罪的客体 240
一、受贿罪的客体 240
二、受贿罪对象的范围 240
(一)关于受贿罪对象范围的分歧 240
(二)关于受贿罪对象范围的确定 241
(三)关于是否应将受贿罪对象范围扩大为任何好处、利益的问题 243
(四)关于财产性利益的数额计算 244
1.关于能否单独以情节为标准进行评价的问题 244
2.房屋装修的数额计算 245
3.含有金额的会员卡、代币卡(券)的数额计算 246
4.旅游费用的数额计算 247
5.银行卡的数额计算 247
6.借条的认定和数额计算 249
(五)关于小额钱款的累计计算 249
(六)关于受贿行为情节严重及其起刑点的计算问题 251
(七)关于请托人取得贿赂物与受贿人收受贿赂物价值不一致的问题 252
1.请托人为获取贿赂物品而额外付出费用的认定问题 252
2.关于贿赂物为赝品应如何认定的问题 253
第五节 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254
一、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与认定 254
(一)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立法沿革 254
(二)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 254
1.利用本人职务上的便利 255
2.利用有隶属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 255
3.利用有制约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 256
4.对被利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应如何理解 258
(三)关于利用法定职务上便利与实际职务上便利的问题 259
(四)关于利用过去职务上便利与将来职务上便利的问题 260
1.关于利用过去职务上便利的认定问题 260
2.关于利用将来职务上便利的认定问题 263
3.关于在职务变动中收受财物的认定问题 264
二、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理解与认定 265
(一)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立法沿革 265
(二)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存废之争 265
(三)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性质之争 267
1.客观要件说 267
2.主观要件说 267
3.分析意见 267
(四)关于仅靠承诺定案而不查具体谋利行为的问题 268
(五)关于“具体请托事项”的理解问题 269
(六)关于单纯收受财物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的问题 271
1.收受具有上下级关系的下属或者具有行政管理关系的被管理人员的财物行为的认定 271
2.单纯收受财物行为的立法完善 275
(七)关于为他人谋取正当利益的问题 276
(八)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与“收受他人财物”中的“他人”是否必须是同一人的问题 278
(九)关于利用抽象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的问题 278
三、关于“索取他人财物”的理解与认定 280
(一)对“索取他人财物”的理解 280
(二)关于索贿与敲诈勒索的区别 282
(三)关于索贿后对方未给予财物的问题 283
四、关于“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理解与认定 283
(一)关于行为人未取得财物,但已实际控制财物的问题 284
(二)关于行为人未取得财物,但指使他人将财物用于特定用途的问题 287
1.国家工作人员指定他人将财物送给特定关系人 287
2.国家工作人员指使他人将财物用于支付本应由自己支付的费用 287
3.国家工作人员让他人提供财物用于其他用途 288
(三)关于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问题 289
1.关于交易型受贿的形式 289
2.关于计算交易差价的基准价格的确定问题 290
3.关于交易差价的明显性问题 291
4.关于交易形式受贿与正常优惠购物的区别 293
5.关于新房与二手房的市场价格确定问题 295
6.关于“交易时”应如何确定的问题 297
7.关于不同商品经营者、不同产品优惠价格的认定 299
8.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对交易差价的主观认识问题 299
9.认定交易差价型受贿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300
10.关于以住房为对象的交易型受贿犯罪的孳息收缴问题 302
(四)关于收受干股形式的贿赂问题 304
1.收受干股、股票问题的一般认定原则 304
2.关于干股是否实际转让的认定问题 305
3.关于收受有资本依托的干股的数额计算 306
4.关于收受无资本依托的干股的数额计算 308
5.关于在扩股过程中收受干股的认定问题 310
6.先获取分红后转让股份的应如何认定受贿数额 310
7.收受非上市公司股份且行为时公司净资产为负的问题 311
8.关于借款入股的认定问题 312
(五)关于以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的问题 313
1.以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的具体形式 313
2.国家工作人员具有真实投资应如何认定的问题 314
3.国家工作人员本人或近亲属参加了经营、管理应如何认定的问题 314
4.国家工作人员借款投资,获取利润后归还借款的问题 319
(六)关于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贿赂的问题 322
1.委托理财型受贿的不同形式及其认定 322
2.民间借贷型受贿的不同形式及其认定 324
3.约定保底收益不承担亏损的应如何认定 326
4.根据请托人提供的信息投资理财应如何认定 327
5.向请托人提供信息并借款共同投资理财应如何认定 328
6.委托理财行为与以委托理财为名受贿行为的区别 328
(七)关于以赌博形式收受他人财物问题 330
1.受贿行为与赌博行为的区分 331
2.关于请托人免除国家工作人员所欠赌债是否构成受贿的问题 332
(八)关于通过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的认定问题 333
1.特定关系人的范围 333
2.关于国家工作人员通过家属收受他人财物的认定问题 337
3.关于国家工作人员通过近亲属、特定关系人等人员收受贿赂认定规则的理解与评析 340
4.近亲属之间贿赂案件的认定 352
(九)关于由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的问题 354
1.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 354
2.特定关系人领取的薪酬高于正常水平 355
3.特定关系人正常工作和领取薪酬 355
(十)关于收受他人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的问题 356
1.未办理权属变更登记型受贿的认定 356
2.收受房屋、汽车等物品的受贿与借用的区分 358
3.借用房屋、汽车,由他人支付的相关费用应如何认定 359
(十一)关于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的问题 360
1.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 360
2.知情后退还或者上交 362
3.因未实现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求而退还 362
4.为规避法律,企图逃脱处罚而退还或者上交 363
5.将所收受财物上交“廉政账户”的问题 364
6.关于委托请托人保管财物的问题 365
(十二)关于以借款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财物的问题 367
第六节 关于斡旋受贿的认定 369
一、关于斡旋受贿的立法沿革 369
二、关于斡旋受贿与间接受贿的区别 369
三、关于斡旋受贿“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理解 370
(一)制约关系说 370
(二)无制约关系说 370
(三)影响和协作关系说 370
(四)影响和协作关系的具体理解和适用 371
四、关于“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区别 375
(一)关于隶属关系与纵向工作联系的区别 375
(二)关于横向制约关系与横向工作联系的区别 376
(三)关于人大、政协等单位领导“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区别 377
五、关于“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与“利用亲友关系”的区别 379
六、关于“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理解与认定 381
(一)关于“不正当利益”的分歧意见 381
(二)相关司法解释对“不正当利益”的规定及理解 382
1.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 382
2.对“不正当利益”的具体理解 382
(三)认定“不正当利益”需要注意的问题 384
1.组织人事管理活动中的“不正当利益”认定 384
2.司法活动中的“不正当利益”认定 385
(四)关于行为人是否需对不正当利益明知的问题 385
七、关于承诺寻找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否构成斡旋受贿的问题 386
八、关于斡旋受贿与介绍贿赂的区别 388
第七节 关于在经济往来中受贿的认定 388
一、关于经济往来的含义 389
二、关于回扣、手续费的概念 389
三、关于在经济往来中收受回扣、手续费的认定 390
(一)违规收受回扣、手续费的主体 390
(二)违规收受回扣、手续费的客观方面 390
四、关于经济往来中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区分 392
第八节 关于商业贿赂的认定 394
一、关于商业贿赂的概念和范围 394
二、认定商业贿赂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395
(一)关于医疗机构中商业贿赂的认定 396
1.医疗机构中常见商业贿赂行为的分类 396
2.关于医生收受患者“红包”应如何处理的问题 397
3.关于医疗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应如何区分的问题 397
4.关于医疗机构中的科室主任收受回扣应如何认定的问题 399
(二)关于教育机构中商业贿赂的认定 401
(三)关于新闻机构中收受贿赂的认定 402
1.关于记者是否属于国有单位人员的问题 402
2.关于记者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是否属于从事公务的问题 405
3.关于记者收受贿赂与敲诈勒索、诈骗行为的区别 406
第九节 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407
一、关于受贿罪既遂的标准问题 407
二、关于受贿罪是否存在不能犯未遂的问题 408
(一)关于不能犯未遂的一般理论 409
(二)关于谋利方面不能犯未遂的认定处理 410
(三)关于收钱方面不能犯未遂的认定处理 411
三、关于共同受贿中止的认定问题 412
第十节 准确认定受贿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413
一、关于受贿罪牵连犯的认定问题 413
(一)司法实务中的分歧意见 413
1.司法机关业务指导意见中的分歧 413
2.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中的分歧 414
(二)刑法理论中的分歧意见 415
1.认为构成牵连犯,应择一重罪,不应数罪并罚的意见 415
2.认为构成牵连犯,但应数罪并罚的意见 416
3.认为构成牵连犯,但应区分不同情况处理的意见 416
4.认为构成法规竞合的意见 416
5.认为构成想象竞合的意见 417
(三)关于此种情况构成牵连犯,且应择一重罪处理的意见及理由 417
1.受贿并渎职应构成牵连犯的理由 417
2.对受贿并渎职进行数罪并罚,与刑法分则有关规定明显矛盾 418
3.以司法机关内部分工为动因对受贿并渎职进行数罪并罚,不符合法治要求 419
4.从量刑角度看从一重罪从重处理不会放纵犯罪,而数罪并罚未必量刑较重 419
5.从预防和遏制犯罪的效果看,数罪并罚并非惩治和预防犯罪的灵丹妙药 420
二、关于受贿所得用于公务的认定问题 420
(一)受贿所得用于公务问题的性质及争议 420
(二)受贿所得用于公务问题的一般处理原则 421
(三)关于单位受贿后用于公务和个人受贿后用于公务的区别问题 423
三、关于回赠应否从受贿金额中扣除的问题 425
四、关于逢年过节收受下属单位“慰问金”的问题 426
五、关于市场经济中提高给予特定关系人的利润率能否认定为受贿的问题 427
【相关案例】 428
1.陈良宇受贿、滥用职权案 428
2.成克杰受贿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 431
3.李嘉廷受贿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 433
4.刘方仁受贿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 442
5.徐国健受贿案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444
6.郑筱萸受贿、玩忽职守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454
7.刘铁男受贿案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465
8.何闽旭受贿案 477
9.杜世成受贿案 481
10.刘志华受贿案 482
11.陈少勇受贿案 485
12.朱志刚受贿案 488
13.王益受贿案 491
14.孙善武受贿案 492
15.米凤君受贿案 495
16.陈绍基受贿案 498
17.黄瑶受贿案 500
18.宇仁录受贿案 503
19.李堂堂受贿案 505
20.宋勇受贿案 507
21.张春江受贿案 511
22.张家盟受贿案 512
23.苏金生受贿案 514
24.宋晨光受贿案 516
25.刘卓志受贿案 519
26.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 522
27.田学仁受贿案 526
28.黄胜受贿案 528
29.王素毅受贿案 531
30.李达球受贿案 533
31.陈柏槐滥用职权、受贿案 536
32.廖少华受贿、滥用职权案 539
第四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543
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 545
【相关法条】 545
第一节 立法沿革 549
第二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 550
一、关于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成为本罪主体的问题 550
二、关于近亲属范围的问题 550
三、关于其他关系密切人的范围问题 551
(一)情妇(夫)和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 551
(二)其他具有亲情、友情关系,过从甚密的人员 552
1.事前判断标准 552
2.事后判断标准 552
四、关于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问题 554
第三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观方面 555
第四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体 556
第五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557
一、关于“影响力”定义与分类 557
二、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表现形式 558
(一)“方式一”下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558
1.与共同受贿的区分问题 558
2.与斡旋受贿的区分问题 559
3.与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的区分问题 560
(二)“方式二”下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561
1.关于行为人是否必须通过权力人向谋利人打招呼的问题 561
2.关于本罪中“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与斡旋受贿相关规定含义是否相同的问题 562
3.与斡旋受贿的区别问题 563
4.与共同受贿的区别问题 564
(三)“方式三”和“方式四”的主要表现形式 566
(四)多环节利用影响力请托的认定问题 566
第六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567
【相关案例】 568
刘某某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案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 568
第五章 单位受贿罪 571
第三百八十七条 573
【相关法条】 573
第一节 立法沿革 574
第二节 单位受贿罪的主体 575
一、关于单位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部门是否属于单位受贿罪主体的问题 575
二、关于单位分立、合并、被收购、撤销、破产等情况下的认定问题 576
三、关于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问题 577
四、关于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能否成为单位受贿主体的问题 578
第三节 单位受贿罪的主观方面 580
第四节 单位受贿罪的客体 580
第五节 单位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580
第六节 准确认定单位受贿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581
一、关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问题 581
二、关于单位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区别问题 582
三、关于单位收受财物后,将财物私分行为的认定问题 583
四、关于单位受贿罪与单位违规收受礼金行为的区别问题 584
五、关于单位受贿罪与单位接受捐赠的区别问题 585
六、关于单位受贿罪与单位违规乱收费行为的区别问题 586
第六章 行贿罪 589
第三百八十九条 591
【相关法条】 591
第一节 立法沿革 599
第二节 行贿罪的主体 600
第三节 行贿罪的主观方面 600
一、关于“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主观要件还是客观要件的问题 601
(一)应区分是否被勒索分别判断 601
(二)行为人请托利益与国家工作人员所谋利益不一致的问题 601
1.行为人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故意,但国家工作人员为其谋取正当利益的 601
2.行为人不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故意,但国家工作人员为其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602
(三)关于事后行贿能否认定的问题 602
二、关于在经济往来中行贿是否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构成要件的问题 602
第四节 行贿罪的客体 604
一、行贿罪的客体 604
二、行贿罪的对象 604
(一)关于将财物给予冒充国家工作人员的人,应如何认定的问题 604
(二)关于将财物给予不具备职务便利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如何认定的问题 605
1.行为人将财物给予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该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职务便利,但行为人误以为其具备的 605
2.行为人将财物给予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该人员不具备相应职务便利,但可进行斡旋的 606
(三)关于将财物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的特定关系人、关系密切人能否构成行贿的问题 606
1.通过近亲属等向国家工作人员送钱,仍应认定行贿 607
2.向国家工作人员提议,或者由国家工作人员授意将财物交给近亲属等,仍应认定行贿 607
3.国家工作人员与他人通谋共同收受贿赂,行为人将财物给予他人的,应当认定为行贿罪 607
4.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的认定 608
第五节 行贿罪的客观方面 608
一、关于行贿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问题 608
二、关于行贿罪与“感情投资”的区别问题 608
三、关于行贿罪与受贿罪是否属于对向犯的问题 609
第六节 行贿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609
第七节 准确认定行贿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610
一、关于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的问题 610
二、关于行贿人检举揭发他人受贿犯罪线索是否构成立功的问题 612
三、行贿治理的难题与对策思考 614
【相关案例】 617
周雪华行贿、挪用公款、脱逃、盗窃案 617
第七章 对单位行贿罪 623
第三百九十一条 625
【相关法条】 625
第一节 立法沿革 625
第二节 对单位行贿罪的主体 626
第三节 对单位行贿罪的主观方面 626
第四节 对单位行贿罪的客体 627
第五节 对单位行贿罪的客观方面 627
第六节 准确认定对单位行贿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627
一、关于对单位行贿罪与行贿罪的区别问题 627
二、关于对国有单位内设机构行贿是否构成对单位行贿罪的问题 628
【相关案例】 628
杨斌虚假出资、非法占用农用地、合同诈骗、单位行贿、对单位行贿、伪造金融票证案 628
第八章 介绍贿赂罪 633
第三百九十二条 635
【相关法条】 635
第一节 立法沿革 635
第二节 介绍贿赂罪的主体 636
第三节 介绍贿赂罪的主观方面 636
第四节 介绍贿赂罪的客体 637
第五节 介绍贿赂罪的客观方面 637
第六节 介绍贿赂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639
第七节 准确认定介绍贿赂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641
一、关于介绍贿赂罪与斡旋受贿的区分问题 641
二、关于介绍贿赂罪与受贿、行贿共犯的区分问题 642
三、关于介绍贿赂人截留贿赂财物的认定问题 644
四、关于介绍贿赂罪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区别问题 646
五、关于介绍贿赂罪与合法居间行为的区别问题 647
【相关案例】 647
孙爱勤介绍贿赂案 647
第九章 单位行贿罪 653
第三百九十三条 655
【相关法条】 655
第一节 立法沿革 659
第二节 单位行贿罪的主体 659
一、单位犯罪中“单位”的含义 660
(一)作为“案发单位”的单位 660
(二)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单位 660
(三)作为“犯罪行为涉及”的单位 661
二、关于私营企业能否构成单位行贿罪的问题 661
三、关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能否构成单位行贿罪的问题 662
四、关于单位分支机构、内设部门能否构成单位行贿罪的问题 663
第三节 单位行贿罪的主观方面 664
第四节 单位行贿罪的客体 665
第五节 单位行贿罪的客观方面 666
第六节 准确认定单位行贿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666
一、关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问题 666
二、关于单位行贿罪与行贿罪的区分问题 667
三、关于单位领导为单位谋取利益,个人决定行贿的认定问题 668
四、关于单位一般职工为单位谋取利益,个人决定行贿的认定问题 669
五、关于单位行贿罪与单位送礼等不正之风的区别 670
六、关于特别自首规定是否适用于单位行贿罪的问题 670
【相关案例】 671
上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周××单位行贿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671
第十章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677
第三百九十五条 679
【相关法条】 679
第一节 立法沿革 680
第二节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 681
第三节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观方面 682
一、直接故意说 682
二、间接故意说 683
三、过失说 683
四、严格责任说 683
第四节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客体 685
第五节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客观方面 686
一、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持有型犯罪还是不作为犯罪的问题 686
(一)不作为说 686
(二)持有说 686
(三)持有与不作为说 687
(四)关于采纳持有说的理由及分析 687
1.不作为说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687
2.持有型犯罪符合刑法设置本罪的立法目的 688
3.关于持有说有关观点的完善 689
二、关于“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的理解和认定 689
三、关于“责令其说明来源”的理解和认定 690
四、关于“本人不能说明来源”的理解和认定 690
(一)“本人不能说明来源”的四种基本表现形式 690
(二)本人说明来源是一般非法所得的认定问题 691
第六节 准确认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692
一、关于定罪判刑后又查清巨额财产真实来源的,应如何处理的问题 692
(一)应予改判说 692
(二)应予维持说 693
二、关于巨额财产发生较大升值,应如何确定其数额的问题 694
三、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配偶是否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共犯的问题 695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配偶系非国家工作人员的 695
(二)国家工作人员的配偶是国家工作人员的 695
1.司法实践中的不同判决 696
2.理论研究中的分歧意见 697
3.本书对此问题所持意见 698
【相关案例】 699
1.胡长清受贿、行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 699
2.刘长贵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贵州省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710
3.王怀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713
4.王怀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 730
5.王怀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 734
6.王有杰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 736
7.王昭耀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 738
8.何洪达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 744
9.王华元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 746
10.周镇宏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 748
第十一章 隐瞒境外存款罪 755
第三百九十五条 757
【相关法条】 757
第一节 立法沿革 757
第二节 隐瞒境外存款罪的主体 757
第三节 隐瞒境外存款罪的主观方面 758
第四节 隐瞒境外存款罪的客体 759
一、隐瞒境外存款罪的客体 759
(一)隐瞒境外存款罪的客体不应理解为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 759
(二)隐瞒境外存款罪的客体应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 760
二、隐瞒境外存款罪的对象 760
第五节 隐瞒境外存款罪的客观方面 761
一、违反“国家规定”的申报境外存款的特定义务 761
二、不履行申报义务,对在境外的存款隐瞒不报 762
三、数额较大 762
第六节 准确认定隐瞒境外存款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763
一、境外存款是贪污、受贿等犯罪所得应当如何处理的问题 763
二、行为人的境外存款难以查明来源的,应当如何处理的问题 763
第十二章 私分国有资产罪 767
第三百九十六条 769
【相关法条】 769
第一节 立法沿革 779
第二节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主体 779
一、关于国有公司、企业的范围 780
二、关于非国有公司、企业能否成为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的问题 780
(一)国有参股、控股以及其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均不属于国有公司、企业 781
(二)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对象必须是国有资产 781
三、国有参股、控股公司中,非国有方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应如何认定 783
四、关于国有事业单位的范围 783
五、关于国有单位内设部门、分支机构和临时性机构能否成为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的问题 785
(一)国有单位内设部门、分支机构 785
(二)国有单位临时机构 786
六、关于村民委员会能否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的问题 787
七、关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问题 787
第三节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主观方面 788
第四节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客体 789
一、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客体 789
二、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对象 789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和范围 789
(二)关于国有资产与国有财产的关系问题 791
(三)关于国有单位的违规违法收入是否属于国有资产的问题 791
(四)关于国有单位“小金库”资金是否属于国有资产的问题 793
第五节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客观方面 794
一、关于“违反国家规定”的认定 794
二、关于“以单位名义”的认定 795
三、关于“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认定 796
(一)关于集体私分的范围问题 796
(二)关于集体私分的标准问题 796
(三)关于集体私分的公开性问题 797
四、关于“数额较大”的认定 797
第六节 准确认定私分国有资产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798
一、私分国有资产罪与贪污罪的区别 798
二、关于私分国有资产罪与滥发奖金、福利行为的区别 799
(一)区分私分国有资产罪与滥发奖金、福利行为的一般原则 799
(二)国有事业单位中私分国有资产罪与滥发奖金、福利行为的区分 801
1.关于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属于国有资产的问题 801
2.关于事业单位收费所得能否用于发放工资、奖金和福利的问题 802
(三)国有公司企业中私分国有资产罪与滥发奖金、福利行为的区分 804
三、关于在国有公司、企业改制过程中隐匿国有资产并私分的问题 806
四、国家机关与下属单位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情况下私分国有资产罪的认定 806
【相关案例】 808
1.周××、叶××贪污、私分国有资产案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808
2.张××、夏×私分国有资产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811
第十三章 私分罚没财物罪 815
第三百九十六条 817
【相关法条】 817
第一节 立法沿革 818
第二节 私分罚没财物罪的主体 819
一、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范围 819
二、关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能否成为私分罚没财物罪主体的问题 819
第三节 私分罚没财物罪的主观方面 820
第四节 私分罚没财物罪的客体 820
一、私分罚没财物罪的客体 820
二、私分罚没财物罪的对象 820
(一)关于罚没财物的概念和范围 820
(二)关于暂扣涉案款物是否属于罚没财物的问题 820
(三)关于违法罚没所得是否属于罚没财物的问题 821
第五节 私分罚没财物罪的客观方面 822
第六节 准确认定私分罚没财物罪需要注意的问题 823
一、私分罚没财物罪与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区别 823
(一)认定为私分罚没财物罪的案例 823
(二)认定为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案例 823
二、关于私分罚没财物罪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关系 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