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根葆主编;赵士第,张翠,李菲菲,李署副主编
  • 出 版 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12040436
  • 页数:238 页
图书介绍: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患病机体的功能以及代谢变化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也是一门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本教材由皖南医学院组织编写,适合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1

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一、动物实验 2

二、临床观察 3

三、流行病学调查 3

第四节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3

第五节 学习病理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4

第二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 5

一、健康 5

二、疾病 5

三、亚健康 6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7

第三节 发病学 8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8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0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1

一、潜伏期 11

二、前驱期 11

三、症状明显期 12

四、转归期 12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4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14

一、水、钠正常代谢 14

二、水、钠代谢紊乱的类型 19

三、脱水 19

四、水中毒 23

五、水肿 23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28

一、钾代谢及功能 28

二、低钾血症 29

三、高钾血症 32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33

一、低镁血症 33

二、高镁血症 35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37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来源及调节 37

一、酸、碱的概念 37

二、体内酸碱来源 37

三、体内酸碱平衡代偿调节 38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41

一、pH值和H+浓度 41

二、二氧化碳分压 41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41

四、缓冲碱 42

五、碱剩余 42

六、阴离子间隙 42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3

一、代谢性酸中毒 44

二、呼吸性酸中毒 47

三、代谢性碱中毒 50

四、呼吸性碱中毒 52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54

一、二重型酸碱平衡紊乱 54

二、三重型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5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分析判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55

一、以pH值或H+的变化判断酸中毒或碱中毒 56

二、依据病史和原发因素判断代谢性或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56

三、以代偿预计值确定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或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56

第五章 缺氧 58

第一节 概述 58

一、氧分压 58

二、氧容量 58

三、氧含量 58

四、氧饱和度 59

五、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59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 59

一、乏氧性缺氧 60

二、血液性缺氧 61

三、循环性缺氧 62

四、组织性缺氧 63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64

一、呼吸系统变化 64

二、循环系统变化 64

三、血液系统变化 65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66

五、组织与细胞变化 66

第四节 氧疗与氧中毒 66

一、氧疗 66

二、氧中毒 67

第六章 发热 68

第一节 概述 68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69

一、发热的原因 69

二、发热的基本机制 71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与热代谢特点 71

一、体温上升期(寒战期) 72

二、高温持续期(高峰期) 72

三、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72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73

一、功能变化 73

二、代谢变化 73

三、防御功能改变 74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74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74

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75

第七章 应激 77

第一节 概述 77

一、应激的概念 77

二、应激原 77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78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78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81

三、应激时的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84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 86

一、全身适应综合征 86

二、应激性溃疡 87

三、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88

四、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88

五、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89

第四节 应激的防治原则 90

一、避免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的应激原 90

二、及时正确地处理伴有病理性应激的疾病或病理过程 90

三、及时防治 90

第八章 休克 91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91

一、按休克的病因分类 91

二、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92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93

一、正常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 93

二、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变化 94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 98

一、细胞的损伤 99

二、代谢障碍 99

三、酸碱平衡紊乱 100

第四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100

一、心功能的改变 100

二、肾功能的改变 100

三、呼吸功能变化 101

四、脑功能变化 101

五、胃肠道和肝功能变化 101

六、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101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102

一、治疗原发病 102

二、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灌流量 102

三、改善细胞代谢,防止细胞损害 102

四、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102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04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04

一、DIC的病因 104

二、DIG的发生机制 105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107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07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07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07

四、微循环障碍 107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与分型 108

一、分期 108

二、分型 108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 109

一、出血 109

二、器官功能障碍 109

三、休克 109

四、贫血 110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110

一、防治原发病 110

二、改善微循环 110

三、重新建立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111

四、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111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12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112

一、原因 112

二、影响因素 113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13

一、自由基的作用 113

二、钙超载 116

三、微血管损伤和白细胞的作用 118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119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19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20

三、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20

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21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121

一、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 121

二、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121

三、清除自由基 121

四、减轻钙超载 122

第十一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23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述 123

一、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 123

二、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 126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机制 128

一、信号异常 129

二、受体异常 129

三、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成分异常 131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31

一、信号转导系统减弱与疾病 132

二、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 134

三、多个环节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34

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性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36

第十二章 细胞增殖异常、凋亡异常与疾病 138

第一节 细胞增殖异常与疾病 138

一、细胞周期的概述 138

二、细胞周期的调控 139

三、细胞增殖调控异常与疾病 140

四、调控细胞周期与疾病的防治 141

第二节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142

一、细胞凋亡的概述 142

二、细胞凋亡的特征 142

三、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 143

四、细胞凋亡的过程 144

五、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145

六、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146

七、细胞凋亡的调控异常与疾病 147

八、调控细胞凋亡与疾病的防治 148

第十三章 心力衰竭 150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150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150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151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152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 154

一、心脏本身的代偿方式 154

二、心脏以外的代偿调节 156

三、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157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59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机制 159

二、心肌收缩性减弱 160

三、心肌舒张功能异常 163

四、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164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165

一、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变化 165

二、肺呼吸功能的变化 167

三、其他器官的功能变化 168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69

一、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 169

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169

三、改善组织供氧和心肌代谢 170

第十四章 呼吸衰竭 171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71

一、呼吸衰竭的病因 171

二、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172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182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82

二、呼吸系统变化 183

三、循环系统变化 184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185

五、肾功能变化 186

六、胃肠道变化 186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86

一、积极防治原发病 187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通气,降低PaCO2 187

三、提高PaO2 187

四、改善内环境和支持重要器官功能 187

第十五章 肝功能衰竭 189

第一节 肝功能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189

一、病因 189

二、分类 190

第二节 肝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190

一、物质代谢障碍 190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91

三、胆汁排泌功能障碍 191

四、凝血功能障碍 192

五、免疫功能障碍 192

六、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193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93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 193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94

三、肝性脑病发生的常见诱因 198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198

一、消除诱因 199

二、降低血氨 199

三、增强正常神经递质的功能 199

第五节 肝肾综合征 199

一、概念及分类 199

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200

第十六章 肾功能衰竭 202

第一节 肾功能衰竭的基本发病环节 202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203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204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205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205

一、病因与分类 206

二、发病机制 207

三、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基础 209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211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212

一、病因 212

二、发病过程 212

三、发病机制 213

四、机能及代谢的变化 214

第四节 尿毒症 217

一、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217

二、发病机制 219

三、防治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 220

第十七章 高血压 222

第一节 高血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22

一、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 223

二、急进型与缓进型高血压 223

三、收缩期与舒张期高血压 224

第二节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24

一、原发性高血压 224

二、继发性高血压 229

第三节 高血压对机体的影响 231

一、对心脏的影响 231

二、对脑的影响 232

三、对肾脏的影响 232

四、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 233

第四节 高血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33

一、预防 233

二、治疗 233

中英文对照词汇表 235

参考文献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