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1
二 文献综述 3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
第一章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兴起 16
第一节 清末新式教育与近代学科体制的建立 16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 28
第三节 陶孟和与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端 43
一 陶孟和的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研究概况 43
二 《社会与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发端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47
三 陶孟和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贡献和影响 54
第二章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制 60
第一节 近代中国高校教育社会学的课程设置 61
一 20世纪30年代中期前高校教育社会学课程的创设 61
二 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高校教育社会学课程的调整 76
三 教育社会学课程在部分中学和师范讲习所开设概况 83
第二节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者群体及其基本特征 84
一 学会、期刊与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者群体 84
二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者群体的构成 90
三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者群体的基本特征 92
第三节 个案考察:中央大学教育社会学系 106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118
第一节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译介与导入 118
一 国外教育社会学译著概述 119
二 译著特点、成就之分析 128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探讨 135
一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主题 135
二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38
三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 140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探索 142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尝试 149
一 雷通群与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 149
二 卢绍稷与教育社会学的“中国化” 164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与乡村建设运动 180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学者与乡村建设及乡村教育研究——以余家菊为考察中心 181
一 余家菊的乡村教育研究历程 181
二 《乡村教育通论》:乡村教育研究的综合性成果 187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学者投身乡村建设运动 198
一 谋“民族中心教育”之实现——崔载阳与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乡村教育实验 202
二 促“民生本位教育”之普及——邰爽秋与大夏大学的“念二运动” 214
三 觅教育研究之新途径——廖泰初与燕京大学“乡村社区的教育研究” 224
第三节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与乡村建设运动的互动及其影响 237
一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对促进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238
二 乡村建设运动对教育社会学的“反哺”作用 247
第五章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主要成就、学科地位及其局限性 255
第一节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主要成就及特征 255
一 学科理论构架基本形成 255
二 学科方法论初步确立 261
第二节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影响 264
一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265
二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科学化” 271
第三节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局限性 283
附录一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译文篇目汇编 288
附录二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大事记 291
主要参考文献 294
后记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