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考验与制度供给创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京春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4984098
  • 页数:228 页
图书介绍:作者从对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的诸多经济体的严谨分析入手,结合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总结分析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本质;并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总结经验,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吸取教训,特别是对拉美国家的福利赶超进行重点分析,发人深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经济的现阶段发展特征的分析,提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措施,并从理论方面论证分析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供给侧”发力的必然性,结合成都市高新区“四个一”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从实践的角度应对理性预期失灵,最终作者提出跨越陷阱综合保障的PPP模式联通制度供给。

第1章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全解析 1

1.1 为什么要认识中等收入发展阶段 1

1.1.1 全球一瞥之挪威 1

1.1.2 全球一瞥之巴西 1

1.1.3 全球一瞥之布隆迪 2

1.1.4 如何描述这些不同 2

1.1.5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三条路径 3

1.2 什么是中等收入发展阶段 4

1.2.1 进一步认识世界银行的分组 4

1.2.2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不是一个静态概念 5

1.2.3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描述性定义 6

1.3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6

1.3.1 世界银行首次提出的概念 6

1.3.2 本质是增长陷阱 7

1.4 有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者 8

1.4.1 亚洲开发银行的系列研究及评论 8

1.4.2 世界银行的系列研究及评论 10

1.4.3 调整及拓展后我们的结论 11

第2章 认识长期视野中的成功者 14

2.1 寻求认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方法 14

2.1.1 一些前置思考轨迹 14

2.1.2 对低收入上限值的估计 15

2.1.3 对上中等收入与下中等收入的分界值和高收入下限值的估计 18

2.2 成功者的经济发展轨迹:组图与描述 23

2.2.1 基于第1章 结论的拓展 23

2.2.2 亚洲地区:日本、以色列、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 24

2.2.3 欧洲地区: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希腊 26

2.2.4 北美洲地区:波多黎各 29

2.3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花费多长时间 30

2.3.1 成功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表 30

2.3.2 以怎样的GDP增长率来实现 32

第3章 落入陷阱者的前车之鉴 35

3.1 认识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经济体 35

3.1.1 正处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有哪些 35

3.1.2 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分布特点 36

3.2 全面解析落入“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 36

3.2.1 已经在“上中等收入陷阱”里挣扎了多久 36

3.2.2 经济增长经历怎样的演变 39

3.2.3 跨越陷阱非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 51

3.3 以拉美经济为例对落入陷阱原因的泛谈 52

3.3.1 历史制度遗留 52

3.3.2 民族和种族多样化 53

3.3.3 发展战略失误 53

3.3.4 政治动荡不安 54

3.3.5 不当的福利赶超 54

3.4 民粹主义作用下的福利赶超 55

3.4.1 一些总括性认识 55

3.4.2 民粹主义作用下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矛盾 56

3.4.3 民粹主义作用下的国有化与外资矛盾 57

3.4.4 民粹主义作用下由经济赶超转向福利赶超 57

3.5 福利赶超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60

3.5.1 福利赶超初期经济的虚假繁荣 60

3.5.2 经济增长初遇瓶颈制约 60

3.5.3 经济发展遭受全面短缺 61

3.5.4 民粹主义政府最终破产:落入陷阱 61

第4章 发展阶段视角下的中国经济研判 62

4.1 中国更应直面“中等收入陷阱”:与拉美的相似性 62

4.1.1 经济都历经高速增长期 62

4.1.2 存在经济飞速发展过后的相似负面问题 63

4.1.3 相似的文化渊源 65

4.1.4 民粹主义情愫 66

4.2 认识中国经济收入阶段变动趋势及现状 66

4.2.1 中国已经成功跨越“下中等收入陷阱” 66

4.2.2 面临“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 68

4.3 增加一个观察维度:城镇化水平 68

4.3.1 成功者在跨越“上中等收入陷阱”期间的城镇化水平 68

4.3.2 中国与成功者步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的城镇化水平比较 80

4.4 先行者为后来者带来的负面效应 83

4.4.1 先进技术与行业发展规模 83

4.4.2 福利与增长 84

4.4.3 制度进口与制度供给 86

4.4.4 福利与制度供给 86

4.4.5 榜样效应与要素禀赋制约 87

4.4.6 政策同步与政策效用 87

4.5 跨越陷阱的追赶中后来者的应对策略 88

4.5.1 做实行业规模,拔得技术头筹 88

4.5.2 提防民粹主义,引导良性发展 88

4.5.3 细化制度进口,注重制度对接 89

4.5.4 打破行政界限,统筹制度供给 89

4.5.5 注重要素禀赋,推动多样发展 90

4.5.6 落实差别政策,调控协同发展 90

第5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元素与基本国情 91

5.1 上下行因素对冲的中国“升级版”增长平台 91

5.1.1 多维解读“新常态” 91

5.1.2 新常态的“三期叠加” 96

5.1.3 “全面改革”攻坚克难推进期 99

5.2 “上中等收入陷阱”压力下的时代元素与基本国情 102

5.2.1 产业革命加速更迭 102

5.2.2 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钳制 103

5.2.3 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制约 104

5.2.4 人口基数与结构的挑战 105

5.2.5 文化与“软实力”不足的影响 106

5.2.6 制度变革探索的成败 107

第6章 赶超战略中“供给侧”发力的必然 109

6.1 “供给侧”理论争鸣之评价“萨伊定律” 109

6.1.1 萨伊定律的提出 109

6.1.2 西斯蒙第的批评 110

6.1.3 马尔萨斯与需求管理 111

6.1.4 凯恩斯的条件性否定 112

6.1.5 马克思关于“庸俗经济学”的批评、考证与认识 112

6.2 理论争鸣之评价“供给学派” 114

6.2.1 对“供给学派”的认识 114

6.2.2 学界对“供给学派”的批评 117

6.2.3 实践中“供给学派”的得失 118

6.3 “供给侧”学派发展脉络的四大阶段 119

6.3.1 第一阶段:从“萨伊定律”到“凯恩斯主义” 119

6.3.2 第二阶段:从“凯恩斯主义”到“供给学派” 121

6.3.3 第三阶段:从“供给学派”到“凯恩斯主义复辟” 122

6.3.4 第四阶段:从“凯恩斯主义复辟”到“供给管理” 123

6.4 “供给侧”学派源流的两轮“否定之否定” 124

6.4.1 第一轮“否定之否定”: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 124

6.4.2 第二轮“否定之否定”: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 125

6.4.3 “供给侧”学派两轮“否定之否定”给予的启示 126

第7章 中国经济赶超的动力机制与制度保障 128

7.1 经济赶超动力机制的反思 128

7.1.1 疑问的产生 128

7.1.2 需求侧管理对结构性问题的束手无策 128

7.2 需求侧“元动力——三动力”的得与失 130

7.2.1 回顾需求侧元动力 130

7.2.2 元动力无法在需求侧实现 131

7.3 “三驾马车”不能构成经济增长根本动力 131

7.3.1 消费不是一个静态项 131

7.3.2 投资并非一个主观项 132

7.3.3 出口亦非一个恒定项 133

7.3.4 相关认识的小结 133

7.4 由悖论认知分析的指向 134

7.4.1 从需求侧向供给侧的转换 134

7.4.2 需求的增长动因在供给侧 134

7.4.3 结构性问题实质上落在制度供给 135

7.4.4 重新思考“创新驱动” 136

7.4.5 一些结论与反思 137

7.4.6 经济腾飞与制度供给 138

7.5 特定案例:十分有必要了解的财政分配“三元悖论” 138

7.5.1 认识财政分配“三元悖论” 138

7.5.2 非凡成功者的特权 142

7.5.3 福利赶超与“中等收入陷阱” 143

7.5.4 中等收入阶段财政分配“三元悖论”的特征 145

7.5.5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缓解财政分配“三元悖论”制约路径 147

第8章 以制度供给应对发展中的理性预期失灵 151

8.1 从实践中来:“理性预期失灵”原理及市场中典型现象的思考 151

8.1.1 “理性预期失灵”原理的提出及典型现象 151

8.1.2 “理性预期失灵”的矫正路径 154

8.2 对我国科技金融现状的再认识 154

8.2.1 供给方与需求方:对科技金融市场的认识 154

8.2.2 我国科技金融市场中存在的“理性预期失灵”及表现 157

8.3 到实践中去:成都市高新区科技金融模式 158

8.3.1 简述:成都市高新区“四个一”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158

8.3.2 剖析:成都市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市场的构造及特征 160

8.4 精髓:矫正“理性预期失灵”的“三步走” 162

8.4.1 第一步:重新构建市场 162

8.4.2 第二步:应对市场失灵的机制 163

8.4.3 第三步:针对“理性预期失灵”的机制运转 163

第9章 制度供给导向下的混合所有制思辨 164

9.1 跨越陷阱途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 164

9.1.1 改革路径 164

9.1.2 对混合所有制急需廓清认识 165

9.2 多种经济并存是否就是混合所有制 165

9.2.1 对所有制的认识 165

9.2.2 什么是混合 166

9.3 混合所有制适不适合两个概念分支 167

9.3.1 有些观点认为应分为宏观和微观 167

9.3.2 我们的一些看法 168

9.4 产权混合是否就是实现了混合所有制 168

9.4.1 对产权的思考 168

9.4.2 制度经济学对“产权”的认识 169

9.4.3 产权混合不意味着实现了混合所有制 170

9.5 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 170

9.5.1 马克思所说的“过渡形式” 170

9.5.2 从“消极扬弃”到“积极扬弃” 172

9.5.3 现代市场体系的产权制度基石 174

9.6 混合所有制释放了怎样的活力 174

9.6.1 混合所有制释放活力示意图 174

9.6.2 股份制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制度供给的重中之重 175

第10章 跨越陷阱综合保障之PPP模式联通制度供给 178

10.1 PPP模式概览 178

10.1.1 什么是PPP 178

10.1.2 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公共服务事项市场化改革 179

10.2 公私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发展 182

10.2.1 到实践中去: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理论支持 182

10.2.2 从实践中来:从替代到合作构建新型关系的理论创新 184

10.3 PPP新制度供给在中国释放潜力的三大正面效应 185

10.3.1 PPP的正面效应之一:政府视角 185

10.3.2 PPP的正面效应之二:公众视角 187

10.3.3 PPP的正面效应之三:企业视角 188

10.4 PPP与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内在联通 188

10.4.1 对混合所有制的基本认识 188

10.4.2 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的联通 189

10.4.3 “股份制—混合所有制—PPP”的天然贯通及其全局性贡献 190

10.5 PPP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法治化”主题的贯通 192

10.5.1 必须高度注重PPP运行相关的法治建设 192

10.5.2 必须高度注重PPP运行相关的契约精神培养 194

附录1 196

附录2 198

附录3 205

附录4 209

参考文献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