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问题与综述:中国文明的初始秘密 2
百万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 2
一、绕出两个怪圈 6
二、区系类型说的主要论点 9
三、中原文化不是中国文化唯一来源 10
四、中华文明发展有自己的道路 12
五、中原文明是次生型文明 16
六、文明要素与文明因素之辨 18
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说法不确切 19
八、长城是各民族文化的熔炉 21
九、多源一统、历久不衰的原因 22
十、中华文明的精华 23
十一、世界必将走向“大同” 26
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 29
一、旧石器时代 29
二、新石器时代 32
三、史前时代社会的分工和分化 38
四、文化的分区与重组 42
五、古史传说 44
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48
一、中国史前史的性质与任务 48
二、中国史前史的内容和时、空框架 51
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 65
一、关于“重建”的回顾 65
二、区系类型考古的实践与理论 71
三、从区系的中国到区系的世界与世界中的中国 82
文化与文明 96
一、背景——历史的反思 96
二、中国考古学新时期的两个标志 98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几种形式 102
四、我们学科的目标 105
第二章 满天星斗格局 108
象征中华的辽宁重大文化史迹 108
一、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红山文化坛、庙、冢 108
二、中华民族的象征——辽西古长城 109
三、中华统一国家的象征——秦汉“碣石宫” 111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114
关于辽河文明 127
关于环渤海—环日本海的考古学 135
仰韶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起源问题 144
代序言 144
两种“小口尖底瓶” 148
两种花卉图案彩陶盆 148
两种动物图案彩陶盆(鱼、鸟) 149
仰韶文化的去向 152
仰韶文化的源流问题探索的启示 155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 158
一、引言 158
二、什么是半坡类型和什么是庙底沟类型 159
三、庙底沟类型主要文化特征的分析 167
四、半坡类型主要文化特征的分析 172
五、庙底沟类型和半坡类型的关系 175
六、年代和分期 181
七、社会发展阶段 186
八、分布和分区 192
九、同其他原始文化的关系 196
一○、结语 204
仰韶文化同历史传说的关系 208
神农氏时代 208
黄帝尧舜氏时代 209
夏代 210
谈“晋文化”考古 215
一、作为中原古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晋文化 217
二、作为北方古文化个组成部分的晋文化 219
三、中原和北方两大古文化区系间的重要纽带 228
关于陶寺发掘报告编写及有关问题 236
一、关于陶寺遗址的文化特点 236
二、关于发掘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编写 241
三、关于晋南的考古学课题 253
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 256
一、楚文化探索的对象和目的 256
二、探索楚文化的特征和渊源问题 258
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文化面貌的阶段性变化和诸地区间文化关系的变化 264
关于“几何形印纹陶” 268
一、写作背景 268
二、关于起名 269
三、图形分类 270
四、区系分片 270
五、江西北部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 271
六、江西北部几何形印纹陶的发展阶段 281
七、与邻近地区的关系问题 286
八、结论 289
第三章 方法与器物 292
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 292
一、引言 296
二、传说材料的整理 301
三、传说时代的研究 307
四、结论 319
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 322
一、地层学 323
二、器物形态学 330
瓦鬲的研究 337
一、斗鸡台出土瓦鬲的形制与年代 337
二、瓦鬲的分布与演变 341
三、瓦鬲的发生 353
四、瓦鬲的消灭 357
五、结论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