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培育下的变异 1
变异的原因 3
习性及身体部位使用和弃用的影响 相关变异 遗传 6
家养变种的性状 区分变种与物种的困难 家养变种源自一个或多个物种 10
家鸽品种及其差异和起源 13
自古流传下来的选择原理及其影响 19
无意识选择 23
对人工选择有利的因素 27
第二章 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31
个体差异 34
可疑的物种 36
分布广泛、高度分散、常见的物种变异程度最大 43
各地大属物种比小属物种变异更为频繁 44
许多大属物种拥有密切而不均衡的关系,分布范围有限,与变种类似 46
总结 47
第三章 生存斗争 49
广义的生存斗争 53
几何级数增长 53
遏制增长因素的性质 56
所有动植物在生存斗争中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 59
相同物种的个体和变种间的生存斗争最为残酷 63
第四章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67
性选择 76
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原理的说明 78
论个体杂交 83
有利于自然选择产生新形式的条件 87
自然选择导致的灭绝 92
性状发散 94
自然选择通过性状发散原理和灭绝原理,对同一祖先的后代最有可能产生的影响 98
论生物趋向于进化的程度 105
性状趋同 108
总结 110
第五章 变异法则 115
自然选择控制下的用进废退效应 119
生物对气候的适应 123
相关变异 126
生长的补偿和统筹 128
重复的、退化的、低等的结构容易发生变异 130
与相似物种相比,任何物种发育程度或方式非常独特的部位往往具有高度变异性 131
物种性状比属性状更容易变异 134
总结 143
第六章 理论的难点 145
论过渡变种的缺失和罕见性 148
论拥有特定习性和结构的生物的起源与转变 153
极其完善而复杂的器官 158
转变方式 161
自然选择理论特别难以解释的问题 165
表面上不重要的器官及自然选择对其的影响 171
功利主义理论有多少真实性:美是怎样获得的 175
总结:模式统一法则和生存环境法则符合自然选择理论 179
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理论的种种异议 183
第八章 本能 223
家养动物习性或本能的遗传性改变 229
特殊的本能 232
自然选择理论应用于本能的异议:中性昆虫(不育昆虫) 248
总结 254
第九章 杂交 257
决定首次杂交和杂种不育性的法则 265
首次杂交和杂种不育性的起源和原因 271
互交的二态性与三态性 276
变种的杂交及其杂种后代的可育性并非普遍存在 280
物种杂种和变种杂种与可育性无关的比较 283
总结 286
第十章 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性 289
根据沉积速度和侵蚀程度推测时间的流逝 293
论古生物记录的贫乏性 297
任何单一地层中缺乏众多过渡变种 302
论整群相似物种的突然出现 309
论相近物种群体在已知的最低化石地层中的突然出现 313
第十一章 论生物的地质演替 319
论灭绝 324
整个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几乎是同时变化的 328
论灭绝物种相互之间以及与现存生物形式之间的亲缘关系 332
古代生物形式与现存生物形式发展状态的比较 338
第三纪后期同一类生物在同一地区的演替 342
上一章和本章总结 344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 349
单一“创造”中心 355
传播方式 358
冰川期植物的传播 366
南北交替出现的冰川期 371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 379
淡水生物 381
论海洋岛屿上的生物 385
海洋岛屿上没有两栖动物和陆生哺乳动物 388
论岛屿生物与距离最近的大陆生物之间的关系 392
上一章 和本章总结 398
第十四章 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401
分类 403
形态学 422
发育和胚胎学 427
退化、萎缩、不发育的器官 438
总结 444
第十五章 总结 447
专业词汇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