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离散随机介质及其探地雷达数值模拟》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士礼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2538110
  • 页数:1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阐述了探地雷达的理论基础与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数值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商用探地雷达蝶形天线的几何尺寸、电阻加载方式、激励及屏蔽吸波机理,建立其三维FDTD模型,为验证、改进探地雷达蝶形天线的辐射性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理论,测量与统计了介电常数在典型沥青混凝土芯样空间上的随机分布统计特征,估算了沥青混凝土介质的自相关函数及其特征参数(自相关长度、自相关角度等),确定其随机介质类型,提出了量化约束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建模算法,所建立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能任意指定其各组成物质的体积含量百分比,能直接表征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含水量等本征属性参数,也为描述类似材料和介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沥青混凝土各结构层不同空隙率对探地雷达波场特征的影响,以及多相离散随机介质中不同宽度的垂向裂缝、不同厚度的层间脱空相应的探地雷达波场变化规律,为定量估算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裂缝宽度、层间脱空厚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参数估算与建模算法,研究了多相离散

1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路面结构层材料介电特性的研究现状 2

1.2.2 随机介质模型的研究现状 3

1.2.3 探地雷达蝶形天线FDTD建模与模拟的研究现状 3

1.2.4 探地雷达三维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4

1.2.5 存在的问题 5

1.3 主要内容概括 5

2 探地雷达的理论基础与数值模拟 7

2.1 探地雷达的理论基础 7

2.1.1 探地雷达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7

2.1.2 麦克斯韦方程组与本构关系 8

2.1.3 电磁场波动方程 8

2.1.4 电磁波的辐射 9

2.1.5 电磁波的散射 10

2.2 探地雷达波场的数值模拟 11

2.2.1 麦克斯韦方程的FDTD格式 11

2.2.2 数值稳定性与数值色散 14

2.2.3 UPML吸收边界条件 14

3 探地雷达蝶形天线的数值模拟 23

3.1 探地雷达蝶形天线 23

3.1.1 商用探地雷达天线 23

3.1.2 商用探地雷达蝶形天线的基本特征 23

3.2 探地雷达蝶形天线的FDTD建模 24

3.2.1 商用探地雷达蝶形天线的基本结构 24

3.2.2 脉冲激励源 25

3.2.3 天线金属斜边的处理 27

3.2.4 天线加载电阻 28

3.2.5 屏蔽腔和吸波材料 31

3.3 影响蝶形天线辐射特性的因素 32

3.3.1 蝶形天线的几何学特征 32

3.3.2 加载电阻及屏蔽腔的影响 35

3.3.3 天线离地高度的影响 37

3.3.4 地下介质介电常数的影响 37

3.3.5 地下介质电导率的影响 40

3.4 小结 41

4 沥青混凝土介质类型与特征 42

4.1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概述 42

4.2 沥青混凝土组成材料及其介电常数 42

4.2.1 豫西某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及其组成材料 42

4.2.2 材料介电常数的测量与估算 45

4.2.3 沥青混凝土芯样及切片 46

4.2.4 沥青混凝土介电常数的分布特征 48

4.3 沥青混凝土介质类型的估算与建模 52

4.3.1 估算自相关函数的特征参数 52

4.3.2 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的建模方法 60

4.3.3 自相关函数类型的拟合与随机介质建模 62

4.3.4 模型参数对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的影响 69

4.3.5 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的二维正演模拟 73

4.4 小结 76

5 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探地雷达三维正演模拟及分析 78

5.1 空隙率对探地雷达波场的影响 78

5.1.1 不同空隙率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三维模型 78

5.1.2 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探地雷达三维正演模拟 82

5.1.3 多相离散随机介质与均匀介质的波场对比 84

5.1.4 空隙率对探地雷达波场的影响 90

5.1.5 不同空隙率层状多相离散随机介质的波场特征 97

5.1.6 自相关长度对探地雷达波场的影响 101

5.2 公路工程典型缺陷的探地雷达波场特征 102

5.2.1 裂缝的探地雷达波场特征 105

5.2.2 层间脱空的探地雷达波场特征 106

5.2.3 空洞的探地雷达波场特征 109

5.3 小结 111

6 结论与建议 113

6.1 主要工作 113

6.2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114

参考文献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