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理论阐释:“政府回应力”的逻辑基础 28
第一节 “政府回应力”研究的学科视野 28
一 管理主义的视野 29
二 宪政主义的视野 31
第二节 政府回应力的内涵透视 35
一 政府回应 35
二 “政府回应力”的概念与特征 43
第三节 政府回应力的价值取向 45
一 政府回应力的义务价值分析 46
二 政府回应力的实践价值分析 49
第四节 基于责任政府的政府回应框架 52
一 政府回应的逻辑依据: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权力代理理论 53
二 政府回应的流程模式:“责任驱动” 55
三 政府回应的技术关键:主动、透明、充分、迅捷 58
四 政府回应的时间序列:抓住“第一时间”与“最佳时机” 59
五 政府回应的着力点:负责任的官方与负责任的媒体 59
第二章 测量体系: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构建 62
第一节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构成与功能 62
一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构成 62
二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功能 64
第二节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流程 68
一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的原则 68
二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的流程 71
第三节 政府回应力的测评标准、指标与方法 74
一 政府回应力的测评标准 75
二 政府回应力的测评指标设计 76
三 政府回应力测评的方法选择 78
第四节 政府回应力测评的实证分析 82
一 问卷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82
二 政府回应力广度维度的实证分析 84
三 政府回应力深度维度的实证分析 88
四 政府回应力效度维度的实证分析 91
第三章 实证检验:政府回应力的案例分析 96
第一节 直面丑闻:武汉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 96
一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过程 99
二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力评价 102
三 启示与反思:直面问题、直接回应、超越具体事件完善制度 105
第二节 反应迅捷:成都公交燃烧事故 106
一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过程 109
二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力评价 110
三 启示与反思:信息公开透明与及时回应 113
第三节 扩大参与: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 115
一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过程 116
二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力评价 119
三 启示与反思:扩大参与、整合力量、区分回应、双方受益 127
第四章 帕累托改进:政府回应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130
第一节 权威中心的闭锁场域:责任政府的民主政治土壤贫瘠 130
一 政治议题中的权利与权力的倒置 131
二 无限全能型的政府权能理念 133
三 人治政治中的政府闭锁 135
四 官员权力的闭合运作 136
第二节 传统行政文化的惯性:政府对自身责任的知行困境 138
一 工具理性精神缺乏 138
二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141
三 家长制作风过盛 143
四 法治理念植入困难 144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阻碍责任政府构建的现实深层动因 146
一 政府管理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回应效能低下 146
二 等级授职体制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 147
三 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不健全,限制了政府回应能力的提升 149
四 地方政府管理方式的落后,制约着政府回应的提高 151
五 中国式的官僚制对社会需求的忽视 152
第五章 对策探讨:提升政府回应力的路径选择 155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责任政府的生态优化 155
一 政治复兴:回归公共治理 156
二 政治发展范式变迁:政府回应模式的变迁 158
三 理性官僚制的正当性重建 159
第二节 行政伦理的重塑:政府责任的主观环境优化 161
一 建立“政府回应”机制的逻辑起点:公共利益至上 162
二 “政府回应”主体培育的方向:具有“公共道德”的行政人格 163
三 “政府回应”机制建立的途径:他律与自律 164
第三节 组织结构的改造:责任政府构建中的自我优化 166
一 扁平化的政府组织机构:扩大管理幅度,减少中间层级 166
二 参与式治理:缩短政府决策与执行的距离 168
三 压缩层级:缩短政府与公众的交流空间距离 170
第四节 完善电子化的政府回应平台:责任政府的现代化技术保障 171
一 以公众为中心,建立电子政务发展架构 171
二 电子政务建设应从网络基础建设向功能应用和社会服务层面转变 176
第五节 推进公众的政治参与:责任政府构建的核心任务 179
一 认清角色、明确责任、完善机制 180
二 积极引导、依法规范、有效回应 181
结论与展望 185
附录 189
参考文献 193
后记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