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戏剧运动 1
第一章 万象更新(1949—1956) 3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 4
第二节 第二次文代会和话剧观摩演出 7
第三节 话剧院团建设 11
第四节 戏剧教育的发展 23
第五节 向苏联戏剧学习 26
第二章 转折时期(1957—1962) 32
第一节 “反右”运动与“戏剧工作的领导”问题 32
第二节 “大跃进”与话剧群众化运动 35
第三节 话剧民族化运动 39
第三章 问题与争论(1963—1966) 46
第一节 “广州会议”与文艺政策问题 46
第二节 “大写十三年”与现代戏问题 49
第四章 “文革”时期的戏剧(1966—1976) 51
第一节 浩劫 51
第二节 十年“文革”戏剧的演变 61
第三节 “大批判”及戏剧理论 86
第四节 戏剧创作 120
第二编 舞台艺术 171
第一章 导演艺术 171
第一节 概述 171
第二节 焦菊隐导演学派 172
第三节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导演风格 188
第四节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风格 197
第二章 表演艺术 207
第一节 概述 207
第二节 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209
第三节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 211
第四节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表演风格:金山等人的表演艺术 227
第五节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风格 229
第六节 其他著名表演艺术家 231
第三章 舞台美术 235
第一节 概述 235
第二节 现实主义和多种方法并存 237
第三节 外国与民族传统兼收 242
第三编 戏剧文学 249
第一章 概述 2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确立 250
第二节 戏剧的题材和人物形象 260
第三节 戏剧的形式、风格及其他 268
第二章 老舍的剧作 273
第一节 创作概述 273
第二节 《龙须沟》 278
第三节 《茶馆》 280
第四节 剧作的特色 282
第三章 田汉的剧作 291
第一节 创作概述 291
第二节 《关汉卿》 292
第三节 《文成公主》与《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299
第四节 剧作的特色 302
第四章 曹禺的剧作 307
第一节 创作概述 307
第二节 《明朗的天》 308
第三节 《胆剑篇》 312
第四节 剧作的特色 317
第五章 郭沫若的剧作 320
第一节 创作概述 320
第二节 《蔡文姬》 321
第三节 《武则天》 325
第四节 历史剧的特色 327
第六章 熊佛西、夏衍、陈白尘的剧作 332
第一节 熊佛西的《上海滩的春天》 332
第二节 夏衍的《考验》 333
第三节 陈白尘的《纸老虎现形记》 336
第七章 陈其通、傅铎、胡可的剧作 339
第一节 陈其通的《万水千山》 340
第二节 胡可的剧作 343
第三节 傅铎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347
第八章 岳野、海默、杨履方的第四种剧本 349
第一节 “第四种剧本”概述 349
第二节 岳野的《同甘共苦》 352
第三节 海默的《洞箫横吹》 354
第四节 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 355
第九章 刘川、顾宝璋、所云平、白刃、赵寰、沈西蒙等的军旅剧作 357
第一节 刘川的《第二个春天》 357
第二节 顾宝璋、所云平的《东进序曲》 359
第三节 白刃的《兵临城下》 361
第四节 赵寰的《南海长城》 362
第五节 沈西蒙等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 362
第十章 安波、王炼、邵力等农村题材的剧作 366
第一节 创作概述 366
第二节 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 368
第三节 王炼的《枯木逢春》 370
第四节 邵力的《李双双》 371
第十一章 杜印、丛深、胡万春、陈耘等工业和城市题材的剧作 373
第一节 创作概述 373
第二节 杜印的《在新事物的面前》 375
第三节 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 377
第四节 胡万春的《激流勇进》 380
第五节 陈耘的《年轻的一代》 382
第十二章 任德耀、刘厚明的儿童剧作 385
第一节 创作概述 385
第二节 任德耀的剧作 388
第三节 刘厚明及其他作家的剧作 392
第十三章 包尔汉、汪钺、武玉笑、超克图纳仁等人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剧作 394
第一节 创作概述 394
第二节 包尔汉、汪钺、武玉笑的剧作 396
第三节 超克图纳仁、王颖、乌·白辛的剧作 397
第四编 戏剧的理论与批评 403
第一章 社会主义戏剧理论的性质和特点 403
第一节 “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问题 40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戏剧的题材问题 410
第三节 批评公式化和概念化 41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415
第五节 戏剧的本体和特性 419
第二章 演剧理论 425
第一节 导演理论 425
第二节 表演理论 432
第三节 舞美理论 439
第四节 观众理论 442
第三章 悲剧和喜剧及正剧理论 446
第一节 悲剧理论 446
第二节 喜剧理论 449
第三节 正剧理论 454
第四章 戏剧批评 457
第一节 意识形态和社会学批评 458
第二节 简单、粗暴的批评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