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划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
第一节 计划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
计划经济与计划管理 1
计划经济产生的条件 3
计划经济的一般特征 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计划经济 12
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5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特点 17
第三节 计划经济的科学性及其优越性 19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9
计划和规律的关系 20
计划工作与主要经济规律 22
按客观经济规律体系办事 25
第四节 计划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27
计划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7
计划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31
学习计划经济学的意义 33
第二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过程 35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35
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客观依据 35
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 41
第二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45
发展战略是计划的依据 45
战略目标、重点、步骤和措施 48
制定发展战略的科学程序 51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组成部分和方法体系 52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 52
国民经济计划的指标体系 57
国民经济计划方法体系 61
第四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66
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66
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72
国民经济计划的组织管理 77
国民经济计划的监督检查 78
第三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计划 80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80
科学技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80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特点及其体系 84
正确处理科学技术发展的几个关系 88
第二节 人口计划 92
人口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92
人口计划的比例关系 95
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 102
第三节 教育事业计划 106
教育事业计划的作用和特点 106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比例 109
教育事业计划的内容和综合平衡 113
第四节 生活消费计划 117
生活消费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117
正确确定消费总水平 120
消费构成变动的一般趋势 124
生活消费计划的主要指标 127
第四章 社会产品生产计划 129
第一节 社会产品生产计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地位 129
物质生产和社会产品 129
社会产品生产计划在计划体系中的地位 131
社会产品生产计划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133
第二节 社会产品的发展速度 134
确定社会产品发展速度的意义 134
确定社会生产发展速度的基本要求 135
影响社会产品发展速度的因素 139
第三节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及其平衡关系 146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意义 146
两大部类比例及其平衡关系 148
影响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因素 153
第四节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156
两大部类的划分与农、轻、重的划分 156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的意义 157
农、轻、重比例关系变动的一般趋势 158
正确安排农、轻、重比例关系的原则 162
第五节 工农业和运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167
工农业和运输业的比例关系的意义 167
安排工农业和运输业的比例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169
影响工农业和运输业的比例关系的因素 171
运量和运输能力的平衡 177
第五章 国民收入计划 181
第一节 国民收入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181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运动过程 181
国民收入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182
第二节 国民收入生产计划 184
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185
测算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方法 187
国民收入生产的部门结构 188
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品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 191
第三节 国民收入分配计划 195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计划 195
国民收入再分配计划 198
第四节 国民收入使用计划 201
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重要意义 202
安排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 203
影响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因素 206
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方法 209
第六章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18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218
固定资产及其再生产 218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221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综合平衡 225
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构成 225
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 227
固定资产投资资源量 23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综合平衡 236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分配计划 241
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 241
物质生产内部的投资比例 242
地区间的投资比例 245
按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方式分配投资比例 246
按建设项自的规模分配投资比例 247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计划 248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及其计算基础 248
考核投资效果的主要指标 250
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 252
第七章 劳动力和劳动报酬计划 255
第一节 劳动力计划 255
劳动力计划的地位 255
劳动力资源与需要的核算 257
社会劳动力分配比例 262
职工人数计划 265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计划 270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270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272
编制劳动生产率计划的方法 276
第三节 劳动报酬计划 278
劳动报酬计划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278
工资总额计划 281
平均工资计划 286
职工内部的工资关系 291
第八章 商品流通计划 294
第一节 商品流通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294
流通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 294
社会主义流通中的商品分类 298
两种流通的主要区别 300
商品流通计划及其任务 302
第二节 生产资料供求平衡 305
正确确定国民经济对物资的需求 306
正确确定国民经济的物资资源 309
生产资料供求平衡 311
第三节 消费品供求平衡 318
正确确定消费品购买力 319
正确确定消费品可供量 322
消费品供求平衡 325
第九章 价格计划 33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的作用和价格体系 333
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34
国民经济价格体系 337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339
第二节 计划价格形成的基础和价格的确定 340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 340
合理确定价格中的盈利 346
影响价格形成的其它因素 351
价格水平的确定 352
理论价格的测算 353
第三节 价格总水平计划 356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356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360
严格控制零售价格指数 362
第四节 商品比价计划 364
工农业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 364
农产品内部收购价格比例关系 368
工业品内部出厂价格比例关系 369
第十章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 372
第一节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372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372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范围和任务 375
第二节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内容 377
国家预算 377
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382
信贷收支计划 384
综合财政信贷收支计划 385
第三节 财政、信贷、外汇的平衡 389
财政和信贷的平衡 389
信贷和现金的平衡 392
财政和现金的平衡 393
外汇收支和国内资金的平衡 395
第四节 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的综合平衡 396
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价值运动和实物运动 397
财政、信贷和物资之间的总额平衡 398
财政、信贷和物资之间的构成平衡 399
财政、信贷和物资之间的地区平衡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