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览 1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1
一 地理位置 1
二 行政区划 1
三 地形特点 17
四 山脉、河流与湖泊 18
五 土壤和气候 19
六 人口概况 22
七 民族概况 24
八 国旗、国徽、国歌 25
九 语言、文字、姓名 26
第二节 宗教、民俗与节日 29
一 宗教 29
二 民俗 40
三 节日 51
第三节 特色资源 56
一 名胜古迹 56
二 著名城市 62
第二章 历史 65
第一节 原始社会 65
第二节 上古简史 67
一 孟人国家及其他小国时期 67
二 堕罗钵底国时期 68
第三节 中古简史 69
一 素可泰王国时期 69
二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 72
第四节 近代简史 80
一 曼谷王朝初期(1782~1851) 80
二 曼谷王朝改革时期(1851~1910) 84
第五节 现代简史 90
第六节 当代简史 95
第七节 著名历史人物 107
一 兰甘亨大帝 107
二 朱拉隆功大帝 108
第三章 政治 111
第一节 政治制度 111
一 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11
二 宪法 115
第二节 国会 119
一 国会的构成与职责 119
二 国会选举 119
第三节 王室 120
一 王室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20
二 王室的主要成员 121
三 王室爵位、枢密院、摄政及王位继承 128
四 王室的礼仪 129
第四节 政府机构 130
第五节 司法机构 133
一 司法制度的沿革 133
二 司法体制与司法程序 136
第六节 主要政党和社会团体 137
第七节 著名政治人物 141
一 他信·西那瓦 141
二 巴育·占奥差 142
三 阿披实·维乍集瓦 143
第四章 经济 145
第一节 概述 145
第二节 农业 161
一 种植业 161
二 渔业 167
三 畜牧业 169
四 林业 171
第三节 工业 173
一 制造业 173
二 采矿业 182
三 能源工业 183
四 建筑业 187
第四节 商业与旅游业 187
一 商业 187
二 旅游业 189
第五节 交通与通信 190
一 交通运输 190
二 信息通信 195
第六节 财政与金融 198
一 政府财政 198
二 外债 200
三 汇率 201
四 国际储备 202
五 金融 203
第七节 对外经济关系 208
一 对外贸易 208
二 外国投资 210
第五章 军事 215
第一节 概述 215
一 军事简史 215
二 国防体制 217
三 国防政策 218
四 国防开支 219
五 军衔 220
第二节 军种与兵种 221
一 陆军 221
二 海军 223
三 空军 227
四 准军事部队 228
第三节 军事训练和兵役制度 229
一 军事训练 229
二 兵役制度 231
第四节 对外军事交往 232
一 概况 232
二 “金色眼镜蛇”联合军事演习 234
第六章 社会 237
第一节 国民生活 237
一 就业 237
二 收入 239
三 消费 239
四 物价水平 241
五 社会保障与福利 241
第二节 社会管理 244
一 社会结构 244
二 社会治安 250
三 非政府组织 252
第三节 医疗卫生 252
一 发展概述 252
二 民众健康状况 254
三 医疗保健制度 257
第七章 文化 261
第一节 教育 261
一 教育简史 261
二 管理机构与经费 265
三 教育制度 266
四 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 274
第二节 科学技术 276
一 科技发展概况 276
二 科研管理体制和科技政策 278
三 主要科研中心和国家科技博物馆 284
四 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85
第三节 文学艺术 285
一 文学 285
二 戏剧 289
三 电影 291
四 音乐 295
五 舞蹈 295
六 绘画 296
七 雕塑 296
第四节 体育 297
一 传统体育项目 297
二 现代体育运动 299
三 体育设施与国际交流 300
第五节 新闻出版 302
一 报纸与通讯社 302
二 广播、电视、期刊 304
第八章 外交 307
第一节 外交政策的演变和特点 307
一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外交政策 307
二 曼谷王朝时期的外交政策 309
三 一战与二战期间的外交政策 311
四 二战后的外交政策 313
第二节 与美国的关系 317
一 二战以前的泰美关系 317
二 二战时期的泰美关系 318
三 二战后的泰美关系 320
第三节 与中国的关系 323
一 古代泰中关系 323
二 近代泰中关系 326
三 当代泰中关系 327
第四节 与日本的关系 332
一 古代泰日关系 332
二 二战时期的泰日关系 335
三 二战后的泰日关系 338
第五节 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343
一 与东南亚海岛诸国的关系 343
二 与东南亚半岛诸国的关系 353
大事纪年 363
参考文献 369
索引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