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导言 1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 3
前言 3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1721年) 7
中国人哲学之古老与闻名 7
孔子不是中国哲学创立者 7
中国哲学的创立者们 8
中国人的国家亦曾衰落 8
孔子重建中国人衰落的国家 9
中国人的古代基本学说 9
孔子从何处吸收并创造了自己的学说 9
孔子之威望 10
孔子学说之命运 10
作者的计划 10
敬请注意和关心 11
中国人智慧的试金石 11
对反驳的回应 12
中国人哲学之第一原则 12
诸懿行之区别与诸德性种类之区别 13
中国人具有第一种程度的德性 13
中国人如何促进德性之践行 13
对反驳的回应 14
为何中国人考虑得更多的是追求德性、而非避免恶 14
何谓自然之力? 14
道德实践之诸原则 15
是否必须对德性设定限制 16
道德实践之重要原则 16
貌似有德性的行懿行之习惯来自何处 17
真德性来自何处 17
中国人形塑道德的双制学校 17
大学之必要性与原因 18
两种学校各自的建制 18
中国人的诸建制值得赞颂 19
中国人的诸实践原则 20
诸实践原则的原因 20
中国人的证明方式 21
中国人诸原则之确定性 21
作者在此项领域中的研究 22
为什么作者对中国学说的看法不同于翻译者 22
完善意志的方式 23
养习德性时所行责任之顺序 24
中国人努力改善他人 24
中国人的最终目标 25
中国人的至善 26
中国人的动机 26
产生动机的独特方式 26
中国人是否具有德性 27
养习德性时礼的作用 28
结论 29
向新任副校长致辞 31
副校长授予仪式 31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注释(1726年) 34
中国人哲学之古老与闻名 34
注释(1)—(5) 34
孔子不是中国哲学创立者 39
注释(6) 39
中国哲学的创立者们 40
注释(7)—(12) 40
中国人的国家亦曾衰落 44
注释(13) 44
孔子重建中国人衰落的国家 45
注释(14)—(18) 46
中国人的古代基本学说 48
孔子从何处吸收并创造了自己的学说 48
注释(19)—(25) 48
孔子之威望 52
注释(26)—(31) 52
孔子学说之命运 57
注释(32)—(33) 57
作者的计划 58
注释(34) 58
敬请注意和关心 59
注释(35) 60
中国人智慧的试金石 60
注释(36)—(40) 60
对反驳的回应 63
注释(41)—(50) 63
中国人哲学之第一原则 66
诸懿行之区别与诸德性种类之区别 66
注释(51)—(53) 66
中国人具有第一种程度的德性 69
注释(54)—(57) 69
中国人如何促进德性之践行 74
注释(58)—(60) 74
对反驳的回应 76
注释(61)—(64) 76
为何中国人考虑得更多的是追求德性、而非避免恶 77
注释(65)—(67) 78
何谓自然之力? 80
注释(68)—(73) 80
道德实践之诸原则 82
注释(74)—(78) 82
是否必须对德性设定限制 87
注释(79)—(85) 87
道德实践之重要原则 93
注释(86)—(89) 93
貌似有德性的行懿行之习惯来自何处 95
注释(90) 95
真德性来自何处 95
注释(91) 96
中国人形塑道德的双制学校 98
注释(92)—(95) 98
大学之必要性与原因 99
注释(96)—(102) 99
两种学校各自的建制 101
注释(103)—(107) 101
中国人的诸建制值得赞颂 104
注释(108)—(115) 105
中国人的诸实践原则 106
注释(116)—(118) 107
诸实践原则的原因 107
注释(119)—(122) 108
中国人的证明方式 108
注释(123)—(125) 109
中国人诸原则之确定性 109
注释(126)—(127) 110
作者在此项领域中的研究 110
注释(128)—(136) 110
为什么作者对中国学说的看法不同于翻译者 112
注释(137)—(145) 113
完善意志的方式 116
注释(146)—(150) 117
养习德性时所行责任之顺序 118
注释(151)—(152) 118
中国人努力改善他人 119
注释(153)—(156) 119
中国人的最终目标 121
注释(157)—(169) 121
中国人的至善 124
注释(170)—(173) 124
中国人的动机 125
注释(174)—(176) 125
产生动机的独特方式 126
注释(177) 126
中国人是否具有德性 126
注释(178)—(191) 127
养习德性时礼的作用 131
注释(192)—(205) 132
结论 134
注释(206)—(214) 136
向新任副校长致辞 139
注释(215)—(216) 140
副校长授予仪式 140
A本注释 142
外国人名索引 165
重要概念索引 166
中国经典引用、书名、概念及人名索引 170
附录1 沃尔夫生平年表 172
附录2 沃尔夫作品年表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