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福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3687440
  • 页数:2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提出,惩罚性赔偿制度虽然不符合传统的民刑分离和公私法划分法学理论要求,但是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维护和提升社会公德、促进民主政治制度和法治现代化方面,具有传统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价值,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建立该项制度。同时本文提出,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构,应当超越英美法将其作为私法责任制度的局限,将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一种融合公私法责任特点的新型法律责任制度——经济法责任制度进行建构,并就惩罚性赔偿制度建构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一章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考察  1

第一节 繁荣的古代惩罚性赔偿制度  1

一、惩罚性赔偿在古代法中的普遍性  1

二、惩罚性赔偿在古代法中繁荣的原因分析  4

第二节 惩罚性赔偿在近现代法中的不同命运  9

一、惩罚性赔偿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消失及其原因分析  9

二、惩罚性赔偿在英美法中的延续与发展  15

第三节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未来发展  28

一、惩罚性赔偿在英美法系国家继续发展  29

二、惩罚性赔偿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有逐步接受的趋势  34

第二章 惩罚性赔偿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37

第一节 惩罚性赔偿的含义与特点  37

一、惩罚性赔偿的含义  37

二、惩罚性赔偿的特点  41

第二节 惩罚性赔偿与其他损害赔偿的关系  48

一、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的关系  48

二、惩罚性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  52

第三节 惩罚性赔偿与罚金、罚款之关系  54

一、惩罚性赔偿与罚款、罚金之一般关系  54

二、惩罚性赔偿与刑事、行政责任的竞合关系  57

第四节 惩罚性赔偿的目的与功能  60

一、惩罚性赔偿的目的  61

二、惩罚性赔偿的功能  68

第五节 惩罚性赔偿的性质  89

一、英美法系国家——民事性质  89

二、大陆法系国家——刑事性质  93

三、本书的观点——经济法性质  98

第三章 惩罚性赔偿主要制度构成分析  107

第一节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107

一、英国法的适用范围  107

二、美国法的适用范围  109

第二节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  115

一、英国法上的适用条件  115

二、美国法上的适用条件  117

第三节 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  121

一、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式  121

二、一般原则与考虑因素  122

三、与数额确定有关的主要争议问题  125

第四章 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建构基本问题研究  135

第一节 我国惩罚性赔偿立法现状  135

一、我国惩罚性赔偿立法现状  135

二、我国惩罚性赔偿立法评析  139

第二节 惩罚性赔偿的社会价值  143

一、经济价值——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143

二、道德价值——维护和促进社会道德  148

三、政治价值——促进民主政治制度  150

四、法治价值——促进法治现代化  154

第三节 惩罚性赔偿制度建构的理论障碍  157

一、公私法二元划分的理论障碍  157

二、法律实现中的国家主义障碍  160

三、私人不当获利的观念障碍  162

第四节 惩罚性赔偿建构思路选择  165

一、私法责任的建构思路  165

二、公法责任的建构思路  169

三、经济法责任的建构思路  171

第五节 我国惩罚性赔偿立法模式选择  179

一、分散立法模式  179

二、单一立法模式  180

三、统一立法与分别立法相结合模式  181

第五章 我国惩罚性赔偿主要制度设计  184

第一节 惩罚性赔偿适用范围  184

一、现行法律的规定  184

二、理论界的主张  185

三、本文的观点  187

第二节 惩罚性赔偿适用条件  203

一、适用的一般条件  203

二、损害后果——重要考虑因素而非必要条件  208

第三节 惩罚性赔偿责任主体  213

一、无行为能力人的责任问题  213

二、雇主或被代理人责任问题  214

三、公司责任问题  216

四、公共机构责任问题  221

第四节 惩罚性赔偿的起诉主体  225

一、直接受害人  225

二、受害人之外的其他人  226

三、不同起诉主体相互之间关系  231

第五节 惩罚性赔偿金额计算  234

一、计算模式选择  234

二、计算原则和参考因素  238

第六节 惩罚性赔偿金的归属  241

一、惩罚性赔偿金原则归提起诉讼的原告  241

二、特定情形下原告与社会共享  243

主要参考文献  245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