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 3
琢磨广州 3
让我们回到生活现场 9
城市的灵魂 12
文化的一砖一瓦 15
城市的地气 17
一个人的广州 19
期待电视好节目 21
新广州人 23
后亚运时代的广州 25
大学新生典礼也是进城仪式 28
广州人的从前时代 31
2012:我们依然关注城市 33
少年的深度 36
心乱如麻:城市的焦虑与惶惑 39
清明上河图:城市的繁华和自信 42
穗港深:三座城的互动与交情 47
黄埔军校:广州城的骄傲 50
城市精神的虚和实 54
导游是一个城市的手指 59
城市文化的积累与设计 61
广州公民的崛起 66
文学的地域特色也是文化竞争力 73
文雅,何时成为城市的风气? 77
地域文学的“本土性” 80
在广州看“少年派” 83
2013,新年的广州 89
广州城可有自己的青春文化? 93
“下南洋”,应该成为广州自己的品牌故事 95
广州的商人 100
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 103
城里花地湾,城外逢简村 107
羊城,幸好还有古琴大师的造访 111
广州空城过大年 115
第二辑 我的乡愁犹如一张拼图 123
风味小吃:也是城市的招牌 123
似曾相识的濑粉与童年记忆 127
从广州濑粉到南方米粉家族 130
粤语:一路向西 133
广州士多店与上海亭子间 138
民俗节庆的魂在哪里? 141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145
俯拾日本传统文化符号 149
寻根与记忆:从诺奖新主莫迪亚诺谈起 156
梅关古道:一来一往到广州 159
贴近大地的“草根写作” 164
湛江有个“广州湾” 169
潮汕文化的内里乾坤 172
复活抗战记忆:并不仅仅为了怀念 176
我的乡愁犹如一张拼图 180
北戴河:地域文化之启示 185
广州人的深山雅居 190
清远:一条北江,一座瑶寨 198
兴化之本土热爱·荇叶菱丝满稻田 204
谁是当代英雄? 209
那是今晚广州的中秋月吗? 213
城隍庙:一个本土文化符号 216
黑暗时代的童年天堂 219
寻找都市宁静 223
重拾浪漫 225
第三辑 南方写作与本土言说 231
地域文化:纳入大学人文教育的可能性 231
广东文化的自信与文学的“本土言说” 241
南方写作与本土言说 252
广州文学特色 256
本土文化:广东艺术家不竭的灵感 261
1990年后:广东女性文学写作 269
广东:这块神奇的土地到底给作家提供了什么? 274
“非艺术”:基层写作的语言误区 278
本土创作不是零碎的感伤乡愁 282
基层写作应在“双重流浪”中寻找诗意 286
零距离:基层写作者的最大强项 289
第四辑 本土作家的优势与魅力 295
《正阳门下》:本土电视剧的启示 295
张欣的底牌 298
我们如何进入城市? 302
广州讲坛的四位名家 311
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光彩 315
本土散文家的优势与魅力 318
大山里的一棵树 324
岭南文化的本土诉说 327
亚运时代:新广州的诞生 331
品味生死:一种决绝的认真 336
羊城“慢计划”:珠江长洲岛 339
风流云散 薪尽火传 343
缘尽缘生舞翩跹 347
广东本土叙述中的抗战烽火 351
后记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