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的意义 5
1.2.1 现实意义 5
1.2.2 理论意义 6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7
1.3.1 农业多功能开发的研究 7
1.3.2 闲置农地开发的研究 7
1.4 研究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9
1.4.1 多功能农业 9
1.4.2 休闲农业 11
1.4.3 闲置农地的界定 13
1.4.4 研究范本的界定 14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 15
1.5.1 研究内容 15
1.5.2 研究目标 15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可能的创新点 16
1.5.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16
2 相关理论的评述 18
2.1 多功能农业理论 18
2.1.1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兴起 18
2.1.2 多功能农业构成要素 20
2.1.3 多功能农业的主要内容 20
2.1.4 多功能农业的特点 21
2.2 农地发展权理论 24
2.2.1 农地发展权的内涵 24
2.2.2 农地发展权的归属 25
2.2.3 农地发展权价格及其确定方法 25
2.2.4 农地发展权的保护研究 26
2.2.5 农地发展政策研究 26
2.3 土地价值评价理论 36
2.3.1 土地价值评价的内涵 36
2.3.2 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 37
2.3.3 土地估价基本方法 37
2.4 地租理论 40
2.4.1 地租的概念 40
2.4.2 地租产生的原因 41
2.4.3 马克思地租理论 42
2.4.4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地租理论 43
2.5 土地流转理论 45
2.5.1 土地制度变迁理论 45
2.5.2 土地产权理论 47
2.5.3 土地流转制度的相关理论 48
2.6 资源经济学理论 50
2.6.1 理论渊源 50
2.6.2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50
2.6.3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52
3 闽侯县农地闲置现状与形成机理分析 56
3.1 闽侯县农村土地流转概况 56
3.2 闽侯县农地闲置的变迁历程 56
3.2.1 第一个闲置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57
3.2.2 第二个闲置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 57
3.2.3 第三个闲置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 57
3.2.4 第四个闲置期:2006年至今 57
3.3 闽侯县闲置农地的分布及其特征 58
3.3.1 闽侯县闲置农地的分布 58
3.3.2 闽侯县闲置农地分布的特征 59
3.4 闽侯县农地闲置的驱动要素回归分析 60
3.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60
3.4.2 模型回归的结果及其分析 62
3.5 结论 63
4 闽侯县农地闲置的多功能价值流失分析 66
4.1 农地闲置的危害 66
4.2 自然质量价值流失 67
4.2.1 农地的复垦成本增加 67
4.2.2 农地的灌溉能力下降 68
4.2.3 农地的土壤肥力降低 69
4.3 经济价值的流失 70
4.3.1 农民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 70
4.3.2 理论的地租价值流失严重 70
4.4 社会价值的流失 72
4.4.1 养老保障价值的流失 72
4.4.2 就业保障价值的缺失 73
4.4.3 社会稳定价值无法体现 73
4.4.4 粮食安全价值的减弱 73
4.5 文化价值的流失 74
4.5.1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遗弃 74
4.5.2 传统农村生活方式被放弃 75
4.5.3 传统农村风光被遗忘 75
5 闽侯县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76
5.1 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适宜性评价原理 76
5.1.1 闲置农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76
5.1.2 闲置农地适宜性评价分类 77
5.1.3 主要的研究方法 77
5.1.4 闲置农地适宜性评价步骤 81
5.2 闽侯县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地理区位适宜性评价 82
5.2.1 模型构建方法 82
5.2.2 选址指标体系的构建 82
5.2.3 闲置农地开发的选址指标体系量化评分标准 85
5.2.4 指标权重确定 86
5.2.5 评价结果分析 87
5.2.6 选址评价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88
5.2.7 讨论 89
5.3 闽侯县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可行评价 89
5.3.1 农业开发阶段的社会发展可行性分析 90
5.3.2 周边基本经济与人口概况分析 90
5.3.3 周边居民出游比例提升 91
5.3.4 区域消费者对闽侯县的偏爱 91
5.3.5 消费者重游闽侯比例高 92
5.4 农业技术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93
5.4.1 农业技术可行性分析 93
5.4.2 农地管理法律可行性分析 93
5.5 闽侯县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的限制因素 94
5.5.1 数量的有限 94
5.5.2 质量的差异 95
5.5.3 用途的多宜性差异 96
5.6 综合结论 96
6 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效益的实证研究 98
6.1 研究案例选择 98
6.2 研究的设计与数据获取 99
6.2.1 研究方法 99
6.2.2 数据获取 100
6.3 结果分析 101
6.3.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101
6.3.2 游客的费用结构 102
6.4 游客的支付意愿 103
6.5 游客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104
6.6 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的效益估算 105
6.7 结论与讨论 105
6.7.1 结论 105
6.7.2 讨论 106
7 国外闲置农地开发模式的启示 107
7.1 日本模式 107
7.1.1 农地的闲置状况 107
7.1.2 主要做法 108
7.1.3 启示 109
7.2 美国棕色地块开发模式 110
7.2.1 棕色地块的概况 110
7.2.2 主要做法 111
7.2.3 启示 112
7.3 加拿大魁北克省闲置地开发模式 113
7.3.1 农地闲置的状况 113
7.3.2 主要做法 113
7.3.3 启示 114
7.4 俄罗斯土地私有化及其闲置的危害警示 114
7.4.1 农地闲置的状况 114
7.4.2 农地私有化改革导致农地闲置 115
7.4.3 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116
8 国内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的主要模式分析 117
8.1 家庭农场主导模式 117
8.1.1 家庭农场经营的界定 117
8.1.2 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下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119
8.1.3 家庭农场模式对闲置农地开发的优势分析 121
8.1.4 家庭农场模式在闲置农地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122
8.2 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123
8.2.1 土地股份合作的概念 123
8.2.2 土地股份合作制度的发展现状 124
8.2.3 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对闲置农地开发的优势分析 127
8.2.4 土地股份合作制度在闲置农地开发中的风险分析 128
8.2.5 土地股份合作制度的困境和政策缘由 130
8.2.6 土地股份合作制度的未来 131
8.3 龙头企业运作模式 132
8.3.1 龙头企业运作的特点 132
8.3.2 龙头企业流转闲置农地的主要方式 132
8.3.3 龙头企业模式在流转闲置农地方面的优势 133
8.3.4 龙头企业模式在闲置农地流转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134
8.4 农村土地信托模式 135
8.4.1 农村土地信托的概念与操作原理 135
8.4.2 农村土地信托运作的基本流程与管理模式 136
8.4.3 国外农村土地信托模式 138
8.4.4 国内农村土地信托模式的探索 139
8.4.5 推行土地信托制度前景 148
8.4.6 当前的农村土地信托制度需明确的问题 149
8.5 闽侯县可参考模式 150
9 闲置农地多功能农业开发的支持体系构建 152
9.1 市场支持体系构建 152
9.1.1 调整市场主体结构,合理引导资本流入 152
9.1.2 完善市场制度,降低闲置农地交易成本 153
9.1.3 健全法律制度,优化市场主体行为 153
9.1.4 优化土地开发服务体系,创造利于经营的氛围 154
9.2 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154
9.2.1 制定合理的农村发展规划,严格控制农地闲置现象 154
9.2.2 出台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完善闲置农地处理法律制度 155
9.2.3 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对闲置农地的规模化开发 155
9.2.4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保障耕地的耕作率不下降 156
9.2.5 构建农地保护生态补偿标准,重视农地非市场价值 156
9.3 技术支持体系构建 156
9.3.1 强化生态综合整治,防治农地闲置造成的生态恶化 157
9.3.2 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升闲置农用地的使用效率 157
9.3.3 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监测 157
10 结论与展望 158
参考文献 159
附件1 农地闲置状况调查问卷 167
附件2 农地多功能价值认知调查 169
附件3 休闲农场消费行为调查 171
附件4 闽侯县休闲农场发展情况调查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