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问题探讨前的基本约定 1
一、概念运用和表达的基本约定 1
二、浩瀚的减负研究及其瓶颈 4
三、衡量“不当”与否的具体标准 8
四、过负与“病症” 14
五、本章小结 17
参考文献 18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分析 19
一、现有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19
二、“过负”概念的复杂性及分析 27
三、界定前的病理学思考 33
四、“过负”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35
五、本章小结 43
参考文献 44
第三章 减负的前提对象及分析 46
一、五个类似概念及分析 46
二、“负担”的含义组合 60
三、“学业负担”概念的分析 63
四、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67
第四章 减负的目的 68
一、有关减负目的的已有观点 68
二、减负的目的论思考 69
三、减负的三个直接目的 71
四、本章小结 73
参考文献 74
第五章 漫长而沉重的历史回顾 75
一、民国时期的过负简况 75
二、改革开放前的过负及其减负 77
三、“改革开放”后的过负及其减负 81
四、本章小结 85
参考文献 87
第六章 过重课业负担的表现及其特征 89
一、过负的几类表现 89
二、机制失灵及五大特征 102
三、本章小结 108
参考文献 109
第七章 国外情况的介绍及分析 112
一、苏联的过负及减负问题 112
二、当前俄罗斯的过负情况简介 119
三、日本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 122
四、美国中小学课业负担情况 125
五、本章小结 136
参考文献 137
第八章 减负政策文本的梳理及分析 140
一、第一时期有关减负的政策文本 140
二、第三时期与减负相关的政策文本 146
三、本章小结 149
参考文献 151
第九章 过重课业负担归因的框架及分析 152
一、对“特指性”的解读 152
二、从几个基本事实看过负 159
三、对几大基本事实的分类 167
四、“减负”概念不清下的几种倾向 171
五、本章小结 174
参考文献 175
第十章 读书观、价值观演变及其影响 177
一、中国古人的读书观及价值观 177
二、1949—1979年间的读书观及价值观 180
三、改革开放后的读书观及价值观 183
四、本章小结 187
参考文献 189
第十一章 过重课业负担的背景及其格局分析 190
一、二元社会与过负 191
二、改革开放与过负 192
三、城市化与过负 193
四、人口知识化与过负 194
五、下岗潮与过负 196
六、经济发展的低价战略与过负 197
七、本章小结 199
参考文献 199
第十二章 教育自身的内因作用 201
一、高教大众化的实现及其诡异悖论 201
二、高校收费、高校的分化及其出路前景对比 203
三、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分化及其择校 211
四、升学心理链及竞争链的定型 215
五、本章小结 218
参考文献 219
第十三章 过重课业负担多元合力的驱动 222
一、过负的内源及其假问题 222
二、外源主体及其问题 225
三、最高层决策的惯性及其局限性 238
四、本章小结 241
参考文献 243
第十四章 过重课业负担的制度源头及其作用 245
一、教师绩效工资制及其增负效应 245
二、左右家长、孩子行为的制度及其增负效应 247
三、影响学校行为的制度及其增负效应 254
四、新课改的悖论作用 257
五、本章小结 261
参考文献 262
第十五章 出口拥堵及臃肿 264
一、普高快速膨胀带来的出口拥堵 264
二、高中课程及其课业的臃肿 267
三、高中学习时间异常与高考难度异常 273
四、高中法定课程及课业本身的臃肿 277
五、本章小结 279
参考文献 280
第十六章 减负的政策建议 283
一、以往减负的政策建议及其局限 283
二、宏观层面的建议 284
三、中观层面的建议 287
四、微观层面的建议 291
五、认识层面的建议 293
六、本章小结 296
参考文献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