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二、实验室规则 1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2
第一章 基本型实验 3
第一节 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3
一、光学显微镜油镜镜头的使用 3
二、细菌基本形态及特殊结构的观察 4
三、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 4
四、革兰染色 6
五、细菌特殊结构染色 8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9
一、常用培养基制备 9
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生长状态的观察 10
三、平板菌落计数 13
第三节 消毒灭菌技术 14
一、热力灭菌 14
二、过滤除菌 17
三、紫外线杀菌 18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 18
第四节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19
一、纸片扩散法 19
二、稀释法 21
第五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3
一、细菌变异现象的观察 23
二、细菌耐药质粒的提取与转化 25
三、R因子传递试验 27
第六节 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测 27
一、单糖发酵试验 27
二、IMViC试验 28
三、H2S试验 30
四、尿素酶试验 30
五、内毒素的检测 31
第二章 经典型实验 33
第一节 化脓性球菌检测 33
一、常见化脓性球菌的形态观察 33
二、常见化脓性球菌的培养特征 34
三、血浆凝固酶试验 34
四、触酶试验 35
五、耐热核酸酶试验 36
六、ASO试验(ASO) 36
七、胆汁溶菌试验 37
八、氧化酶试验 38
第二节 肠道杆菌检测 39
一、肠道杆菌的形态观察 39
二、肠道杆菌的培养特征 39
三、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 40
四、肥达(Widal)试验 41
第三节 厌氧性细菌检测 43
一、常见厌氧芽胞梭菌的形态观察 43
二、常见厌氧芽胞梭菌的培养特征 44
三、“汹涌发酵”试验 45
四、脂酶试验 46
五、产气荚膜梭菌动物试验 46
第四节 呼吸道感染细菌检测 47
一、常见呼吸道感染细菌形态观察 47
二、结核分枝杆菌和白喉棒状杆菌培养特征 48
三、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48
四、抗酸染色 49
五、结核菌素试验 49
六、流感嗜血杆菌卫星试验 50
第五节 其他微生物检测 51
一、其他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51
二、其他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52
三、炭疽芽胞杆菌串珠实验 52
四、放线菌属硫黄样颗粒检测 53
五、梅毒螺旋体RPR试验 54
六、解脲脲原体脲酶试验 55
七、外斐(weil-felix)反应 56
第六节 真菌学实验 57
一、真菌形态结构观察 57
二、真菌的培养特征 59
三、常见浅部感染真菌检测 60
四、常见深部感染真菌检测 60
第七节 病毒 62
一、病毒的鸡胚培养 62
二、病毒的组织培养 64
三、空(蚀)斑形成试验 66
四、流感病毒的血凝试验 66
五、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68
六、胶体金标记抗体一步法检测HBsAg 69
七、ELISA检测HIV抗体 70
第三章 综合型实验 73
一、脓汁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73
二、痰液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75
三、尿液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78
四、生殖道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80
五、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82
六、血液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84
七、脑脊液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86
八、组织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88
九、鲜奶中微生物的检测 91
第四章 创新型实验 94
一、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分析 94
二、幽门螺杆菌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95
三、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96
四、肺炎克雷伯菌CRP调控子对细菌毒力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97
五、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98
第五章 病例分析 100
病例一 100
病例二 100
病例三 100
病例四 101
病例五 101
病例六 101
病例七 102
病例八 102
病例九 103
附录 104
一、实验设计 104
二、实验室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105
三、菌种保存 106
四、常用试剂及培养基制备 110
五、国家临床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大纲(医学微生物学部分,2016年)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