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1
二、植物界的发生与发展 2
三、植物分类学及其发展简介 4
四、分类阶层(分类单位) 5
五、植物的命名 5
六、植物与环境 6
笫二篇 植物系统 9
第一章 藻类植物 9
第一节 藻类植物概述 9
一、藻类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9
二、藻类的原始性及分门的主要依据 9
第二节 藻类植物的分门 10
一、蓝藻门 10
二、裸藻门 14
三、绿藻门 16
四、轮藻门 26
五、金藻门 27
六、红藻门 33
七、褐藻门 37
第三节 藻类植物小结 42
一、藻类植物的演化趋势 42
二、藻类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44
三、藻类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45
第二章 菌类植物 49
第一节 细菌门 49
一、细菌的一般特征 49
二、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分类 49
三、细菌的繁殖 51
四、细菌的营养 51
五、细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53
六、细菌的经济意义 53
七、细菌的起源和演化 54
第二节 粘菌门 54
第三节 真菌门 56
一、真菌的一般特征 56
二、真菌的主要类群 57
三、真菌的起源和演化 81
第三章 地衣植物 83
一、地衣的一般特征 83
二、地衣的分类 85
三、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 86
第四章 苔藓植物 87
一、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87
二、苔藓植物的分类及代表植物 88
三、苔藓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97
四、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 98
第五章 蕨类植物 100
一、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100
二、蕨类植物的分纲和代表植物 102
三、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118
四、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125
第六章 种子植物 127
第一节 种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127
第二节 裸子植物 128
一、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28
二、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129
三、裸子植物的分类及主要代表植物 132
(一)铁树纲(苏铁纲) 132
(二)银杏纲 134
(三)松柏纲 135
(四)红豆杉纲(紫杉纲) 141
(五)买麻藤纲(倪藤纲、盖子植物纲) 143
四、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45
第三节 被子植物 149
一、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149
二、被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意义 151
三、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51
笫三篇 被子植物分类 157
第一章 被子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157
一、被子植物分类的原则 157
二、被子植物分类检索表 158
三、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概述 159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分科概述 165
第一节 双子叶植物纲(木?纲) 165
一、木?科 165
二、樟科 167
三、睡莲科 170
四、毛莨科 171
五、金缕梅科 173
六、桑科 175
七、胡桃科 177
八、山毛榉科 178
九、石竹科 180
十、藜科 181
十一、蓼科 182
十二、山茶科 184
十三、锦葵科 184
十四、葫芦科 186
十五、杨柳科 187
十六、十字花科 189
十七、蔷薇科 191
十八、含羞草科 194
十九、苏木科(云实科) 197
二十、蝶形花科(豆科) 197
二十一、桃金娘科 199
二十二、大戟科 200
二十三、鼠李科 203
二十四、葡萄科 204
二十五、无患子科 205
二十六、芸香科 206
二十七、伞形花科 208
二十八、茄科 210
二十九、旋花科 211
三十、马鞭草科 212
三十一、唇形花科 214
三十二、木犀科 216
三十三、玄参科 217
三十四、茜草科 219
三十五、菊科 221
第二节 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 224
一、泽泻科 224
二、棕榈科(槟榔科) 225
三、天南星科 229
四、莎草科 231
五、禾本科 234
六、凤梨科 239
七、芭蕉科 140
八、姜科 242
九、百合科 243
十、?科 245
第四篇 植物生态与群落学 249
第一章 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249
第一节 生态学的概念 249
一、植物生态学的产生 249
二、植物生态学的发展 250
三、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250
第二节 生态条件及其综合作用 251
一、生态条件的概念 251
二、生态条件 251
三、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 262
第三节 植物的生态适应 263
一、生态适应性 263
二、植物的生态型 263
三、植物的生活型 264
第二章 植物群落 266
第一节 植物群落概述 266
一、植物群落的概念 266
二、植物群落的特征 266
第二节 植物群落与环境 273
一、植物群落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273
二、植物群落的内部关系 274
第三节 植物群落的形成、发育和演替 275
一、植物群落的形成 275
二、植物群落的发育 276
三、植物群落的演替 276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分类 277
一、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和意义 277
二、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简介 277
第三章 世界植被类型及中国植被分区 279
第一节 世界植被类型 279
第二节 中国植被的分区 283
第三节 植被研究的展望 289
实验指导 292
实验一 藻类植物(一)——蓝藻门、裸藻门、绿藻门、轮藻门 292
实验二 藻类植物(二)——金藻门、红藻门、褐藻门 296
实验三 菌类植物(一)——粘菌门、真菌门(1) 299
实验四 菌类植物(二)——真菌门(2)(附:地衣植物) 302
实验五 苔藓植物 306
实验六 蕨类植物 309
实验七 裸子植物 313
实验八 被子植物(一)——木兰科、樟科、睡莲科、毛莨科 317
实验九 被子植物(二)——金缕梅科、桑科、山毛榉科、胡桃科、石竹科、藜科、蓼科 320
实验十 被子植物(三)——山茶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 325
实验十一 被子植物(四)——蔷薇科、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 329
实验十二 被子植物(五)——桃金娘科、鼠李科、葡萄科、大戟科、芸香科、无患子科、伞形科 333
实验十三 被子植物(六)——茄科、旋花科、马鞭草科、唇形科、木犀科、玄参科、茜草科、菊科 338
实验十四 被子植物(七)——泽泻科,槟榔科、天南星科,莎草科、禾本科 344
实验十五 被子植物(八)——姜科、芭蕉科、凤梨科,百合科、兰科 348
附一 植物检索表及其编写与使用 351
附二 陆生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