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1
上世哲学 7
第一编 老孔以前的哲学 7
第一章 诗书小论 7
第二章 宗教及政治 10
第三章 伦理观 16
第四章 洪范论 18
第五章 周公旦 20
第六章 周易论 22
第一节 史的价值 22
第二节 周易的原理 25
第三节 周易的思想 28
第四节 结论 30
第二编 儒家 31
第一章 周末思想概论 31
第二章 孔子 34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4
第二节 孔子思想概说 40
第三节 仁的本体 43
第四节 政教观 47
第五节 结论 53
第三章 孔门诸子 54
第一节 概说 54
第二节 曾子 55
第三节 孝经 56
第四节 大学 58
第四章 子思 61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61
第二节 诚之道 62
第三节 伦理观 65
第四节 鬼神观 66
第五节 结论 66
第五章 孟子 67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67
第二节 伦理说 68
第三节 功利说 78
第四节 社会观 80
第五节 结论 82
第六章 荀子 83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83
第二节 天论 84
第三节 性恶说 85
第四节 修养论 88
第五节 心理说 90
第六节 论理说 93
第七节 政论 98
第八节 结论 99
第三编 道家 101
第一章 老子 101
第一节 老子学说的渊源 101
第二节 略传及著书 102
第三节 本体论 103
第四节 伦理说 107
第五节 政治观 110
第六节 结论 111
第二章 列子小论 112
第三章 杨朱 113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13
第二节 杨子学说的根据 114
第三节 宿命的人生观 114
第四节 快乐说 115
第五节 结论 117
第四章 庄子 117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17
第二节 本体论 119
第三节 辩证法 122
第四节 人生观 124
第五节 伦理观 126
第六节 处世论 128
第七节 生物进化说 129
第八节 结论 130
第四编 墨家 132
第一章 墨子 132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32
第二节 墨学的基础 135
第三节 论证法 137
第四节 兼爱说 138
第五节 非战论 141
第六节 经济政策论 143
第七节 结论 147
第二章 宋牼子 147
第一节 墨门的分裂 148
第二节 宋子说 148
第三章 尹文子 150
第四章 许行 陈相 152
第五章 别墨论 156
第一节 系统 156
第二节 辩的形式 158
第五编 名家 168
第一章 名家起源论 168
第二章 邓析子 171
第三章 惠施 172
第四章 公孙龙 176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76
第二节 学说 177
第五章 辩者二十一事 179
第六编 法家 183
第一章 法家概论 183
第二章 管子 184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84
第二节 政策论 185
第三章 申不害 186
第四章 商子 188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88
第二节 富国强兵策 188
第三节 内治 190
第五章 慎子 190
第六章 韩非子 193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193
第二节 学说的根据 194
第三节 法治论 195
第四节 法术论 197
第五节 参验与实用 197
第六节 结论 199
中世哲学 201
序论 201
第一编 汉代哲学 203
第一章 两汉思想概论 203
第一节 古书整理与训诂学 203
第二节 黄老学的流行 206
第三节 阴阳谶纬学 208
第四节 结论 211
第二章 淮南子 212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12
第二节 本体论 212
第三节 人生观 214
第四节 伦理观 214
第五节 结论 215
第三章 陆贾 216
第四章 贾谊 218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18
第二节 学说 219
第三节 政策 220
第四节 结论 221
第五章 董仲舒 221
第一节 畧传及著书 221
第二节 天人合一论 222
第三节 伦理说 222
第四节 性说 223
第五节 结论 225
第六章 司马迁父子 225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25
第二节 六家的要旨 226
第三节 天道是非论 228
第七章 刘向父子 229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30
第二节 性说 230
第三节 结论 231
第八章 扬雄 231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31
第二节 本体论 232
第三节 伦理说 234
第四节 结论 235
第九章 王充 235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35
第二节 宇宙论 236
第三节 性论 236
第四节 伦理说 237
第五节 运命论 238
第六节 结论 240
第十章 马融 郑玄 240
第十一章 王符 仲长统 242
第十二章 荀悦 243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43
第二节 性说 244
第十三章 徐干 245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45
第二节 德艺合一论 246
第二编 六朝哲学 248
第一章 总论 248
第二章 老庄思想 249
第三章 道教的发展 252
第四章 抱朴子 254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54
第二节 本体论 255
第三节 修养法 256
第四节 结论 257
第五章 佛教的兴隆 257
第六章 六朝儒教的状况 259
第七章 傅子 261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61
第二节 社会经济说 261
第八章 陶渊明 263
第九章 三教合一论 265
第十章 文中子 266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67
第二节 王道论 268
第三节 伦理观 269
第四节 结论 270
第三编 唐代哲学 272
第一章 总论 272
第一节 当时的宗教 272
第二节 儒学的统一 273
第二章 韩愈 274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74
第二节 原道论 275
第三节 排佛论 276
第四节 性论 277
第五节 结论 278
第三章 李翱 278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79
第二节 性说 279
第三节 结论 281
近世哲学 283
总论 283
第一编 北宋哲学 285
第一章 宋学概论 285
第一节 宋学勃兴的原因 285
第二节 宋学的特色 287
第二章 周濂溪 288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88
第二节 本体论 290
第三节 心性说 292
第四节 伦理观 294
第五节 结论 295
第三章 邵康节 295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295
第二节 宇宙论 296
第三节 经世论 298
第四节 人生观 300
第五节 结论 301
第四章 张横渠 301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01
第二节 本体论 302
第三节 鬼神观 305
第四节 伦理说 305
第五节 心性观 308
第六节 修养法 310
第七节 结论 311
第五章 程明道 312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12
第二节 本体论 313
第三节 性说 315
第四节 仁说 317
第五节 结论 318
第六章 程伊川 319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19
第二节 宇宙论 320
第三节 性论 322
第四节 知识论 324
第五节 伦理观 325
第六节 结论 327
第七章 程门诸子 328
第一节 谢上蔡 328
第二节 杨龟山 330
第三节 吕蓝田 332
第四节 胡五峰 334
第八章 王安石 336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37
第二节 性说 338
第二编 南宋哲学附元朝哲学 340
第一章 总论 340
第二章 李延平 341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42
第二节 学说 342
第三章 朱晦庵 344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44
第二节 本体论 348
第三节 心性说 352
第四节 伦理说 356
第五节 鬼神论 359
第六节 结论 361
第四章 朱门诸子 362
第一节 蔡西山 362
第二节 蔡九峰 363
第三节 陈北溪 366
第五章 朱子的交友 367
第一节 张南轩 367
第二节 吕东莱 369
第六章 陆象山 371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71
第二节 心即理说 373
第三节 修养论 376
第四节 朱陆的争点 377
第五节 结论 381
第七章 永嘉学派 381
第一节 陈龙川 382
第二节 叶水心 384
第八章 元代哲学 387
第一节 许鲁斋 387
第二节 吴草庐 390
第三编 明代哲学 393
第一章 总论 393
第二章 吴康斋 395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95
第二节 学说 395
第三章 薛敬轩 396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96
第二节 学说 397
第四章 胡敬斋 398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398
第二节 学说 398
第五章 陈白沙 400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400
第二节 学说 401
第六章 王阳明 403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403
第二节 唯心论 404
第三节 良知说 406
第四节 致良知的工夫 407
第五节 知行合一论 410
第六节 天泉证道问答 412
第七节 结论 413
第七章 王门诸子 414
第一节 王龙溪 414
第二节 钱绪山 416
第三节 王心斋 417
第八章 罗整庵 418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418
第二节 理一分殊说 419
第三节 性说 420
第四节 结论 421
第九章 刘蕺山 422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422
第二节 学说 423
第三节 结论 426
第四编 清代哲学 427
第一章 总论 427
第二章 考证学 430
第一节 考证学的渊源 431
第二节 考证学的内容 433
第三节 考证学的名著 436
第三章 黄宗羲 439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440
第二节 学说 441
第三节 政治哲学 442
第四节 结论 444
第四章 颜习斋 445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445
第二节 实用主义 446
第三节 政策论 448
第四节 结论 449
第五章 戴震 450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450
第二节 人生哲学 450
第三节 伦理观 453
第四节 结论 454
第六章 理学派 454
第一节 孙夏峰 454
第二节 李二曲 456
第三节 陆稼书 459
第四节 陆世仪 461
第七章 公羊学派 466
第一节 公羊学派的渊源 467
第二节 公羊学派的内容 471
第八章 康有为 475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475
第二节 社会进化论 478
第三节 结论 483
第九章 谭嗣同 484
第一节 略传及著书 484
第二节 学说 485
第三节 结论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