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 论 1
1.1 人工智能与法 2
1.2 法律证成 5
1.3 本书大纲 7
第2章 从法律到对话法律:为什么法律证成应当被对话式建模 9
2.1 证成的结果和过程 11
2.2 作为结果的证成 14
2.3 法律证成的可废止性 17
2.3.1 规则的例外 18
2.3.2 冲突的规范 20
2.4 法律的开放性 22
2.4.1 无适用规范的案例 22
2.4.2 模糊的法律语言 23
2.5 明希豪森三重困境 25
2.6 作为过程的证成:一个对话模型 29
2.7 在对话模型中处理可废止性、开放性与明希豪森三重困境 32
2.8 对话规则和变更协议的证成 34
2.9 法律证成的程序有多纯粹? 35
2.10 结语 39
第3章 对话法律——框架和一般规则 41
3.1 对话法律中的证成 42
3.2 对话法律的基本概念 43
3.2.1 参与者 44
3.2.2 博弈的行动 45
3.2.3 证明责任 48
3.2.4 承诺 48
3.2.5 对话规则 49
3.2.6 对话的层次 50
3.3 对话法律的对话框架 51
3.3.1 语言 51
3.3.2 对话行动 53
3.3.3 承诺库 55
3.3.4 对话 56
3.3.5 对话树 56
3.4 交流的一般规则 59
3.4.1 主线中的互动 60
3.4.2 承诺的起源 61
3.4.3 一般条件 66
3.4.4 主张后的行动 68
3.4.5 质疑后的行动 69
3.4.6 接受和收回后的行动 70
3.5 走向法律证成 77
第4章 对话法律——交流的特殊规则 78
4.1 特殊语言要素 79
4.1.1 对话法律中的理由逻辑引介 79
4.1.2 特殊语言要素的形式化特征 82
4.2 交流的特殊语言——法律工具和受迫承诺 84
4.2.1 适用规则的理由 85
4.2.2 关于应用、理由以及排除 86
4.2.3 关于胜过和理由 88
4.2.4 关于无效_主张 95
4.3 结束语 99
第5章 实践中的对话法律 101
5.1 泰利尔案例 102
5.2 夏博特案 110
5.2.1 适用规则的理由 111
5.2.2 关于适用、理由和排除 114
5.2.3 关于理由和胜过 116
5.3 结束语 119
第6章 论辩的对话模型 121
6.1 模型的目的 122
6.2 一个简短的对话样本 124
6.3 麦肯齐的DC博弈和汉布林的H博弈 128
6.3.1 行动 128
6.3.2 承诺 132
6.3.3 结语 133
6.4 雷斯彻的论辩术和布鲁卡的形式化理论 134
6.4.1 行动 135
6.4.2 对话规则 137
6.4.3 承诺 141
6.4.4 结束语 143
6.5 戈登的诉答博弈 144
6.5.1 诉答博弈的形式化描述 146
6.5.2 行动 148
6.5.3 对话规则 150
6.5.4 相关性和问题 155
6.5.5 承诺 157
6.5.6 建议和结束语 158
6.6 行动和承诺的研究 161
6.6.1 行动 161
6.6.2 承诺 165
6.7 其他相关研究 167
6.7.1 范爱默伦和格罗顿道斯特 167
6.7.2 弗雷斯维克的基于论证的论辩术 169
6.7.3 HELIC系统 176
6.7.4 路易:协议和原理 178
6.7.5 法利和弗里曼的证明责任层次 180
6.8 结论 183
第7章 什么是论证?论辩的程序模型的性质 185
7.1 论辩:两个视角 185
7.1.1 逻辑视角 186
7.1.2 心理视角 187
7.2 论辩:两种类型 188
7.2.1 理性和对话式理性论辩 189
7.2.2 判例法中的对话式论辩 191
7.3 面向进路的整合 193
7.4 对话法律:理性和对话式理性论辩 195
7.5 程序化和结构化论证 197
7.6 法律论证模型中的层次 200
7.7 结论 203
第8章 结论 204
8.1 关于法律证成 204
8.2 回答 206
8.2.1 如何判定法律命题是被证成的?为了证成法律命题,是否存在必须要满足的标准? 206
8.2.2 法律证成的何种模型是令人满意的?是否可能界定和实现这种模型? 207
8.2.3 可比较的模型如何表达论辩? 208
8.2.4 对于法律证成中的论证,什么是可接受的? 209
8.3 未来:面向自然对话 210
8.4 结束语 213
附录 对话法律的逻辑程序代码 214
参考文献 238
人名索引 250
关键词索引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