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研究 社会与媒介的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仕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6194409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大量的包括网络流行语在内的新鲜术语;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落,文化交流空间的即时性和全球化,促进了外来语汇的广泛传播;社会转型期社会观念的变迁,文化的多元,产生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本书从社会学的视角阐释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方向及影响

第一章 网络流行语:一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1

第一节 社会变迁:从流行语到网络流行语 1

一 文化内涵:从单一到多元 2

二 流行领域:从单一到丰富 3

三 流行人群:从较单一群体到多阶层 3

四 流行范围:从区域到广泛 5

五 生产方式: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5

第二节 互联网与社会转型:我国网络流行语的诞生 6

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浪潮:信息社会 7

二 中国: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8

三 互联网:社会变革的驱动器 10

四 从封闭到开放:中国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 11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及当代意义 12

一 流行语研究:社会学的三个理论视角 12

二 网络流行语社会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17

第四节 我国网络流行语相关研究述评 21

一 总体情况及主要理论取向 22

二 研究的主要议题 24

三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研究走向 30

第五节 研究视角、理论框架和方法 31

一 研究定位与研究目标 32

二 理论视角与研究假设 33

三 研究方法 36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概念、特征及类型 43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基于社会学的概念分析 43

一 既有界定及与相关概念的关联性 44

二 网络流行语内涵界定应厘清的几个问题 48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特征 52

一 空间范围:主要存在但不局限于网络场域 52

二 发生过程:自发的生产与传播 53

三 使用主体:年轻人群 58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划分 59

一 从网络流行语内容涉及的领域划分 60

二 从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心态划分 63

三 从网络流行语意义指向划分 66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动力机制分析 68

第一节 现实社会舆情: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内源性动力 68

一 网络流行语与社会舆情 69

二 网络流行语涉及社会舆情的内容分析 70

三 社会舆情:网络流行语的修辞呈现与议题建构 76

第二节 意义模仿与互动: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符号动力 83

一 意义模仿: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因 83

二 模因: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与传播 85

三 网络语言符号的空间结构及特性 87

四 网络语言符号的独特社会功能 91

五 网络流行语造句行为特征 95

第三节 社会网络: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结构性动力 100

一 社会网络及网民的社会网络 100

二 强弱关系和节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影响因素 102

三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关键节点 105

第四节 网络社会性软件: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技术动力 106

一 社会性软件的类型及功能 107

二 社会性软件对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影响 113

第五节 网民行为: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主体动力 118

一 网络流行语的生产者和生产行为 119

二 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四种基本使用行为 122

三 网络流行语使用的两个场域 126

四 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取向 129

五 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和使用程度 130

第六节 新旧媒介互动:网络流行语跨时空传播的综合动力 132

一 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 133

二 传统媒介对网络流行语的扩散:取景的观点 136

三 传统媒介:网络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扮演 140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属性分析 145

第一节 民族特性 145

一 汉语文化底蕴与网络流行语 146

二 多元民族性格与网络流行语 147

三 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与网络流行语 148

四 民族思维方式与网络流行语 149

五 民族文化心态与网络流行语 150

第二节 阶层属性 151

一 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 151

二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153

三 社会中间阶层: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 155

四 网络流行语:社会中间阶层追求平等的权利诉求 161

五 网络话语:社会底层被边缘化 168

第三节 群体属性 169

一 表意群体和趣缘群体 170

二 网络流行语指称的网络社会群体 177

三 网络流行语使用的社会群体及特征 178

第四节 心理属性 186

一 从众心理:集合行为与群体极化 187

二 娱乐心理:恶搞和“呐喊” 189

三 冷漠心理:陌生人社会的“看客” 191

四 求新心理:忙碌的“逐潮者” 192

五 质疑心理:“天使”与“魔鬼” 195

六 怨恨心理:“贫富冲突”和“官民冲突” 195

七 焦虑心理:社会压力与社会安全 198

第五章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分析 203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社会功能发挥与环境变量 204

一 社会功能理论 204

二 影响网络流行语社会功能变化的环境变量 205

三 基本结论 220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正功能 221

一 人际交往功能 221

二 身份识别功能 223

三 娱乐时尚功能 224

四 舆论监督功能 225

五 民意及情绪表达功能 227

六 安全阀功能 228

七 推动相关网络事件发展和问题解决 231

八 推动语言创新 232

九 规范社会道德 233

十 反映和考察社会舆情 235

十一 商业经济功能 236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的负功能 238

一 形成语言暴力 238

二 影响语言规范 240

三 消解和冲击传统价值观 241

四 造成社会语文水平的低下 243

五 增加了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沟通障碍 243

六 增加现实社会压力 245

七 影响社会知觉,易导致人们对社会状况的误判 246

八 影响年青一代的思维方式 248

第六章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及控制 249

第一节 社会问题理论与网络社会 249

一 社会问题相关理论 250

二 网络社会与社会问题 252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现实社会问题 255

一 结构性社会问题 256

二 变迁性社会问题 259

三 越轨性社会问题 262

四 病态性社会问题 264

五 心理性社会问题 266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反映的网络社会问题 270

一 另类的网络暴力 270

二 若隐若现的网络色情 272

三 被扩散的网络信息污染 273

四 网络民粹情绪泛滥 275

第四节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 277

一 社会控制与网络社会治理 278

二 我国虚拟社会治理历程 280

三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 284

第五节 繁荣健康网络文化,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289

一 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90

二 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297

附录 300

附录1 网络流行语调查问卷 300

附件2 2008—2013年网络流行语典型案例 308

主要参考文献 335

后记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