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 1
一、中医学的原始阶段 1
二、中医学的形成阶段 2
三、中医学的发展阶段 5
四、中医学的汇通阶段 6
第二节 中医学学科特点 7
一、整体观念 7
二、恒动观念 10
三、辨证论治 12
第二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 15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8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23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23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6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观 31
第一节 中医学的生理观 31
一、脏腑 31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 39
三、精、气、血、津液 43
四、形体官窍 50
五、经络腧穴 54
第二节 中医学的病理观 58
一、病因 58
二、病机 66
第四章 中医学诊疗概述 74
第一节 中医诊法 74
一、中医诊法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74
二、四诊 75
第二节 中医学辨证论治概述 96
一、辨证论治体系 96
二、辨证论治特点 97
三、辨证与辨病 97
四、辨证方法 98
五、论治原则和方法 99
六、预防原则 102
第三节 八纲辨证 102
一、辨表里 102
二、辨寒热 103
三、辨虚实 104
四、辨阴阳 105
第四节 脏腑辨证 106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0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1
三、脾与胃病辨证 116
四、肝与胆病辨证 12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26
第五章 中药学概述 130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30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130
二、中药的炮制 131
三、中药的性能 132
四、中药的用法 134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137
一、汗法 137
二、吐法 144
三、下法 145
四、和法 147
五、温法 149
六、清法 150
七、消法 158
八、补法 173
九、其他 182
第六章 方剂学概述 192
第一节 方剂的基础知识 192
一、方剂与治法 192
二、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192
三、方剂的剂型 193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194
一、汗法 195
二、吐法 198
三、下法 199
四、和法 201
五、温法 203
六、清法 205
七、消法 207
八、补法 216
九、其他 219
第七章 针灸推拿学概述 226
第一节 经络腧穴 226
一、经络 226
二、腧穴 229
三、十四经脉及重点经穴 232
四、奇穴 249
第二节 针法 251
一、毫针概述 251
二、针刺练习 252
三、操作方法 252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254
第三节 灸法 256
一、灸法的取材与作用 256
二、常用的灸法 256
三、灸法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257
第四节 针灸治疗的原则 258
一、补虚泻实 258
二、清热温寒 258
三、治病求本 259
四、三因制宜 259
五、整体与局部 259
第五节 取穴原则 260
一、近部取穴 260
二、远部取穴 260
三、随证取穴 260
第六节 推拿学 261
一、概述 261
二、推拿的作用原理 261
三、推拿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261
四、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262
五、推拿基础手法 262
第八章 中医养生学概述 266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有关基本概念 266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266
一、生命观 267
二、健康观 267
三、预防观 268
四、寿夭观 269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 269
一、文化多元性 270
二、整体动态性 270
三、和谐适度性 270
四、综合辨证性 270
五、广泛适用性 271
第四节 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 271
一、调和阴阳,顺乎自然 271
二、形神兼养,养神为先 272
三、协调脏腑,脾肾为本 272
四、动静互涵,练养相兼 273
五、畅通经络,调养气血 273
六、综合调摄,持之以恒 273
第五节 常用中医养生方法简介 274
一、调摄情志养生法 274
二、生活起居养生法 275
三、习练功法养生法 277
四、其他养生法 279
第九章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 281
第一节 感冒 281
第二节 咳嗽 284
第三节 头痛 287
第四节 失眠 290
第五节 中风 292
第六节 胃痛 295
第七节 泄泻 297
第八节 黄疸 299
第九节 心悸 301
第十节 胸痹 304
第十一节 消渴 306
第十二节 水肿 308
第十三节 痹证 310
第十四节 痛经 312
第十五节 带下 315
一、带下过多 315
二、带下过少 317
第十六节 崩漏 319
第十七节 小儿疳积 322
第十八节 湿疮 324
第十九节 痤疮 327
第二十节 肿瘤 330
附:常用中成药简介 335
一、内服中成药 335
二、外用中成药 341
三、中药注射剂 343
参考文献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