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国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 1
1.1 基于资本利益和价值建构的美国电影内容控制体系 3
1.1.1 金融资本的介入与风险预测 6
1.1.2 电影审查制度与经典好莱坞话语方式 12
1.1.3 新的发行制度与分级制度 15
1.1.4 产业自律和行业规范 22
1.1.5 分级制度的运行与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24
1.2 1908—1930,美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先声 26
1.2.1 对电影的第一次轰炸:镍币影院引发的对峙 28
1.2.2 民间审查制度实验: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 32
1.2.3 “粉红色许可”:官方立法审查史 36
1.2.4 《一个国家的诞生》:呼之欲出的统一审查方案 40
1.2.5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电影:扩张中饱受诟病的电影产业与电影人 44
1.3 1930—1966,从《海斯法典》到分级制 47
1.3.1 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 51
1.3.2 八大制片厂垄断表象下金融资本垄断的实质 54
1.3.3 海斯的铁腕治理措施 57
1.3.4 用巧妙的类型处理应对法典管制 61
1.3.5 可循环模式: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电影风格呈现 65
1.3.6 “派拉蒙案”:垄断体系的打破 72
1.3.7 “《奇迹》案”:为电影工业对抗反电影势力第一次正名 74
1.3.8 变天前兆:联艺抗拒法典决定,独自发行《蓝月亮》 82
1.3.9 电视媒介及外国电影对好莱坞产业链的冲击 85
1.3.10 《海斯法典》的全面危机 89
1.4 1966—1969,从审查到分级的转变 92
1.4.1 《分级制度》的推行:重新定位 97
1.4.2 产业危机:1968年前 101
1.4.3 《灵欲春宵》的余波 111
1.4.4 欧洲电影的提示 113
1.4.5 裂隙:独立制片的兴起 116
1.4.6 挑战:艺术和软色情的边界 119
1.4.7 X级和R级的边界 124
1.4.8 结语 135
第二章 英国电影从审查到分级的演变 139
2.1 早期时代 141
2.2 争议性电影的出现 143
2.3 “二战”时期以及战后的电影审查 147
2.4 开明时代 149
2.5 从审查走向分级 151
第三章 法国电影审查与产业运营机制 157
3.1 国家电影的开端:制片模式与商业雏形的建立和发展 159
3.2 从无声到有声的过渡:政府管制的出现和电影产业的重组 161
3.3 战时与战后(1939—1956) 162
3.3.1 敌占时期(1940—1945) 162
3.3.2 战后时期(1945—1950) 165
3.3.3 稳定时期(1950—1956) 166
3.4 “新浪潮”与现代电影运动时期(1957—1967) 167
3.4.1 常规电影审查制度 167
3.4.2 非官方电影审查制度 169
3.5 现代电影进程中的审查制度 170
3.5.1 “五月运动”与20世纪70年代 170
3.5.2 1968年以后的审查政策 171
3.6 结语 173
第四章 德国电影的法律法规、审查制度及辅助金制度 175
4.1 古典时期(1914—1933):政府辅助金作为审查制度的主要手段 178
4.2 第三帝国时期(1933—1945):以“国家”的名义为政权服务 179
4.3 战后时期(1945—1961):同盟国与德国政府政策夹缝中的蛰伏 181
4.4 新德国电影时期(1962—1976):“老爸电影”与“新德国电影”的经济角力 184
4.5 “新德国电影”之后(1976年之后) 187
4.5.1 文学作品改编危机:政府辅助金问题的集中爆发 187
4.5.2 当代德国电影管理体制 189
4.6 结语 190
第五章 意大利电影从审查到分级制度的嬗变 191
5.1 第一部审查法的诞生:“一战”前后 194
5.1.1 政治走进电影 194
5.1.2 第一部正式的审查法诞生 194
5.1.3 1923年的《电影审查法》 197
5.1.4 法西斯政府领导下的电影机构 198
5.2 “黑暗”中的意大利电影:“二战”前后 199
5.2.1 法西斯电影 199
5.2.2 罗西里尼和新现实主义前夜 200
5.2.3 《沉沦》——影史的转折点 201
5.3 黄金时代的审查: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202
5.3.1 1949年的电影保护法 202
5.3.2 新现实主义的困境和无处不在的审查 205
5.3.3 呼吁新的电影法 207
5.4 从审查到分级: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9
5.5 结语 210
第六章 波兰电影审查制度概述(1944—1989) 211
6.1 波兰电影体制和审查的概述 213
6.2 1944—1989,电影审查与外国影片引进体制 216
6.2.1 1944—1949,战后初期的情况 216
6.2.2 1949—1956,战后斯大林主义时期 218
6.2.3 1956—1965,波兰电影学派时期 220
6.2.4 1966—1982,后波兰学派和团结工会时期 223
6.2.5 1982—1989,军事戒严法实施至电影审查制度的废除 224
6.3 结语 224
第七章 佛朗哥时代(1939—1975)的西班牙电影审查 227
7.1 基本审查制度的创立(1939—1952) 229
7.2 审查制度的发展(1953—1977) 235
7.3 结语 240
第八章 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及政策的演变 241
8.1 电影审查与韩国的被殖民史 243
8.1.1 电影初到韩国 243
8.1.2 日本殖民时期与美国军政时期的电影制作 244
8.2 军事政权强势统治下的电影审查 245
8.2.1 朴正熙时代的电影审查 245
8.2.2 新军部的电影政策和电影产业 247
8.3 从军政府到民选政府后的韩国电影制度 248
8.4 民主时代的到来——审查制度的取消 251
8.5 结语:废除审查制度实现电影振兴之路 254
第九章 印度:从殖民审查到多宗教文化下的电影分级 257
9.1 自由市场与印度电影诞生初期(1918年以前) 260
9.2 《印度电影法》的出台(1918—1952) 262
9.3 新电影法规与电影分级 267
9.4 网络文化冲击与印度电影审查的压力 273
第十章 泰国电影审查概述 279
10.1 泰国审查制度的起源 281
10.2 战后威权政治时期以及政治自由化时期 283
10.3 进入新世纪的泰国电影审查 285
10.4 自由泰国电影运动和电影分级制度 288
第十一章 从台湾电影政策演变看台湾类型电影的兴衰 293
11.1 高压统治下类型电影的活跃 295
11.1.1 贯彻文艺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 295
11.1.2 公营制片厂的建立与政宣电影 297
11.1.3 日益活跃的多种类型电影 297
11.2 一元意识形态的瓦解与电影工业的衰败 299
11.2.1 电影政策的松绑到社会写实片的堕落 300
11.2.2 类型电影的消逝与台湾新电影的继起 301
11.2.3 挽救劣势:辅导金的拟定与推行 302
11.2.4 关于辅导金的定位问题 303
11.3 多元社会与电影产业的重建 304
11.3.1 全面化的电影政策 304
11.3.2 电影题材的多元与类型片的短缺 305
11.3.3 电影成为文化的正名 306
第十二章 香港电影审查制度及政策的演变 309
12.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1919—1941) 311
12.2 冷战时期 316
12.3 从审查到分级 321
出版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