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人类学辨名及其学科化 1
一、人类学名称辨析 2
二、人类学的学科化 5
第二节 人类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8
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人类学课题简介 8
二、NGO资助项目与国际会议名录中的人类学高频词 11
三、中文类人类学的相关出版物 12
第三节 本书的篇章结构 15
一、个人、时间与空间 15
二、社会事实 16
三、转变 17
四、方法论与方法 17
五、附录 18
第一部分 个人、时间与空间 21
第一章 作为生命最基本存在的身体 21
第一节 从隐匿到开显的身体 21
一、漠视身体的肉体性存在 21
二、高调登场的身体 23
三、身体研究的当代意义 26
第二节 身体在人类学中的展布 28
一、体质人类学中的身体研究 28
二、社会文化人类学中的身体研究 31
第三节 人类学身体研究的整体观 37
一、身体建构论的缺陷 38
二、身体研究的整体思路 39
第二章 时间 42
第一节 人类学中的时间研究 42
一、《论爱斯基摩人社会的季节性变化:社会形态学研究》 43
二、《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 45
三、《巴厘的人、时间、行为》 47
第二节 时间认识与利用 48
一、时间的认识论 48
二、个人在时间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53
第三节 行动者的时间实践 61
一、不同族群行动者的时间实践 61
二、身体成为不同时间约束与管控的对象 63
第三章 空间 67
第一节 人类学的空间研究 67
一、空间是社会形态学的容器 68
二、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象征物 71
第二节 空间理论的新发展 73
一、布迪厄的空间实践 74
二、列斐伏尔的空间直感行为 75
第三节 民族志中的空间实践 76
一、凉山彝人的“撞”或“惹” 77
二、晋江—香港移民的“做家” 78
三、东埔社布农人的家屋空间转换 79
第二部分 社会事实 87
第四章 生计与交换 87
第一节 经济的实质与形式之争 87
一、实质主义学派(Substantivism) 88
二、形式主义学派(Formalism) 90
第二节 人与自然交换的生计方式 92
一、生计方式中的生态制约 93
二、生计方式中的性别分工 96
第三节 人与社会交换的社会关系 100
一、互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交换方式 100
二、作为再分配形式的“夸富宴” 102
三、社会交换理论的延伸领域 104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106
第一节 婚姻是制度化的性 106
一、性的生物与社会属性 106
二、乱伦禁忌促使外婚制产生 110
三、维系婚姻关系存续的弹性做法 111
第二节 作为社会化机构的家庭 112
一、人类的幼态持续需要一个抚育单位 113
二、日常生活中的性教育 114
三、青少年的性社会化 117
第六章 权威与秩序 122
第一节 人类学中的政治/法律研究 122
一、职业律师对古代社会的推演 122
二、人类学对非西方社会的政治研究 124
三、人类学的法律研究 127
第二节 非集权制社会中的政治权威 129
一、队群中非正式的头人 130
二、部落中的首领 131
三、酋邦中的酋长 132
第三节 非集权制社会中的社会秩序 134
一、简单社会中的社会控制 135
二、以巫术作为社会控制手段 136
三、通过表演来建构秩序 139
第七章 信仰与仪式 141
第一节 人类学中的宗教研究 141
一、宗教的进化论研究 141
二、宗教的结构—功能研究 143
三、宗教的象征/阐释研究 144
第二节 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主题 146
一、作为观念形态的神话研究 146
二、行为模式的仪式研究 148
第三节 宗教研究的当代转向 150
一、土著部落的“千禧年运动” 150
二、世界性宗教研究 152
第三部分 转变 157
第八章 复杂社会 157
第一节 复杂社会研究 157
一、人类学中的复杂社会研究 158
二、农民学中的农民研究 160
第二节 中国农民社会研究 164
一、中国农民社会研究的四个阶段 164
二、中国农民社会的研究主题 168
第三节 复杂社会的研究单位 170
一、村落研究的传统 170
二、备受质疑的村落研究 172
三、村落研究的新思路 173
第九章 流动与适应 177
第一节 人类学的都市研究 177
一、人类学的美国都市社会研究 178
二、人类学对移民社会的研究 179
第二节 移民的流动理论与实践 181
一、推-拉理论及其拓展 181
二、流动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 183
三、依托种姓-家族的流动实践 184
第三节 移民的适应理论与个案分析 187
一、社会适应理论 187
二、文化调适的经典个案 189
第十章 发展与参与 192
第一节 人类学与发展的相遇 192
一、人类学与殖民统治的关系 192
二、人类学与发展的关系 195
第二节 从涵化到指导性变迁 198
一、作为强制性变迁的涵化 198
二、人类学家介入的社会变迁项目 200
第三节 社区主导型发展 204
一、参与式发展 204
二、以社区为主导的发展 206
第四部分 方法论与方法 211
第十一章 自我与他者 211
第一节 作为两极存在的自我与他者 211
一、启蒙时期“高贵的野蛮人” 212
二、进化论烛照下的原始人 214
三、后现代质疑声中的他者 215
第二节 尝试消解自我与他者的对立 218
一、人类学家的西方社会研究 219
二、主客位视角的阐释 220
第三节 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反思 223
一、人类学家的职业伦理 224
二、人类学家与当地人互为他者 225
第十二章 做田野与写民族志 230
第一节 田野工作迷思 230
一、人类学安身立命的田野工作 230
二、田野工作的核心方法 237
第二节 民族志写作的三种类型 242
一、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杂拌民族志 242
二、20世纪中前期的科学民族志 244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验民族志 245
第五部分 附录 253
第十三章 人类学理论的百年发展 253
第一节 人类学理论的古典时期 253
一、古典进化论 254
二、文化传播论 256
第二节 人类学理论的现代时期 258
一、美国历史文化论 258
二、法国年鉴理论 259
三、英国结构—功能主义 260
第三节 人类学理论的当代时期 262
一、美国新进化论 262
二、法国结构主义 263
三、象征/阐释主义 264
第四节 人类学理论的后现代时期 265
一、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265
二、布迪厄的实践论 267
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268
第十四章 人类学的中国化反思 271
第一节 人类学中国化的内涵和目标 271
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社会” 272
二、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中添加中国经验” 273
三、20世纪90年代,“从中华文化中提炼出适合全人类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理论” 275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的命题与经验 277
一、中国人类学命题 277
二、中国人类学的经验 279
第三节 人类学的中国化思路 283
参考文献 286
后记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