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与学:教学本质的多维考察 1
一、教与学:共生与互动 1
(一)教与学共生 1
(二)教与学互动 5
二、申讯与开启:注入与启发的两种对峙教学模式 7
(一)《学记》对注入式教学的病理分析 8
(二)《学记》对启发式教学的理想诉求 11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矛盾对峙与消解 16
第二章 君民与化民:教学目的的双重建构 18
一、教学目的概论 18
(一)教学目的内涵 18
(二)教学目的类型 21
二、建国君民:教学与社会建构 24
(一)思想渊源 24
(二)“君民”目的的社会文化分析 27
三、化民成俗:教学与个体建构 32
(一)思想渊源 33
(二)“化民”:个体的文化化 40
四、社会目的与个体目的的统一 43
(一)历史的必然 43
(二)时代的超越 46
(三)现实的反思 46
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教学主体的互动对话 50
一、教学主体及主体性的生成 50
(一)教学主体 50
(二)主体性的生成 53
二、教学主体的素养 55
(一)教师主体的素养 55
(二)学生主体的素养 59
三、教学主体的互动对话 62
(一)“游志”与“存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62
(二)“听语”:对话平台的建构 63
(三)“开而弗达”:思维能力的培养 64
(四)“叩”与“鸣”:问题对话的形与质 65
第四章 道与艺: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 70
一、先秦教学内容观概论 70
(一)六艺:先秦官学教学内容观 70
(二)六经:先秦儒家教学内容观 71
二、智育内容的有序呈现 73
(一)离经:大学基础课程 74
(二)博习:宽泛的智育内容 74
(三)论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76
三、德育内容的逐步展开 76
(一)辨志:学习的目标和态度 77
(二)敬业:道德规范与精神信仰 83
(三)乐群:社会性品格的养成 85
(四)亲师: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86
(五)强立不反:道德主体的养成 89
四、道与艺: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 91
(一)艺:智育内容的逐步提升 91
(二)道:德育内容的螺旋上升 93
(三)道艺兼修: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94
第五章 兴盛与衰废:教学规律的深入探寻 98
一、教学规律概论 98
(一)教学规律 98
(二)教学原理 99
(三)教学原则 100
(四)三者的关系 103
二、教学之兴废 103
(一)教学之兴 103
(二)教学之废 118
三、兴废之因的多维分析 123
(一)哲学分析 123
(二)社会学分析 127
(三)教育学分析 130
第六章 由诚与知心:教学心理的初步阐发 132
一、学习的心理基础 132
(一)“人不学,不知道”:学知论思想 132
(二)诚:学习的内在需求 133
(三)思:学习的认知基础 135
(四)志:学习的精神动力 137
(五)乐:学习的情动力 137
二、心之莫同:学习的个性心理 138
(一)《学记》个性心理思想源与流 138
(二)多寡易止:《学记》个性心理思想 141
(三)相观而摩:社会性学习心理思想 142
三、教学心理 144
(一)豫:预防性 144
(二)时:关键期 145
(三)孙:阶段性 146
四、教师心理 149
(一)先秦教师心理思想概略 149
(二)《学记》教师心理思想 151
第七章 “善教”与“善学”: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 161
一、“善教”:教的艺术境界 162
(一)“善喻”:启发诱导的艺术 162
(二)“简言”:教学语言艺术 166
(三)“善问”与“善待问”:问题教学艺术 170
(四)“继其志”:身教艺术 173
二、“善学”:学的艺术境界 175
(一)善摩 175
(二)当其可 177
(三)听而弗问 178
(四)乐学 179
第八章 和谐与共生:教学境界的不懈追寻 183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 183
(一)天人合一 183
(二)整体和谐 184
(三)和而不同 185
二、和谐:教学理想境界的追寻 186
(一)教与学和谐共生 186
(二)师与生和谐共处 187
(三)生与生和谐共进 190
(四)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 191
第九章 视学与考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初步建构 193
一、小成与大成:教学阶段的合理划分 193
(一)教学阶段思想的渊源 193
(二)《学记》对教学阶段的设计 194
(三)教学阶段思想的中外比较 198
二、“未卜禘不视学”:教学督导制度的初创 202
(一)视学制度的源与流 202
(二)《学记》的视学思想 204
(三)视学制度的现实反思 205
三、“中年考校”:考校制度的完善 206
(一)从考课到考校 206
(二)《学记》关于学校考校制度的设想 208
四、“教之大伦”:教学管理常规的确立 210
(一)仪式管理:威严敬道 210
(二)课堂管理:夏楚收威 212
(三)课程管理:藏息相辅 214
结语:《学记》教学论思想研究与中国本土教学论建构 216
一、《学记》教学论思想体系总结 216
二、《学记》及其传统教学论思想研究的价值 223
(一)《学记》本身的价值 223
(二)理论意义 224
(三)实践意义 226
(四)文化意义 227
三、《学记》教学论思想研究与中国本土教学论建构 227
(一)《学记》研究现状综述 227
(二)本研究的特色 229
(三)《学记》教学论思想研究与中国本土教学论建构 230
参考文献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