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绘画史上的“渔隐”“舟渔”“垂钓”图像 1
一、六朝和隋唐时期的“渔隐”“舟渔”“垂钓”图像 1
二、五代和两宋时期的“渔隐”“舟渔”“垂钓”图像 17
(一)五代,北宋早、中期的“渔隐”“舟渔”“垂钓”图像 18
(二)北宋晚期的“渔隐”“舟渔”“垂钓”图像 41
(三)金、南宋时期的“渔隐”“舟渔”“垂钓”图像 68
三、元代的“渔隐”“舟渔”“垂钓”图像 100
四、明代的“渔隐”“舟渔”“垂钓”图像 139
五、清代的“渔隐”“舟渔”“垂钓”图像 179
六、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渔隐图”“舟渔”“垂钓”图像 212
第二章 中国绘画史上的“渔隐”“舟渔”“垂钓”图像产生的人文观念基础 222
一、“渔隐”“舟渔”“垂钓”图像出现和发展的主体:“隐逸文化”条件下的“士人群体”及其文化特征 222
二、“舟渔”意象的精神象征:从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出来的“仕”“隐”关系 253
三、“渔隐”“舟渔”“垂钓”图像的内在观念:“舟渔”意象的象征内容 307
(一)通达天地的神秘寓指 308
(二)智慧和道德握有者的象征性寓指 312
(三)追寻与宇宙本体合一的象征性寓指 327
(四)士大夫自我高洁的象征性寓指(隐逸文化) 333
(五)文人士大夫、亡虏幽囚的指代性称谓 338
(六)出世度人的宗教普渡含义 347
(七)知识和文化的象征性寓指 352
第三章 结论 364
部分参考文献 372
后记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