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刷工程的建模方法 1
1.1 数学模型 2
1.1.1 分类 2
1.1.2 建模原则 3
1.1.3 建模方法 3
1.2 建模步骤 4
1.2.1 建模准备 4
1.2.2 分析简化 4
1.2.3 模型建立 4
1.2.4 模型求解 4
1.2.5 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5
1.2.6 模型应用 5
2表面活性与吸附原理 6
2.1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分类 6
2.1.1 结构特征 6
2.1.2 分类 6
2.2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0
2.2.1 界面吸附、定向排列、胶束生成 10
2.2.2 临界胶束浓度 11
2.2.3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13
2.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 16
2.3.1 润湿和渗透作用 16
2.3.2 乳化、分散和增溶作用 16
2.3.3 起泡与消泡作用 19
2.3.4 洗涤作用 20
2.4 表面现象 21
2.4.1 表面张力与表面能 21
2.4.2 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25
2.4.3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26
2.4.4 溶液表面的吸附 27
2.4.5 铺展与润湿 27
2.5 吸附定理 30
2.5.1 表面过剩量 30
2.5.2 Gibbs公式的推导过程 31
2.5.3 吸附定理的应用 33
2.6 乳状液的形成及其性质 35
2.6.1 乳状液的稳定性 36
2.6.2 胶印水墨乳化的类型 37
3水墨平衡理论与润湿控制方法 39
3.1 印版的表面状态 39
3.1.1 PS版 39
3.1.2 锌版 41
3.1.3 多层金属版 42
3.1.4 纸基版 42
3.1.5 蛋白版 43
3.1.6 印版的亲油基础 43
3.2 润湿印版基本原理 43
3.2.1 具有极性的水分子 43
3.2.2 油具有非极性 44
3.2.3 油水几乎不相溶 46
3.2.4 选择性吸附原理 46
3.3 接触角的测量方法 48
3.3.1 角度测量法 48
3.3.2 长度测量法 48
3.4 水墨平衡原理 49
3.4.1 润湿印版的作用 49
3.4.2 静态水墨平衡 50
3.4.3 动态水墨平衡 51
3.5 润湿液 53
3.5.1 普通湿版液 53
3.5.2 酒精润湿液 55
3.5.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润湿液 56
3.6 PS版润湿液 57
3.6.1 柠檬酸的作用 58
3.6.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58
3.7 亲水胶体作用 59
3.7.1 阿拉伯胶 59
3.7.2 羧基甲基纤维素 60
3.8 润湿液的pH 60
3.8.1 润湿液pH对油墨转移效果的影响 61
3.8.2 pH定义及其测定方法 62
3.9 润湿液浓度的控制 63
3.9.1 决定原液加放量的因素 63
3.9.2 润湿液中原液浓度的控制 64
4印刷油墨的流变与触变性 66
4.1 基本概念 66
4.1.1 流变行为 66
4.1.2 触变现象 68
4.2 黏度和屈服值 69
4.3 液体的流变方程 74
4.3.1 幂律流动 74
4.3.2 欧基得流动 75
4.3.3 卡里奥流动 75
4.3.4 综合流变曲线 76
4.3.5 宾厄姆流动 77
4.4 油墨的触变性 78
4.4.1 流变曲线的滞后现象 79
4.4.2 格林触变基本方程 81
4.4.3 触变性的测定 82
5印刷纸张的流变学分析方法 86
5.1 纸张流变学分析方法 86
5.1.1 弹性变形 87
5.1.2 黏性流动 88
5.2 黏弹性材料的流变特性 89
5.2.1 徐变现象 89
5.2.2 松弛现象 91
5.2.3 塑性流动 92
5.2.4 复合模型 93
5.3 纸张压缩流变特性 93
5.3.1 纸张压缩特性的实验 94
5.3.2 建立压缩的流变模型 96
5.3.3 纸张压缩的流变方程 98
5.3.4 流变方程参量的确定 99
5.4 无压与有压渗透原理 100
5.4.1 微管流量(Hagenbach定律) 101
5.4.2 无压渗透(Washburn方程) 102
5.4.3 有压渗透深度 103
5.5 油墨渗透深度的测定 104
5.5.1 渗油的纸对光的吸收 105
5.5.2 透射光强法 105
6输纸与张力控制 107
6.1 平张纸输纸机的工作循环及机构运动状态 107
6.2 运动循环时间的确定 109
6.2.1 递纸嘴放纸时刻 110
6.2.2 递纸嘴前进的时刻 110
6.2.3 接纸轮抬起与压在接纸辊上的时刻 111
6.2.4 前齐纸块倾倒和直立时刻 111
6.2.5 双张控制器摆动时刻 111
6.3 输纸步距的计算与定位控制 111
6.3.1 输纸速度对步距的制约 112
6.3.2 定位纸张的下一张纸不碰侧规的条件 112
6.3.3 空张时纸张不相碰的条件 112
6.4 纸带张力自动控制与调节 114
6.4.1 纸带张力控制 114
6.4.2 运动部件间的纸带张力控制 114
7印刷压力及其计算 117
7.1 压力的评定方法 117
7.2 印刷压力与油墨转移 119
7.3 印刷压力的计算 120
7.3.1 平压平型 120
7.3.2 圆压平型 121
7.3.3 圆压圆型 123
7.3.4 圆压平与圆压圆的压力比较 125
7.4 压力分布曲线的作图方法 125
7.4.1 压力的分布作图方法 126
7.4.2 压力的测量 128
7.5 滚筒半径与印品质量 130
7.6 滚筒速度与速差 132
7.6.1 线速度与角速度 132
7.6.2 速度差 134
7.7 保持最小速差的方法 137
7.7.1 接触弧滑动量的计算 138
7.7.2 滑动量的分析 143
7.7.3 滚筒之间的摩擦 144
7.7.4 用速差曲线解析λ值的分配 144
7.7.5 λ值分配原则 145
8图文变形原理 147
8.1 印版的变形 147
8.1.1 弯曲变形 147
8.1.2 拉伸变形 148
8.1.3 其他变形 149
8.2 接触弧上的相对位移 150
8.2.1 圆压平 150
8.2.2 圆压圆 152
8.2.3 相对位移与印迹变形 154
8.2.4 接触宽度上滑移量的计算 157
8.3 滚筒包衬的性能分析 157
8.3.1 包衬的性质 157
8.3.2 包衬的印刷性能 159
8.4 包衬厚度与相对位移 160
8.4.1 Z值大小与图文变形的关系 160
8.4.2 圆压平印刷机上的滚筒包衬 163
8.4.3 圆压圆印刷机的包衬厚度 165
8.4.4 图文变形量的计算 166
8.5 滚筒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分配转化 168
8.5.1 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方向 168
8.5.2 包衬的背面与表面摩擦 170
8.6 摩擦的危害与减少摩擦的方法 171
8.6.1 摩擦的害处 171
8.6.2 减少摩擦的基本方法 173
9油墨转移方程及其应用 174
9.1 输墨装置的性能指标 174
9.2 油墨的传递转移 176
9.2.1 给墨 176
9.2.2 油墨分配及其计算 177
9.2.3 油墨转移行程 181
9.2.4 油墨转移率及其测量 183
9.3 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及应用 184
9.3.1 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 184
9.3.2 油墨转移方程的应用 186
9.4 方程的参数赋值 188
9.4.1 近似法 188
9.4.2 实验法 190
9.4.3 逼近法 192
9.4.4 三角形形心法 194
9.4.5 优化法 195
9.5 方程的修正 199
9.5.1 二次项修正法 199
9.5.2 指数修正法 200
9.5.3 扩大系数修正法 200
9.5.4 概率分布修正法 201
9.5.5 纸面形状修正法 204
9.6 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 208
9.6.1 承印材料 208
9.6.2 印版 209
9.6.3 机器的结构 210
9.6.4 印刷速度 210
9.6.5 印刷压力 210
9.6.6 油墨的流动性 211
9.7 胶印的油墨转移 212
9.7.1 胶印模式 212
9.7.2 普通胶印的油墨转移 213
9.7.3 墨辊供水式胶印 216
10颜色复制的基本原理 218
10.1 胶印工艺流程 218
10.1.1 胶印的特点 218
10.1.2 复制工艺流程 220
10.2 颜色方程 221
10.2.1 网点与色彩再现 221
10.2.2 网点角度的影响 222
10.2.3 网点并列 224
10.2.4 网点叠合 225
10.2.5 网点并列与叠合 227
10.3 彩色复制方程 227
10.3.1 原稿与印品密度的关系 227
10.3.2 彩色复制方程 228
10.4 印刷工艺对网点传递的影响 229
10.4.1 印版的润湿与上墨 230
10.4.2 墨层厚度 231
10.4.3 调值增大 232
10.5 相对反差 233
10.5.1 反差计算 234
10.5.2 反差计算尺 234
10.6 中性灰 235
10.6.1 灰平衡方法 235
10.6.2 END方法 236
11印刷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方法 239
11.1 网点 240
11.1.1 网点的计算方法 240
11.1.2 网点传递与网点增大值 242
11.1.3 网点面积与密度的关系 245
11.2 墨量的监控及网点增大 250
11.2.1 墨层厚度的控制 250
11.2.2 网点增大值计算 251
11.3 印刷测试条 252
11.3.1 布鲁纳尔第一代测试条 252
11.3.2 布鲁纳尔第二代测试条 254
11.3.3 格雷达固彩色测试条 256
11.3.4 哈特曼印刷控制条 257
11.4 计算机印刷质量控制系统 257
11.4.1 墨量监控与套准控制 258
11.4.2 印版图像数据获取与存储 260
11.5 图像复制质的量评价 262
11.5.1 图像复制质量的评价方法 263
11.5.2 印品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 265
11.5.3 数据化评价方法 271
参考文献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