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前言 1
第2章环境行政上正当法律程序的性质、功能与定位 11
2.1.宪法上正当法律程序的性质 12
2.1.1.本体说 13
2.1.2.工具说 13
2.1.3.两说的比较 14
2.1.3.1.保护利益的广度 14
2.1.3.2.程序保障的时点 15
2.1.3.3.利益权衡的容认 16
2.1.4.本文见解:富有功能意识的本体说 16
2.2.宪法上正当法律程序的功能 18
2.2.1.权利保障功能 18
2.2.2.行政效能的提升功能 19
2.2.3.人性尊严的维护功能 20
2.3.宪法上正当法律程序的定位 21
2.3.1.消极定位:提供环境行政权正当性的基础 22
2.3.1.1.行政权的正当性理论 22
2.3.1.2.从环境行政的特色看正当法律程序的「正当化」作用 33
2.3.2.积极定位:作为永续发展的制度条件 42
2.3.2.1.永续发展作为环境行政的最高指导原理 42
2.3.2.2.从正当性到永续性 48
2.4.小结 50
第3章环境行政上正当法律程序的法规范基础与制度内涵 53
3.1.正当法律程序的宪法基础 53
3.1.1.宪法上的直接规定 55
3.1.2.宪法间接规定与宪法法理的推演 55
3.1.2.1.从宪法的整体推演出一般的正当法律程序要求 59
3.1.2.2.从基本权利附随程序的保障理论推演出个别基本权利的正当法律程序要求 59
3.1.2.3.环境行政上正当法律程序的宪法基础 60
3.2.正当法律程序所保障的标的 66
3.2.1.生命、自由与财产 66
3.2.2.环境价值 68
3.3.正当法律程序的决定主体 71
3.3.1.立法决定论与司法决定论 72
3.3.1.1.立法决定论 72
3.3.1.2.司法决定论 73
3.3.2.环境行政的适用 75
3.4.法律程序「正当性」的判断基准 76
3.4.1.历史判断、利益衡量与人性尊严 76
3.4.1.1.历史判断 76
3.4.1.2.利益衡量 77
3.4.1.3.人性尊严 80
3.4.2.环境行政的适用 81
3.5.正当法律程序的内涵 82
3.5.1.正当法律程序的程序单元 82
3.5.2.最低限度的程序保障 83
3.5.2.1.最低限度程序保障的必要性 83
3.5.2.2.最低限度程序保障的内涵 84
3.5.3.从永续发展的制度条件看环境行政上正当法律程序的制度内涵 87
3.6.小结 89
第4章现行环境行政上正当法律程序的实践 91
4.1.环境行政的管制结构 92
4.1.1.环境行政的整体制度结构 92
4.1.2.典型的环境行政程序:空气污染防制程序 97
4.2.现行环境行政程序的法规范要求 100
4.2.1.适用于一般行政的程序法律 101
4.2.2.个别环境法律上的程序要求 102
4.2.2.1.依法律行为概念分类的行政程序 104
4.2.2.2.依各管制事项分类的行政程序 109
4.2.2.3.依一般性议题归纳的行政程序 114
4.2.3.小结:现行环境法律的程序真空 122
4.3.现行环境行政程序的运作实态 123
4.3.1.三个案例 123
4.3.1.1.环保标准的「适当化」事件 124
4.3.1.2.楠梓电子公司停工事件 127
4.3.1.3.北桃公害纠纷事件 132
4.3.2.案例的综合分析 139
4.3.2.1.案例所表现的共同现象 139
4.3.2.2.案例所表现的程序理性 146
4.4.小结:现行环境行政的程序理性薄弱 149
第5章现行环境行政程序的检讨与改进 151
5.1.整体环境行政程序的检讨 152
5.1.1.从宪法的规范要求检讨现行环境行政程序 153
5.1.2.从转型社会的程序需求检讨环境行政程序 154
5.1.2.1.转型台湾的特点 154
5.1.2.2.转型社会的程序需求 159
5.1.3.从实质议题与程序设计的相合性检讨环境行政程序 160
5.1.3.1.从环境问题的特色检讨环境行政程序 161
5.1.3.2.从环境管制的变迁检讨环境行政程序 163
5.1.4.从永续发展的制度条件检讨环境行政程序 166
5.2.环境行政程序法制化的方向 167
5.2.1.一般行政程序法律的改革 167
5.2.1.1.行政程序法的基本结构与性质 168
5.2.1.2.行政程序法对环境行政程序的补充作用 170
5.2.1.3.行政程序法对环境行政程序的异质作用 172
5.2.1.4.小结 175
5.2.2.环境法律的改革 176
5.2.2.1.环境法律整体的改革方向 177
5.2.2.2.个别管制事项的改革方向 179
5.3.超越法制化的努力:其他配合条件 188
5.3.1.组织条件 189
5.3.1.1.权限划分与协调 189
5.3.1.2.人员组成 192
5.3.2.资讯公开体系的建立 193
5.3.3.法院功能的强化 196
5.3.4.民间团体的强化 198
5.4.小结 202
第6章结论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