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赤子情怀奏出文化大乐章&(陈仕其) 1
重视传统文化开掘 推进文化惠州建设&(黄雁行) 4
第一章 寻找钟宣现象是否存在令人惋惜的忽略 7
附读一 青鸟精神&(苏方桂) 19
附读二 六月花开羊蹄甲&(余永秀) 20
附读三 一部真实人生的诗篇&(郭光豹) 22
第二章 飞鹅岭的邂逅与东征文化的消亡 26
附读四 重上飞鹅岭感怀&(龟峰塔) 38
第三章 研讨惠州文化特质和寻找根柢有待破题 42
附读五 汪洋会网友妙论“广东不是文化沙漠” 50
附读六 不要让岭南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手上断掉 51
附读七 珠江文化的源与根 53
附读八 专家学者媒体对岭南文化的论述 54
第四章 东坡寓惠文化内核及其与惠州文化关系 58
附读九《东坡寓惠文化》序&(刘耀辉) 67
附读十《苏东坡寓惠探幽》序&(朱靖华) 69
附读十一 新春赏灯会&(余永秀) 71
附读十二《罗浮山》序&(李国荣) 74
附读十三 梅花香自苦寒来&(苏方桂) 75
第五章 客家文化是惠州地域文化的主轴 77
附读十四 惠州客家源远流长&(李立德) 86
附读十五 围屋情思&(秦蓝) 89
附读十六 保护客家围屋刻不容缓&(袁治平) 92
附读十七 田园里的青春交响曲&(王文怡) 96
附读十八 青春在美的旅程里穿行&(聂茂) 105
附读十九 本土文化的忠诚守望者&(祝基棠) 107
第六章 重拾惠州客家文化的自信 110
附读二十 麒麟的传说&(陈雪) 119
附读二十一 文天祥兄弟传奇&(申平) 125
附读二十二 土桥梅菜的传说&(巫志华) 129
附读二十三 梦幻缚娄&(邓东方) 132
附读二十四 惠州古城的传统风俗&(林慧文) 135
第七章 罗浮山道教文化是惠州文化一大亮点 139
附读二十五 幽秀的仙山宝地&(杨怀玉) 154
附读二十六 罗浮传说四篇&(杨怀玉) 156
附读二十七 掀起“百草文化”盖头来&(黄柏青) 166
附读二十八 卢媚娘&(苏方桂) 168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惠州文化尤需认真总结 170
附读二十九 弘扬企业家的敬业精神&(黄良坤汤聘辉) 184
附读三十 用自信的笑容面对长路和风雨&(钟逸人) 187
附读三十一 使命&(龟峰塔) 192
附读三十二 蓝色的大亚湾&(逸言) 198
第九章 发挥人物“三杰”和山水优势加快文化大市建设 201
附读三十三 惠州文化该如何定位&(曾志平) 213
附读三十四 惠州“三杰”:叶挺、廖仲恺、邓演达 215
附读三十五 感悟三省堂&(曾志平) 221
第十章 赤子之情报效祖国的多舛风雨人生 228
附读三十六 沧海归航&(钟宣) 239
附读三十七 寻根圆梦&(钟宣) 241
附读三十八 海外赤子归侨保尔&(罗国良) 243
附读三十九 风雨人生&(吴振尧) 249
第十一章 脚踏实地意识超前的企业文化耕耘者 255
附读四十 成功企业家的涅槃之路&(钟逸人) 268
附读四十一《六如轩文学奖》评选说明&(市作协评委会) 272
第十二章 实用工具书和自省手册《干部的误区》 277
附读四十二 钟宣杂文四篇 285
附读四十三 以孔明之阙为镜子&(钟宣) 289
附读四十四 为孔明当一回辩护律师&(谢栋宇) 291
附读四十五 情近于痴始真&(钟宣) 293
附读四十六《第一只眼睛看“官场”》序&(杨有义) 295
第十三章 爱国情怀诗歌是钟宣文化自觉性集中体现 298
附读四十七 拾取人生真情韵&(柯原) 309
附读四十八 悲欢聚散茶一盅&(郭光豹) 311
附读四十九 诗歌的老树精灵&(蒋勤国) 313
附读五十诗情暖透金色的黄昏&(周小娅) 318
第十四章 钟期——传承钟宣文化血脉的企业家 321
附读五十一 期哥从孝道中悟出感恩社会&(东江时报) 332
附读五十二 父亲教诲励我生&(钟期) 334
附读五十三 书香传文明 文化促和谐&(黄伟辉) 336
第十五章 纪念钟宣是惠州作家群中特殊的文化现象 340
附读五十四 爱国怀热血诗情比酒浓&(王启鹏) 349
附读五十五 读钟宣&(莫少云) 351
附读五十六 故人眼里的郭光豹&(钟宣) 354
附读五十七 与钟宣交往二三事&(谢栋宇) 356
附读五十八 受人尊敬的文友&(申平) 359
附读五十九 人·战士和书&(杨城) 361
附读六十 把思念储存在记忆里&(陈雪) 363
后记 说不尽的钟宣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