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单核吞噬细胞 1
第一节 单核吞噬细胞简介 1
第二节 单核巨噬细胞的分离 2
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3
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纯化 4
三、小鼠肺内巨噬细胞的分离 6
四、骨髓巨噬细胞的分离和诱导培养 7
第三节 单核巨噬细胞表型检测 8
一、直接法流式检测巨噬细胞的表型 9
二、间接法流式检测巨噬细胞的表型 10
第四节 巨噬细胞的活化及相关检测 11
一、巨噬细胞的活化 11
二、超氧阴离子的检测 12
三、一氧化氮的检测 13
第五节 巨噬细胞吞噬和杀伤功能的检测 15
一、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 15
二、巨噬细胞吞噬FITC标记的细菌 16
三、巨噬细胞杀伤功能的检测 17
四、Fc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19
五、FcR介导的黏附作用 20
第六节 巨噬细胞抗肿瘤活性的检测 21
一、H33342释放法检测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 22
二、51Cr释放法检测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 23
第七节 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功能的检测 24
第八节 结语 26
参考文献 28
第二章 树突状细胞 29
第一节 树突状细胞的分离 29
一、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离 29
二、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 31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 34
一、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培养树突状细胞 34
二、人树突状细胞的培养 35
第三节 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检测 38
一、表型检测 38
二、吞噬功能检测 39
三、NO检测 40
四、细胞因子的检测 41
五、抗原提呈功能检测 41
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42
第四节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43
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分离 44
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培养 45
三、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检测 47
第五节 其他树突状细胞亚群 47
参考文献 49
第三章 NK与NKT细胞 50
第一节 概述 50
第二节 NK细胞的分离 51
一、各种NK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51
二、人的NK细胞的分离 52
三、小鼠的NK细胞的分离 56
第三节 NK细胞的功能检测 60
一、靶细胞的选择 62
二、形态学检测法 62
三、同位素释放实验:51Cr释放检测法 63
四、LDH释放检测法 64
五、Annexin V/7-AAD标记流式检测法 66
第四节 小鼠体内删除NK细胞 67
第五节 NKT细胞 69
一、人NKT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69
二、小鼠NKT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75
参考文献 77
第四章 T淋巴细胞 78
第一节 引言 78
第二节 T细胞分离 79
一、尼龙棉柱分离法 79
二、E花环分离法 80
三、微量细胞毒法 82
四、磁珠分选法 83
五、流式分选法 84
第三节 T细胞亚群的分离与培养 85
一、CD4+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培养 85
二、CD8+T细胞分离培养以及CTL的体外诱导 88
第四节 T细胞克隆及T细胞杂交瘤的建立 89
一、人T细胞克隆的建立 89
二、T细胞杂交瘤技术 92
第五节 T细胞增殖实验 95
一、体外增殖检测 95
二、体内增殖检测 99
第六节 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 102
一、CD4+T淋巴细胞反应 102
二、CD8+T淋巴细胞反应 103
第七节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105
一、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105
二、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106
第八节 CTL杀伤实验 107
一、51Cr释放法 107
二、LDH释放法 109
三、流式细胞标记法 110
四、体内杀伤实验 111
第九节 调节性T细胞的分离、诱导分化与功能检测 112
一、Treg的分离纯化 113
二、Treg的体外诱导分化 114
三、Treg的功能检测 115
第十节 记忆性T细胞的研究方法 117
一、流式胞内染色技术 118
二、Tetrame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20
三、TCR转基因小鼠 122
参考文献 124
第五章 B淋巴细胞 126
第一节 概述 126
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分离和亚群鉴定 126
一、B淋巴细胞的分离 126
二、各类B细胞亚群的鉴定和分离 131
三、抗原特异性记忆性B细胞的鉴定 133
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鉴定 136
一、从造血干细胞到B淋巴细胞的分化鉴定 137
二、B淋巴细胞在骨髓和脾脏中分化发育的检测 139
三、B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系统中的成熟过程检测 144
四、B淋巴细胞的迁移检测 145
第四节 B细胞的功能分析 146
一、B淋巴细胞的活化方法 146
二、B淋巴细胞的增殖检测 147
三、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的诱导和鉴定 150
四、生发中心反应和浆细胞的检测 152
五、B淋巴细胞的信号转导 158
六、从B淋巴细胞中分离脂筏 164
参考文献 168
第六章 抗原制备的原理及应用 169
第一节 天然抗原的制备原理及应用 169
一、抗原的粗提 170
二、抗原的分离纯化 171
三、抗原的浓缩 180
四、抗原的保存 181
五、抗原的鉴定 182
第二节 人工抗原的制备原理 182
一、人工结合抗原 182
二、人工合成多肽抗原的制备原理和应用 184
参考文献 187
第七章 抗体 188
第一节 概述 188
第二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189
一、抗血清的制备 189
二、抗血清质量的检测 191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191
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的人源化策略和方法 197
一、基因工程抗体的人源化及其高效表达 198
二、小分子抗体 209
第五节 抗体的纯化 211
一、样品的预处理 211
二、蛋白A或蛋白G交联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 212
参考文献 214
第八章 补体 216
第一节 概述 216
第二节 补体活性的测定 217
一、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 217
二、补体旁路途径的总补体活性的测定 220
第三节 补体介导的细胞毒实验 221
一、形态学方法检测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活性 221
二、其他方法 222
第四节 补体结合的相关实验 223
一、补体结合实验 223
二、免疫黏附血凝实验 223
第五节 补体成分的测定 225
一、C4的测定 225
二、B因子的测定 227
三、C3的测定 229
四、C1q的测定 230
五、C1INH的测定 230
第六节 补体遗传多态性的检测 231
一、C4遗传多态性的检测 231
二、C2遗传多态性的检测 233
三、B因子遗传多态性的检测 234
参考文献 234
第九章 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 235
第一节 概述 236
第二节 白细胞介素 239
一、白细胞介素及其他细胞因子调节细胞生长的检测 239
二、一些IL的特殊生物学活性的检测 248
三、IL蛋白质的检测 250
四、IL mRNA的检测 250
第三节 肿瘤坏死因子 250
一、检测TNF及细胞因子细胞毒活性的方法 251
二、TNF及其受体家族成员蛋白质的检测 254
三、TNF及其受体家族成员mRNA的检测 255
第四节 干扰素 255
一、检测IFN和其他细胞因子抗病毒活性的方法 255
二、检测IFN生物学活性的其他方法 260
三、IFN蛋白质的检测 262
四、IFN mRNA的检测 262
第五节 趋化因子 263
一、趋化因子趋化活性的检测 263
二、趋化因子蛋白质的检测 273
三、趋化因子mRNA的检测 273
第六节 集落刺激因子 273
一、SCF诱导MC/9细胞增殖试验 274
二、集落形成试验 275
三、CSF蛋白质的检测 280
四、CSF mRNA的检测 281
第七节 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281
一、细胞表面细胞因子的分析 282
二、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分析 286
第八节 细胞因子受体研究技术 290
一、膜型细胞因子受体检测方法 291
二、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检测方法 294
参考文献 294
第十章 人白细胞抗原分型技术 295
第一节 HLA和HLA分型概述 295
一、HLA概念 295
二、HLA抗原分类 295
三、HLA遗传特点 296
四、HLA分型及医学应用 297
第二节 血清学分型技术 297
一、HLA-A、HLA-B、HLA-C抗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 298
二、HLA-DR、HLA-DQ抗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 299
第三节 细胞学分型技术 300
一、纯合子细胞分型法 301
二、预致敏淋巴细胞定型法 301
第四节 DNA分型技术 302
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302
二、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聚合酶链反应 302
三、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303
四、单链构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303
五、PCR-指纹图谱 304
六、基因芯片 304
七、展望 305
参考文献 305
第十一章 模式识别受体 307
第一节 模式识别受体的种类 307
第二节 Toll样受体的信号转导 309
一、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及常用研究方法 309
二、To1l样受体信号分子功能研究的主要方法 311
参考文献 313
第十二章 免疫荧光技术 314
第一节 概述 314
第二节 免疫荧光技术的基本原理 315
一、抗原-抗体反应 315
二、荧光的产生原理 315
三、荧光效率和影响荧光效率的因素 315
第三节 免疫荧光的基本技术 316
一、抗体的选择 316
二、荧光素的选择 316
三、荧光素的种类 316
四、荧光素标记抗体的方法 319
五、荧光抗体的保存 321
六、免疫荧光技术的染色方法 321
第四节 免疫荧光的分析和检测技术 323
一、荧光偏振免疫分析 324
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324
参考文献 327
第十三章 放射免疫技术 328
第一节 标记抗原的放射免疫技术 328
一、放射免疫技术原理及应用 328
二、实验方法 332
三、放射免疫分析的应用举例 337
第二节 标记抗体的免疫放射技术 338
一、免疫放射技术原理 338
二、免疫放射分析的应用举例 340
第三节 放射受体分析技术 341
一、放射受体分析技术原理 341
二、放射受体分析应用举例 343
第四节 放射免疫实验室的放射性防护 344
一、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344
二、放射源的管理 344
三、放射免疫分析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345
参考文献 345
第十四章 免疫酶技术 346
第一节 概述 346
一、免疫酶技术的原理 346
二、免疫酶技术的分类和命名 346
三、免疫酶技术的特点 347
第二节 标记酶及其底物 347
一、标记酶及其制备 347
二、抗酶抗体及酶-抗酶复合物的制备 356
第三节 异相免疫酶标技术 357
一、异相酶免疫测定方法 357
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357
第四节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法 364
一、单色ELISPOT法检测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 366
二、双色ELISPOT法 367
第五节 均相免疫酶标技术 368
一、酶免疫增强测定技术 368
二、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 369
参考文献 369
第十五章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371
第一节 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 372
一、化学发光 372
二、生物发光 374
第二节 发光标记物及其标记方法 375
一、发光标记物的选择 375
二、发光标记物常用的标记方法及影响因素 376
第三节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分类及发展前景 378
一、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分类 378
二、目前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商品化产品常用发光原理及免疫反应原理 381
第四节 展望 382
参考文献 383
第十六章 免疫磁珠技术 384
第一节 磁性微球 384
一、磁性微球的组成 384
二、磁性微球的分类 385
三、磁性微球的特点 385
四、磁性微球的制备 385
第二节 免疫磁性微球 386
一、免疫磁性微球简介 386
二、免疫磁性微球的特点 386
三、免疫磁性微球的制备 387
四、免疫磁性微球的分类 387
第三节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 387
一、免疫磁性分离装置 387
二、免疫磁珠的标记方法 388
三、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 389
四、细胞与磁珠的解离 389
第四节 免疫磁珠分选细胞实例 390
一、直标法阳性分选CD4+T细胞 390
二、间标法阴性分选CD4+T细胞 391
第五节 免疫磁珠分选策略的选择 392
一、灵活运用阳性分选和阴性分选 393
二、灵活运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分选 393
三、灵活运用阴性分选后阳性分选 393
四、双阳性细胞的分离 394
第六节 免疫磁珠在医学上的应用 395
一、细胞分离和纯化 395
二、蛋白质或多肽的分离与纯化 395
三、核酸的分离和纯化 397
四、微生物的检测 397
五、靶向释药系统的载体 398
第七节 结语 398
参考文献 398
第十七章 PCR和定量PCR 400
第一节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400
一、基本原理 400
二、扩增体系 401
三、反应条件 402
四、PCR技术的基本操作 404
第二节 定量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416
一、传统的终点定量PCR方法 417
二、实时定量PCR方法 418
第三节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实验操作与优化 425
一、基本实验步骤 425
二、实验的优化 428
第四节 定量PCR仪及其发展 429
一、q-PCR仪的分类 429
二、q-PCR仪的性能指标 431
第五节 实时定量PCR的主要应用 432
一、DNA或RNA的定量检测分析 433
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433
三、在医学及药物开发中的检测应用 433
四、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 433
参考文献 433
第十八章 基因克隆和表达技术 435
第一节 常用基因克隆和表达载体的分类、特征和用途 436
一、常用克隆载体 437
二、常用表达载体的特征、应用和选择 438
第二节 哺乳动物真核表达载体 444
一、哺乳动物质粒表达载体 444
二、哺乳动物病毒表达载体 446
第三节 基因克隆和表达实施实例 452
一、质粒载体的构建 452
二、质粒载体的原核表达 455
三、质粒载体的真核表达 460
四、病毒载体的表达 464
第四节 外源基因的导入 473
一、常用基因转染技术 474
二、基因转染方法的选择 477
三、基因转染实施实例 479
参考文献 485
第十九章 RNA干扰技术 486
第一节 概述 486
一、RNA干扰的机制 486
二、RNA干扰的应用 487
第二节 siRNA的设计与筛选原则 488
一、siRNA设计原则 488
二、siRNA干扰效率的检测与筛选 488
第三节 siRNA的制备 489
一、体外制备siRNA 489
二、体内表达siRNA 489
第四节 影响RNAi效率的主要因素 490
一、转染效率 490
二、siRNA的有效性 490
三、靶mRNA和靶蛋白的稳定性 491
四、RNAi操作细节 491
第五节 RNAi应用实例 491
一、siRNA的设计及合成 491
二、siRNA的转染 492
三、RNAi干扰效率的检测 492
参考文献 494
第二十章 miRNA技术 495
第一节 概述 495
第二节 miRNA序列数据库 496
第三节 miRNA的提取 497
第四节 miRNA表达谱分析 498
一、miRNA表达谱的高通量分析方法 498
二、qRT-PCR法鉴定单个miRNA的表达差异 499
三、杂交法检测miRNA的表达 500
第五节 miRNA靶位点预测 500
第六节 miRNA靶基因的实验验证 501
第七节 发现病毒编码miRNA的一般策略 502
参考文献 503
第二十一章 蛋白质电泳和鉴定技术 504
第一节 蛋白质电泳技术 504
一、SDS-PAGE 504
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07
三、用于小分子肽分析的SDS-PAGE 509
四、蛋白质的双向电泳 509
第二节 蛋白质凝胶电泳染色及检测技术 511
一、考马斯亮蓝染色 511
二、SDS-PAGE银染方法 512
三、蛋白质凝胶电泳的荧光染色 513
四、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磷酸化蛋白质的特异性荧光染色 513
五、糖基化蛋白和非糖基化蛋白的差异性荧光染色 514
参考文献 515
第二十二章 蛋白质印迹 516
第一节 概述 516
第二节 Western印迹法 516
一、印迹样品制备 517
二、SDS-PAGE 518
三、蛋白质转膜 518
四、蛋白质标记 520
五、蛋白质显色 521
第三节 斑点印迹法 522
参考文献 524
第二十三章 蛋白质相互作用 525
第一节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525
一、酵母双杂交系统分类 525
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527
第二节 酵母双杂交系统应用实例 527
第三节 免疫共沉淀原理与应用 534
一、免疫共沉淀分类 534
二、免疫共沉淀应用 535
三、免疫共沉淀技术局限性 535
第四节 免疫共沉淀应用实例 535
第五节 印迹叠加和Far Western印迹法原理与应用 540
一、印迹叠加和FarWestern印迹法原理 540
二、印迹叠加和Far Western应用 541
第六节 Far Western印迹法应用实例 542
第七节 GST pull-down实验 543
第八节 BIAcore技术 545
一、BIAcore技术原理 545
二、BIAcore芯片分类 545
三、BIAcore技术应用 546
第九节 BIAcore技术应用实例 546
参考文献 549
第二十四章 免疫学常规实验技术 550
第一节 概述 550
一、基本原理 550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551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553
第二节 经典的抗原抗体反应 554
一、凝集反应 555
二、沉淀反应 558
三、补体参与的试验 561
四、中和试验 564
第三节 免疫电泳技术 564
一、免疫电泳 565
二、对流免疫电泳 566
三、火箭免疫电泳 567
四、交叉电泳 568
五、放射免疫对流电泳 569
第四节 免疫微粒技术 570
一、胶乳微粒免疫检测技术 570
二、免疫磁性微粒检测技术 572
三、脂质体微粒检测技术 572
参考文献 575
第二十五章 流式细胞术 576
第一节 流式分析 576
一、原理 576
二、基本操作 581
三、应用 586
第二节 流式分选 596
一、原理 596
二、基本操作 598
三、应用 602
参考文献 605
第二十六章 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检测 607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 607
-、光镜 608
二、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 608
三、电子显微镜 610
第二节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612
一、DNA梯状图谱 612
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 613
三、酶学检测 616
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检测 617
一、细胞周期时相分析和亚二倍体 617
二、Annexin V结合PI或7-AAD染色 618
三、线粒体膜电位的分析 620
第四节 凋亡相关分子的检测 621
一、Caspase检测 621
二、细胞色素c释放的检测 623
第五节 结语 624
参考文献 625
第二十七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626
第一节 概述 626
一、免疫组织化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626
二、免疫组织化学分类 627
三、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627
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特点 628
第二节 免疫组织化学的关键技术 629
一、细胞和组织取材 629
二、细胞和组织标本的固定 631
三、组织脱水、透明和浸蜡 632
四、组织切片技术 633
五、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635
六、内源酶及非特异性背景着色的消除 635
七、抗原修复 636
第三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639
一、常用染色方法 639
二、染色结果判断 645
三、免疫组织化学操作要点及技巧 646
第四节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647
一、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类 648
二、常用的荧光素 648
三、标本的制备 649
四、荧光抗体染色 650
五、免疫荧光染色影响因素 653
第五节 免疫金银法 654
一、免疫金法 654
二、免疫金银染色 655
三、彩色免疫金银法 655
参考文献 657
第二十八章 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 658
第一节 信号转导的基本理论 658
一、G蛋白及其偶联的效应酶 658
二、蛋白激酶C 663
三、钙信号 665
四、受体酪氨酸激酶及其信号转导 668
五、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及其信号转导 671
六、脂筏与T细胞信号转导 675
七、受体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678
八、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与信号转导 681
第二节 信号转导与调控研究技术 684
一、抗磷酸化氨基酸的蛋白质印迹检测 685
二、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的检测 686
三、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 693
四、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技术 696
五、信号蛋白的泛素化分析技术 698
六、荧光素酶报道基因检测 702
七、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研究活细胞中信号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704
参考文献 708
第二十九章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709
第一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原理及结构 709
一、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709
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710
第二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应用 712
一、荧光探针的选择及标记方法 712
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713
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应用举例 717
参考文献 728
第三十章 自身免疫病和炎症性疾病动物模型 729
第一节 概述 729
一、实验动物设计原则 729
二、实验动物设计注意事项 730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730
一、应用PLP和MBP蛋白或多肽诱导主动性EAE 731
二、回输MBP或PLP特异性淋巴细胞诱导被动性EAE 733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 734
一、免疫法诱导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734
二、高碘诱导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737
三、自发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737
第四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 737
第五节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738
一、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738
二、小鼠关节炎的评定 739
第六节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 741
一、化学药物诱导炎症性肠病模型 742
二、抗原诱导炎症性肠病模型 746
三、CD4+CD45RBhiT细胞诱导炎症性肠病模型 747
四、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炎症性肠病模型 748
五、自发性炎症性肠病模型 750
第七节 气道高反应性动物模型 750
一、OVA诱导的呼吸道超敏反应 751
二、使用WBP检测呼吸道过敏反应 752
三、OVA致敏气道诱导气道超敏反应 754
四、体外检测气道对电刺激的反应性 754
第八节 糖尿病动物模型 755
一、1型糖尿病模型 755
二、2型糖尿病模型 757
第九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 761
一、抗血小板血清诱导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 761
二、异种血小板诱导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 762
第十节 重症肌无力模型 762
一、AchR蛋白诱导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 762
二、抗AchR抗体诱导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 764
三、AchR多肽片段诱导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 765
四、转基因小鼠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 765
参考文献 766
第三十一章 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 768
第一节 小鼠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 768
一、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复苏、感染、分离、纯化和冻存 769
二、花生凝集素凝集实验纯化利什曼原虫后发育期前鞭毛体 770
三、皮肤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小鼠模型 771
第二节 小鼠弓形虫感染模型 772
一、用人类包皮成纤维细胞扩增T.gondii速殖子 773
二、ME49包囊种子库的维持和保存 773
三、小鼠全身性急性T.gondii感染模型 774
四、小鼠慢性T.gondii脑炎模型 775
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T.gondii感染模型 775
六、T.gondii感染进展和免疫应答的评估 776
七、RT-PCR检测T.gondii表面抗原-1(SAG-1)和SAG-2的mRNA 777
八、ELISA或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来评估T.gondii急性感染或慢性脑炎 777
第三节 小鼠巨细胞病毒感染模型 777
一、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模型 778
二、小鼠胚胎原代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779
三、巨细胞病毒的制备与纯化 780
四、唾液腺病毒的制备 781
五、用空斑形成实验测定巨细胞病毒滴度 782
第四节 小鼠李斯特菌感染模型 783
一、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株感染小鼠模型 783
二、小鼠感染李斯特菌后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评估 784
参考文献 786
第三十二章 移植排斥实验研究的小动物模型 787
第一节 小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787
第二节 小鼠胰岛(细胞)移植模型 790
第三节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792
参考文献 794
第三十三章 肿瘤动物模型 795
第一节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795
一、小鼠自发性乳腺癌模型 795
二、小鼠自发性白血病模型 796
三、其他小鼠自发性肿瘤模型 796
第二节 诱发性肿瘤模型 797
一、化学致癌物的选择 797
二、化学致癌物的给药途径 797
三、常见肿瘤的诱发模型 798
四、诱发性肿瘤模型的注意事项 799
第三节 移植性肿瘤模型 799
一、移植性肿瘤模型的分类 799
二、受者动物的选择 800
三、肿瘤细胞的选择 800
四、肿瘤移植部位与途径的选择 800
五、移植性肿瘤模型的注意事项 800
第四节 人体肿瘤移植入缺陷动物 801
第五节 肿瘤转移模型 802
一、B16-BL6小鼠黑色素瘤自发性肺转移模型 802
二、B16-F10实验性肺转移模型 803
三、Lewis肺癌自发性肺转移模型 804
四、黑色素瘤脾内移植肝转移模型 804
五、小鼠Hep肝癌经脾内移植肝转移模型 805
第六节 转基因动物肿瘤模型 806
第七节 肿瘤模型的评价与免疫细胞研究 806
一、肿瘤的大小和瘤重 806
二、荷瘤动物的存活期 806
三、实体肿瘤组织内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807
参考文献 808
第三十四章 转基因动物的建立 809
第一节 概述 809
一、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及发展史 809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 809
第二节 转基因动物的外源目的基因的设计与构建 810
第三节 转基因动物的常用转基因方法 810
一、显微注射法 811
二、逆转录病毒载体法 811
三、胚胎干细胞介导法 812
四、精子载体法 813
五、其他方法 813
第四节 转基因动物的鉴定 814
一、目的基因的整合鉴定 814
二、目的基因转录水平的鉴定 815
三、目的基因翻译水平的鉴定 816
四、目的基因生物学效应及转基因动物表型的鉴定 816
第五节 转基因动物的育种及建系 816
第六节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817
一、转基因动物用于生命科学研究 817
二、转基因动物用作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及治疗的实验模型 817
三、转基因动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 818
四、转基因动物在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中的应用 818
参考文献 818
第三十五章 基因敲除动物的建立 820
第一节 概述 820
一、基因敲除动物 820
二、基因敲除技术 820
第二节 基因敲除动物的建立方法 820
一、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 820
二、条件性基因敲除 823
三、诱导性基因敲除 825
四、基因捕获法 826
五、转座子系统 827
六、Hit和Run法 827
七、双置换法 827
第三节 结语 828
参考文献 828
附录 830
附录A 常用缓冲液与试剂 830
一、常用酸碱 830
二、常用缓冲液 830
三、ELISA相关试剂 834
四、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835
五、常用染色试剂 838
六、固定试剂 839
七、蛋白相关试剂与缓冲液 840
八、显色试剂 841
九、其他 842
附录B免疫学常用实验动物 844
一、常用小鼠品系 844
二、常用大鼠品系 845
三、实验动物的管理、注射、采血、脏器摘除及解剖 846
四、淋巴细胞分离技术 849
参考文献 851
附录C 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