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性管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兆亿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206134852
  • 页数:235 页
图书介绍:本著作者系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管理学研究。作者长期为研究生、公务员、企业高管开设课程,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本书以辩证思维研究管理过程中矛盾运动的系统要素对称关系,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书有关对称性管理的讨论不仅仅关注具象的管理问题,同时更把注意力放在相对抽象的研究方面,强调从逻辑思辨的角度来探讨管理问题,力求充分把握其内在本质和深刻认识其一般规律,旨在提供一种价值信念、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并以此形成对管理问题的普遍指导。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比研究具体问题更有价值,而且这也往往是管理科学研究相对空白的区域。本书从对称性管理的视域来展开相关问题讨论,按照人类社会的客观实际来认识和理解各种对称关系,从哲学层面思考和把握其中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力图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管理系统的运动内涵和具体特征,以及阐明其中的运行机理,以达到提高社会各类系统的管理水平,以及推动系统和谐发展的目的。

导论 1

第一章 关于对称性管理 1

一、立论基础:事物的对称性 2

(一)对称现象的客观性 3

(二)对立统一关系 4

(三)交互作用关系 7

(四)相互转化关系 8

二、概念与定义 10

(一)对称性 11

(二)对称变换 13

(三)对称性管理 15

(四)系统要素对称运动 17

(五)系统平衡态 21

第二章 主要原则与基本要义 28

一、主要原则 28

(一)对称性管理的普适性原则 28

(二)要素对称运动和系统平衡原则 30

(三)系统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原则 31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统一性原则 34

二、基本要义 36

(一)基本内涵:逻辑与价值 36

(二)基本特征;关系与内容 37

(三)基本观点 38

第三章 演化特征、解释机制和理论框架 40

一、演化特征 40

(一)要素对称运动对系统演化的诠释 41

(二)系统整体效能的聚合及显效 42

(三)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作用传递 43

(四)引发对称性破缺的力量来源 44

二、解释机制 46

(一)理论到实践的演绎逻辑 46

(二)循系统发展轴的运行路径 47

三、理论框架 49

(一)理论支撑 49

(二)框架建构 52

第四章 对称性管理思想溯源及建构 55

一、对称性管理思想溯源 55

(一)现代科学观 56

(二)系统运动平衡论 58

(三)能量守恒律 61

(四)后现代研究范式 64

二、对称性管理的思维导向 66

(一)抽象思维 69

(二)辩证思维 71

(三)对称思维 73

(四)创新思维 76

(五)异同思维 80

(六)平衡思维 86

三、对称性管理的内涵 91

(一)系统内涵 91

(二)权变内涵 95

(三)解构内涵 99

第五章 对称性管理的哲理探析 103

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103

(一)真理原则 104

(二)价值原则 105

(三)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108

二、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 111

(一)目的性价值 112

(二)工具性价值 116

(三)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117

三、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 120

(一)认识论视角 121

(二)方法论视角 125

(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127

第六章 对称性管理的系统及要素 129

一、系统与环境 129

(一)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 130

(二)系统与环境 133

(三)系统边界 136

二、系统功能及效率 140

(一)系统功能 140

(二)系统效率 143

三、要素与系统 146

(一)系统要素 146

(二)“要素对” 150

(三)要素互动及影响 152

四、若干讨论 159

(一)存在与意识 159

(二)主体与客体 161

(三)作用与反作用 164

(四)要素和系统及环境的互动关系 167

(五)要素优选 171

(六)要素对称运动的正向意义 173

(七)效率与公平的对称关系分析 175

第七章 对称性管理的特性分析 178

一、趋势与周期 178

(一)系统发展趋势 179

(二)系统发展周期 181

二、系统与要素的特性 184

(一)客观性 184

(二)整体性 186

(三)关联性 192

(四)动态性 196

(五)嵌入性 199

(六)非规范性 201

第八章 对称性管理的关联内容讨论 205

一、人与事的对称关系 205

二、事与人的对称关系 207

三、人与人的对称关系 208

四、个体与集体的对称关系 212

五、事与事的对称关系 214

六、输入与输出的对称关系 216

七、熵增与耗散的对称关系 221

第九章 结语 226

主要参考文献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