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3
第一章 埋线疗法的源流与发展 3
第一节 起源期 3
第二节 雏形期 4
第三节 萌芽期 5
第四节 发展期 6
第五节 成熟期 7
第二章 埋线疗法的治疗机制 10
第一节 中医脏腑经络学说 10
第二节 神经体液学说 11
第三章 埋线疗法的特点与优势 14
第一节 埋线疗法的特点 14
一、以线代针,效集多法 14
二、长效效应,祛顽疗痼 15
三、精用组穴,交替调息 15
四、用敏感穴,重特定穴 16
第二节 埋线疗法的优势 16
一、治疗次数少,远期疗效好 16
二、副作用较少,治疗费用低 17
三、操作较简便,治疗范围广 17
第四章 埋线疗法的治疗效应 19
第一节 物理刺激效应 19
一、穴位封闭效应 19
二、针刺效应 20
三、针刀效应 21
四、埋针效应 21
五、刺血效应 22
六、割治效应 22
第二节 化学刺激效应 23
一、泛控效应 23
二、组织疗法效应 23
第五章 埋线疗法的治疗作用 25
一、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 25
二、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 25
三、对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26
四、对循环系统疾病的作用 26
五、对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的作用 26
六、对生殖系统疾病的作用 27
七、对运动系统疾病的作用 27
八、对皮肤系统疾病的作用 27
九、对妇科疾病的作用 27
十、对儿科疾病的作用 28
第六章 埋线疗法的取穴与配穴 29
第一节 取穴 29
一、局部取穴 29
二、辨证取穴 29
三、循经取穴 30
四、敏感点取穴 30
五、特定穴取穴 30
第二节 配穴 34
第七章 埋线疗法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38
第一节 埋线工具 38
一、穿线针 38
二、植线针 39
三、注线针 39
第二节 埋线用可吸收线体 43
一、羊肠线 43
二、胶原蛋白线 44
三、PGLA线体 45
四、高分子晶丝线 46
五、药线 47
第八章 常用埋线方法 48
一、注线法(微创法) 48
二、植线法 49
三、穿线法 50
四、切埋法 50
五、割埋法 51
六、扎埋法 51
第九章 埋线前的准备 53
第一节 物资准备 53
一、工具的准备 53
二、治疗线体的准备 55
第二节 心理准备 56
一、医生的心理准备 56
二、患者的心理准备 57
第三节 埋线前的准备 57
一、埋线方式的选择 57
二、体位选择 58
三、腧穴的揣定 59
四、消毒法 60
第十章 埋线的基本操作程序 62
一、置线法 62
二、持针法 62
三、押手法 63
四、进针法 63
五、行针手法 64
六、辅助手法 65
七、出针法 68
八、针眼护理 68
第十一章 埋线疗法的操作要点 69
第一节 埋线的角度、方向与深度 69
一、角度 69
二、方向 69
三、深度 70
第二节 埋线的得气 71
一、埋线得气的意义 71
二、埋线得气的指征 72
三、埋线催气方法 72
第三节 埋线补泻 73
一、埋线方式补泻法 73
二、取穴补泻法 73
三、线体补泻法 73
四、手法补泻法 74
第四节 埋线的刺激量 75
第五节 线体的排列形式 76
第六节 治疗频率和疗程 79
第十二章 埋线疗效的表现形式和增效环节 80
第一节 埋线疗效的表现形式 80
第二节 埋线的增效环节 82
第十三章 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 85
第一节 透穴刺法 85
第二节 皮下刺法 86
第三节 一针多线法 86
第四节 浮沉埋线法 87
第五节 电针法 87
第六节 注射埋线法 88
第十四章 埋线综合疗法 89
第一节 全息埋线法 89
一、头针穴埋线法 89
二、耳针穴埋线法 91
三、项针穴埋线法 92
四、脊针穴埋线法 93
五、第二掌骨侧穴埋线法 95
第二节 针具活用法 96
一、小针刀活用法 96
二、水针刀活用法 98
三、浮针活用法 99
四、腕踝针活用法 100
第十五章 埋线疗法的特殊情况及处理 103
第一节 正常反应 103
一、局部反应 103
二、全身反应 104
第二节 异常情况 106
一、晕针 106
二、出血 106
三、弯针 107
四、断针 108
五、感觉异常 108
六、感染 109
七、过敏反应 110
八、硬结 110
九、排异反应 111
十、创伤 112
第十六章 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116
一、适应证 116
二、禁忌证 117
三、注意事项 117
第十七章 常用腧穴 119
第一节 头颈部腧穴 119
第二节 胸腹部腧穴 127
第三节 腰背部腧穴 131
第四节 上肢腧穴 138
第五节 下肢腧穴 148
各论 163
第十八章 内科疾病 163
第一节 传染性疾病 163
一、流行性感冒 163
二、肝炎 165
三、细菌性痢疾 168
第二节 吸系疾病 170
一、上呼吸道感染 170
二、咳嗽 173
三、慢性支气管炎 175
四、支气管哮喘 178
五、肺炎 181
六、咯血 183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 185
一、高血压 185
二、低血压 188
三、冠心病 190
四、心绞痛 193
五、病毒性心肌炎 195
六、心律失常 197
七、心脏神经官能症 199
八、高脂血症 201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 203
一、食管炎 203
二、膈肌痉挛 206
三、慢性胃炎 208
四、消化性溃疡 211
五、胃下垂 214
六、胃神经官能症 217
七、胃脘痛 219
八、脂肪肝 222
九、胆囊炎 224
十、功能性消化不良 226
十一、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229
十二、慢性肠炎 231
十三、肠易激综合征 232
十四、腹痛 235
十五、慢性腹泻 237
十六、慢性结肠炎 239
十七、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241
十八、便秘 244
第五节 精神系统疾病 247
一、失眠 247
二、神经衰弱 250
三、焦虑症 252
四、抑郁症 255
五、癔症 258
六、精神分裂症 260
七、癫痫 262
第六节 神经系统疾病 266
一、偏头痛 266
二、头痛 269
三、枕神经痛 272
四、三叉神经痛 274
五、面神经炎 277
六、面肌痉挛 280
七、中风后遗症 283
八、痴呆 287
九、帕金森病 290
十、肋间神经痛 292
十一、多发性神经炎 294
十二、坐骨神经痛 297
十三、周围神经损伤 300
第七节 泌尿生殖系统疾 302
一、阳痿 302
二、遗精 305
三、早泄 307
四、肾炎 310
五、男性不育症 313
六、尿失禁 315
七、泌尿系结石 317
八、慢性前列腺炎 319
第八节 内分泌代谢疾病 322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 322
二、甲状腺肿 325
三、糖尿病 328
四、肥胖症 331
第九节 其他疾病 335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 335
二、癌性疼痛 337
三、不宁腿综合征 340
四、贫血 342
五、白细胞减少症 344
六、风湿性关节炎 346
七、类风湿关节炎 348
第十九章 外科疾病 352
第一节 骨科疾病 352
一、颈椎病 352
二、肩周炎 357
三、肱骨外上髁炎 360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361
五、腰肌劳损 364
六、腰椎骨质增生症 367
七、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69
八、腰腿痛 372
九、肌筋膜炎 374
十、骨质疏松症 376
十二、臀上皮神经综合征 378
十三、股骨头坏死 380
十四、梨状肌综合征 382
十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384
十六、软组织损伤 386
第二节 普通外科疾病 389
一、胆结石 389
二、直肠脱垂 392
三、痔 395
四、肛裂 397
第二十章 妇科疾病 400
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400
二、月经不调 402
三、闭经 404
四、痛经 407
五、子宫脱垂 409
六、子宫肌瘤 412
七、盆腔炎 414
八、乳腺增生 416
九、乳汁不足 419
十、经前期综合征 421
十一、更年期综合征 423
十二、不孕症 425
十三、外阴白斑 429
第二十一章 儿科疾病 432
一、小儿哮喘 432
二、小儿厌食症 434
三、小儿腹泻 436
四、小、儿营养不良 438
五、小儿遗尿症 439
六、小儿脑瘫 442
七、小儿癫痫 445
八、小儿麻痹后遗症 448
九、小儿神经性尿频 451
十、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453
十一、小儿多动症 455
第二十二章 皮肤科疾病 458
一、荨麻疹 458
二、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461
三、神经性皮炎 463
四、白癜风 465
五、银屑病 470
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73
七、痤疮 476
八、黄褐斑 479
九、斑秃 481
第二十三章 五官科疾病 484
第一节 眼部疾病 484
一、近视眼 484
二、流泪症 486
三、上睑下垂 488
四、视神经萎缩 490
第二节 鼻部疾病 492
一、鼻炎 492
二、过敏性鼻炎 495
三、慢性鼻窦炎 497
四、萎缩性鼻炎 499
第三节 耳部疾病 501
一、梅尼埃病 501
二、耳鸣耳聋 503
三、慢性中耳炎 505
第四节 咽部疾病 507
一、慢性咽炎 507
二、咽部异感症 510
第五节 口腔疾病 512
一、复发性口腔溃疡 512
二、牙痛 514
参考文献 516